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前夕,尚善联合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共同搜集整理失独家庭的诉求和建议,在《人民政协报》的协助下,将失独者的呼声通过全国政协委员王树理传递到了正在召开的两会上。
随着两会的推进,更多关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失独者建言提案的报道出现。他们的声音充分表达了对日益增大的失独群体的关心,现梳理部分相关公开报道,以飨大家。
3月7日《联合日报》报道
王树理:养老,失独家庭不能被遗忘
住鲁全国政协委员王树理表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生活起居、大病医治、养老保障、丧葬善后等问题,成为失独老人心头一块沉重得卸不掉的石头。
“失独老人的特殊晚年该如何安度应该引起关注。”王树理认为,对于失独家庭,政府应当建立相关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让这个群体没有后顾之忧,安度晚年。
3月9日《中老年时报》报道
许洪玲:由政府主导帮扶“失独”家庭
一、由政府主导,托底“失独”家庭帮扶。建议由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制度保障体系,如完善医疗保险配套、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险制度等。由民政部门按相关规定为“失独”老人发放医疗救助卡,就医、体检时开通绿色通道,提高医药费报销比例,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住院陪护专项补助。
二、坚持物质给予和精神抚慰并举。各地政府部门应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扶助金额长效增长机制,同一地区的救助金额尽量不要人为造成差别。年满60周岁“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时,应优先安排入住,减免相关费用,对选择居家养老的,政府划拨一定比例的家政补贴。在精神抚慰方面,建议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心理咨询机构定期上门进行心理辅导。
三、规范第三方服务,扶助“失独”家庭。建议政府聘请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一套第三方为“失独”家庭提供服务的指南和操作标准,监督第三方在既定框架基础上,提供更多优质的帮扶项目。
3月7日《大众日报 》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关注失独家庭安放失独老人晚年
住鲁全国政协委员笪良龙提交提案建议加强失独家庭养老保障措施。“一是将过去的一次性补贴,修改为以确保失独家庭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生活水平为标准补贴,每两年调整一次。二是各医院设置失独家庭门诊,确保失独家庭老人方便就医。三是各养老机构以最高优先权接纳失独家庭老人,确保这些老人老有所养。”
3月8日《映象网》报道
李亚萍:提高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奖励金并实行动态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院长李亚萍建议:国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如通过税收杠杆(减免个人所得税)、独生子女购房优惠等措施鼓励独生子女与老年父母同住或相邻而住以及其他一些如独生子女父母优先入住养老院的措施。她希望政府尽快探讨增加强制护理保险的可行性并付诸实施,为今后中国可能出现的低生育率导致的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提供一个既能解决就业又能解决养老的社会养老方法。
3月10日《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报道
郝世玲:为失独家庭送去更多温暖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劳动南路派出所民航社区民警郝世玲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对失独家庭的现状进行调研,为这类特殊人群做好服务。应提高扶助标准,建立失独家庭关爱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专业社工、中介机构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对失独家庭成员进行心理辅导。
3月9日《中工网》报道
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全总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建议:一是明确基本养老服务的保障对象。二是统一标准和办法。三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基本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多样化。四是建立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资金保障制度。从保基本角度看,应为所有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从兜底线角度看,要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补贴,如对三无对象、五保户、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失独家庭老年人、高龄空巢对象等实行不同的政府补贴标准。五是探索包括所有人员在内的长期照护资金保障制度。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多种多样的商业养老服务保险,并通过减免税等政策鼓励大家购买。
全国人大代表、大润发工会主席陈建银建议
要分层次建立国有养老院,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国有养老体系
对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建议在80周岁以后实行费用全免,70-80周岁以前适度收费;对独生子女中的“失独”家庭、“失能”老人,则在70岁以后,即实行免费养老。此外,要鼓励社会机构养老。在用地审批、项目立项、金融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养老机构规模、质量与未来养老需求相适应。

许洪玲委员:提倡国办养老机构 让失独家庭安度晚年
津云新闻讯: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做客津云北京演播间,对持续帮扶失独家庭和利用闲置空间建设养老机构等民生问题与津云网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基于长时间的调研,许洪玲委员对失独家庭有很深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对于失独家庭,许洪玲委员用了三个字形容:“痛、苦、难”。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老人们已经超过60岁,他们特别担心病无所护、老无所养。
访谈中,许洪玲委员讲述了她所遇到的一个例子。一个家庭,孩子得了重病,父母坚持几十年给孩子治病,全家举债,但是最后孩子还是不幸去世了。伤心欲绝的父母身体每况愈下,孩子的父亲后来也得了大病,生活不能自理。如何让这样的家庭维持下去?养老机构费用太高,老两口的退休费难以支付。找护工,也承担不起。后来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了各种帮助,让这个家庭维持下去。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没过几年孩子的父亲也去世了,只剩下孩子的妈妈独居,再加上疾病不断,可以说老无所养。基于这样的现状,许洪玲委员带来的提案就是提倡国办养老机构,对这些失独家庭的老人实行养老“托底”,让老人们安度晚年。
除了养老帮助,失独家庭还需要精神方面的慰藉。许洪玲委员表示,很多失独家庭的老人们会自我封闭、远离社会。“有个失独家庭的老人,孩子的爸爸由于太过伤心,三年没有走出过屋子,不见人。” 许洪玲委员说,“后来工作人员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孩子的爸爸才能逐渐接触外人,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无法与人对视交流。”
因此,许洪玲委员表示,需要政府做好主导,通过多元化方式,引进第三方的社会力量,共同出资,帮助他们做一些个性化的服务,让他们尽快脱离痛苦的环境,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
在全国两会之前,津云新媒体通过《我托代表委员捎建议》栏目,也征集了不少网友的问题。其中网友“郭金萍”遇到的问题正是许洪玲委员提案中所反映的,这位网友也是失独老人。她说:“我们不敢生病,怕没有人看护。希望国家加大帮扶力度,购买大病保险,做到精准帮扶,确保失独家庭的权益。”
对此,许洪玲委员表示,这位网友的情况,她十分理解,她建议国家出台配套体系,特别是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加入对失独家庭扶持的相关内容。比如,对于特困家庭,有相应的配套扶持资金,用于生活护理、心理慰藉等。
除了失独家庭的问题,许洪玲委员还特别关注养老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养老’二字出现了10次,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养老问题的关注。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提高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发展质量,这些都给养老机构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许洪玲委员说。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2.3亿,失能和半失能人口,大约有4000万,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51.3%。人口老龄化如此加剧增长,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发出了紧迫的信号。这次许洪玲委员带来的提案就是利用空闲空间,包括医院、学校、闲置办公用房等建立养老院。鼓励用社会资源建设养老机构,尝试股份制等创新方式,解决养老机构的建设问题。同时,许洪玲委员也希望政府在民间建立养老机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促进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养老。(“津云”记者明朗 霍艳华 柴莹 赵大伟 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