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数十位媒体人、公益人以及抑郁症患者代表共同见证了首届“关爱精神健康· 尚善公益传播奖”的揭晓。在过去一年中,有150余篇优秀的作品进入尚善公益传播奖的候选名单,19名来自学术界、公益界及传媒界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按照公共性、专业性、创新性、影响力四项评选原则,最终评选出了31部获奖作品。
感谢我们的公益战略伙伴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感谢所有获奖以及没有获奖的精神健康知识传播者,感谢安定医院王刚院长等各位专家评委,也感谢尚善公益传播奖秘书处的各位小伙伴——让我们的首届尚善公益传播奖顺利出炉。
但就像青音、宋崇升、谢祯这几位嘉宾在活动现场分享的那样,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速胜,需要我们更多合力更多耐心,坚持才是硬道理!
青音(尚善公益传播奖创新类作品一等奖获得者)
缩短他从医院到家的心路我们就成功了
我叫做青音,之前我是一个主持人,16年前,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做情感心理节目,是一档心理访谈,后来学心理咨询,成了心理咨询师。现在我的身份就更特别一些,我是一位创业者,我们公司叫心联网科技,去年刚刚获得李开复先生的融资。带着这样的职业经历,跟大家分享关于抑郁症的话题。
16年前我跟很多国内的知名心理专家开始聊抑郁症,当时像唐德华、贾晓明等,那时候我们开始普及抑郁症,跟大家讲抑郁症是心理感冒,抑郁症是身心疾病,抑郁症需要吃药等等。可是16年过去了,当我一个闺蜜得了抑郁症,我把她的情况发到了朋友圈,有人说抑郁症就是钻牛角尖。坦白说听到这些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难过,16年过去了,大家对抑郁症的了解还是这样,说明什么?我们在这方面进步太慢了。
我第一次感受到抑郁症是非常痛苦和可怕的,是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经连续一个月时间每个星期都给我写信,说要见我,那是一个男生。从内心来讲,我觉得你是跟我谈恋爱吗,每个星期都给我写信要见我。那时候我对这个男生没有好感,没有见他。一个月之后,我的同学说他自杀了,原因是抑郁症。虽然他自杀跟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在内心来讲我第一次意识到抑郁症这么可怕,竟然会让一个人自杀。
再后来我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就像大家现在目之所及,亲戚、朋友、同事当中多多少少都听说有人有抑郁症,或者产后抑郁症等等。我的一位同事有一段时间找到我说她女儿失恋了,然后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面不吃不喝,怎么会这样。我跟这个姑娘聊了之后发现她是抑郁症,需要赶快带她上医院。在接下来三年当中我每天晚上都会跟这个姑娘说晚安,问她今天怎么样。现在她已经慢慢恢复了,而且快要结婚了。
在这儿分享这么多的故事,我想跟大家说抑郁症是非常非常普遍的,其次我们其实对抑郁症患者应该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抑郁症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我想以我16年的职业经历和我接触过的那么多个案来说,抑郁症可叫做生命活力丧失症,当一个人的情绪不能够发泄出去,他怕影响自己的形象,他避免冲突,而对自己又有着极高的要求的时候,这个人就容易得抑郁症了。抑郁症最重要的不是不高兴,是生命活力完全丧失掉了。
我有这么几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对待抑郁症患者,我们对他们首先将抑郁症的治疗变为陪伴,以我陪那个姑娘三年多的感受来说,我没有做什么,就是每天晚上问她好不好,怎么样,祝她睡个好觉。我们看到很多抑郁症患者走上绝路,大多是身边没有人的时候。你也不要跟抑郁症患者说你要振作起来,你要出去旅行,你要有正能量,什么都可以不说,就陪着他,温暖他,不离不弃,照顾好他的一日三餐,想说话的时候陪着说话,他不需要说话的时候你给他一个温暖的目光,他想干什么都可以,就告诉他我在,我永远在,在你最难受的时候我永远都在。所以我想以后再提到治疗的时候,不管是媒体人还是自媒体人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变治疗为陪伴。
第二个建议,我觉得在对抑郁症进行报道的时候,我们更少地去关注病,更多去关注“悟”。我跟很多抑郁症康复者聊过,其实抑郁症在他们看来,那是他们生命的一个礼物,如果不是抑郁症,他们不知道人活着到底要什么。经历了抑郁症之后,他说原来要爱我自己,只有我尊重自己的内心,我作为身心一致的人,才不容易生病。我们报道他们在康复之后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发现、对爱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爱的重视,我们从生命更高的纬度去关注抑郁症,这样不仅是抑郁症患者,也会给所有人启发,就是活着到底为什么,你到底为谁而活,如何去活,这样视角会更大。
第三个建议,对于抑郁症患者本人,我建议少集中在病,更多的把他当成生命的阶段,或者是一个经历去对待他。我们女生每个月来大姨妈的时候,我们变得非常不像自己,情绪非常非常低落,但是那个时间比较短,而抑郁症时间太长,程度要深得多,但是它就是一段经历,就是一个阶段,可以跟他说你这个阶段总会过去的,他就好接受的多。确确实实我们这个世界对抑郁症患者是不公平的,我做一个类比,像糖尿病患者基数也非常大,一个糖尿病病人是需要通过长期吃药调解的,大家都觉得很正常,但是抑郁症患者得病是不敢讲的,吃抗抑郁的药身体反应非常大,这种药不合适再换N多种,所以说他们的痛苦其实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觉得我们做抑郁症就做一件事就够了,缩短他从医院到家的心路我们就成功了。
至于他如何对待生活那是他的事情,我们不需要鼓励他积极起来,我觉得人的负能量也是很好的,我们因为有负能量才能看清楚我们自己,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症不是他的标签,是他的特质,他也许会在某一个领域格外突出,抑郁症最讲究带着症状去生活。
我想从以上三个方面给抑郁症患者帮助,我们也会成长,我们并没有比抑郁症患者好很多,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更找不到依托,我们可能没有得抑郁症但我们真的钻牛角尖,真的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没有什么强势弱势,我们没有人能面对死亡,没有人坦然接受离别,我们是一样的。
最后做一个小小的预告,一是我们也出了一本书,叫《仿佛若有光-女主播抑郁症日记》。另一个是我们将在4月10号举办一场小剧场心理工作坊,我会把我广播主持人和心理咨询人的经验在90分钟的心理工作坊当中发挥到极至,现场每个观众不仅是观众,同时也是参与者,让大家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得到心灵释放。这个工作坊的主题是柔软对话,第一个访谈嘉宾就是李开复。同时这也是一个募款行为,门票收入用于帮助贫困家庭的抑郁症患者。我真诚向大家发出邀请,请大家成为捐助者或者是帮我们把这个消息传播出去,或者帮我们找到贫困家庭需要帮助的的抑郁症患者,我们与他们同在。
宋崇升(回龙观医院医生、尚善公益传播奖科普类作品优秀奖得主):抑郁不单纯是心理疾病,我们说心理疾病的时候也许有误解,很多人谈到我有心理疾病,我们第一个想法就是做心理治疗,这个需要吗?可能会需要。但从这个疾病的定性上不要简单把它看成一个心理问题,如果等同心理问题的话就走入大的误区了。对这个疾病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如果心理治疗,这些患者通常是一些轻度的。现在大家对抗抑郁药物有一些误解,觉得吃这个药会吃傻了,有很大的副作用。其实这类药的副作用非常小,我会对患者说,如果吃药的话,我不需要跟你说什么,你会自然而然好了,吃药胜过千言万语,就像糖尿病一样需要治疗,如果治疗充分的话会非常好。
谢祯(厦门海西晨报《壹号读本》主编):我们的《壹号读本》在3月1日推出了关注厦门抑郁症群体的调查,连续四个版的深度报道。在报道的时候首先让我感觉很惊讶的地方是,大量的抑郁症患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记者在做这个专题报道,是最辛苦的一次,我们之前也做过其他特殊群体的报道,但是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样,患者直接拒绝我们上门采访的要求,电话采访绝大部分患者也拒绝了,在拍照片的时候,哪怕是拍他的背影都不被允许。所以这一组报道,是我们这一个特刊成立以来是最艰难的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次。希望更多的媒体同行,更多的公益同行一起关注这个群体,推动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群体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