卢老师知道,我心中最大的心结就是父母。经过一番周折,母亲终于来到学校。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其实,今天,当我看到妈妈来到这里晕车时,我就很难受,我不该让妈妈来的,妈妈身体不好。”我忍不住哭了。“我愿意来,只要你好,我受点罪不怕啥子。”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此情此景,心潮涌动。妈妈哭了,我也哭了。卢老师带着我和妈妈说了很多,这次咨询长达两个小时,很多话,这二十多年,都没有说出口的,这次全都说了出来。堵在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被搬走了。 —摘编自“楚门子升”的自述
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说的话
1.你到底在抑郁什么?
正确说法:对不起我没有意识到你那么痛苦,我就在这儿!
2.别自怨自艾了
正确说法:我看得出你在挣扎,这让我也很难过。我能做什么?
3.你出去跑跑就好了
正确说法:我需要一个一起散步的小伙伴,陪我一起吧!
有拨打热线的,有通过微博、微信与本报互动的,本报心理援助热线跟网络互动平台开通的这几天,每天都能收到读者的心情反馈二十余条。其中,有脾气暴躁的高中生,有刚刚入学的大一学生,有初为人母却整天在猜忌中挣扎的新妈妈,也有身处职场为人情世故纠结的白领,和退休在家感到空虚、无望的老人……大家所处的年龄段不同,但都有一个共性—跟我们聊完心情后,总会问上一句,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为什么家人没有你们理解我?
“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会诱使自己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当你觉得自己情绪有了问题,一定要及时、适当地进行宣泄。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人跟朋友,能够静静地陪伴、倾听,是可以为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事。”长春市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尹洪影说。
误区:对待抑郁症 两极分化严重
新文化:抑郁症的治疗有哪些误区?
尹洪影:目前,对于抑郁症治疗的误区两极分化很严重。第一是不重视。把抑郁症认为是小问题,结果最后发展到很严重的自杀行为时,才知道是抑郁症。比如很多明星自杀,或通过吸毒等方式,来缓解工作、情绪上的压力。另一种是抑郁症扩大化,把所有心理情绪的问题都归结为抑郁症,这在门诊病人中也很常见。
大家没有很公正地去看待问题,比如说考试没考好,心情不好了,很多人认为是得抑郁症了,这就属于将抑郁症扩大化。而有些人因持续的工作压力出现厌世的想法,有割腕的行为,有人认为没什么,就是压力大导致的,这就是将抑郁症看轻了,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类人中,多半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抑郁症。觉得到医院去看抑郁症,这不是精神病吗?从而导致治疗上两极分化得很厉害。
另外,社会对抑郁症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说我们国家现在有大约有9000万的抑郁症病人,真正到医院就诊的,还不足10%,有90%的病人还游离在医院及各种心理咨询机构之外。这个是比较可怕的。
提醒:生理及社会心理因素 致秋季抑郁症高发
新文化:为啥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尹洪影:这应该从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两方面说。到了秋季之后,大脑皮层的血液重新分布,毛细血管网收缩,减少散热,给大脑保温,神经递质的传递也要重新分布,这就容易造成抑郁情绪。这是单纯的生理因素。
社会心理的因素也是诱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秋季是升学、高考发榜、新生入学的时候,对于落榜的考生,秋季是他人生中的一道坎儿,这就成了发病的一个心理诱因,每到秋季,就会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我身边的很多病人,都是这个季节就诊,也都有当年秋季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们称之为“恶劣心境”,就是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但还没有达到抑郁症的标准,过去这段时间,一两个月之后就没什么事了,可以不用治疗,但每年这个季节都会重复。
切记:两个原则分辨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新文化:如果抑郁症患者是我们的家人或朋友,我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呢?
尹洪影:首先,我们要做到陪伴,不让他孤独的一个人待着。其次,要做到倾听,让他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尤其是那些让他心情不好的事情。因为倾诉的过程,也是情绪上的一种宣泄。
其间,要掌握两点原则,一般抑郁症出现的时候,早期症状是睡眠障碍的早醒。这是早期发病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无论他睡得早晚,都能早早地醒,再也睡不着了。这时,家人要考虑他是否出现了抑郁症的倾向。
另外,家人或朋友要学会分辨他的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如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他能不能说出让他心情不好的原因,比如被领导批评了,考试考砸了,夫妻吵架等,如果他能把事件和心情说完整,而且两者相匹配,这就属于普通的心理问题范畴,而不是抑郁症。但如果他是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或纠结于多年前让他不开心的事,或有抑郁情绪,或厌世、自杀的想法,这个时候,他已经脱离生物学的指标,不能单纯地靠心理咨询就能解决的,一定要去专科医院就诊。
这两个原则,是我们普通人生活中容易掌握的,早发现、早治疗,是帮助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