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离世改变了她原本美满的生活轨迹,却为她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意义——建立中国首个专事抑郁症防控的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儿子用他的生命,揭示了我们两人此生的使命”

曾经以为幸福已远离自己的毛爱珍,在公益事业中体味到超越幸福的活着的价值。

毛爱珍的人生以2011年10月25日为界截然分野。这一天,她挚爱的儿子因抑郁症离世。

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为生活幸福而奔忙的母亲,多了一个沉郁忍痛、勇敢坚定,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的人。

“儿子,妈妈一定不让人曲解你”

毛爱珍在儿子尚于博曾经的房间里,摆满了他的大幅照片。照片上,尚于博迎着阳光,微笑着,俊朗而飘逸。

三年多来,毛爱珍经常站在照片前,凝视着他,心里默念:“儿子,妈妈做的,你还满意吗?”

儿子去世后,毛爱珍一心做一件事:建立发展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中国第一个专事抑郁症防控的基金会。儿子的房间变成了基金会的办公室。

毛爱珍是湖北人,早年做过话剧演员,当过电台文艺编辑。后随丈夫到深圳发展,共创事业。但她告诉记者,自己此生最重要的事业,是儿子。

儿子尚于博1983年出生,高二时在校文艺汇演中崭露头角,爱上表演,高考后上了中央戏剧学院。一家人也因此迁居北京。2005年,尚于博毕业,演艺事业稳步发展,每年有四五部作品面世,涵盖电影、话剧、音乐剧和电视剧。2009年到2011年,他接拍了《娘家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瑶山大剿匪》等热播影视剧,正处于事业上升期。

然而,这一切戛然而止。

2011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毛爱珍本要在这天外出,在她将要跨出家门的时候,踌躇已久的丈夫不得不告诉她瞒了一夜的噩耗:儿子尚于博永远地走了。

一瞬间,“抑郁症”三个字猛然闪现在她的脑海。这是母亲的直觉。这三个字埋伏在她和儿子之间已有两年多。2009年5月的一天,毛爱珍开车送儿子出行。“妈妈,我得了抑郁症,”尚于博告诉她,但立刻轻描淡写地说,“不过,我吃了药已经好了。”

当时,在毛爱珍的理解中,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

于是,“儿子,怎么样,你现在快乐吗?”“我现在非常快乐!”两年多里,这样的对话不断地重复,让毛爱珍感到安心。

两年后,儿子的突然离去让毛爱珍不解:抑郁症不是已经好了吗?怎么还会自杀?

此时,尚于博主演的两部电视剧正在播出,陷入绝境的毛爱珍,心有忧虑——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以这样的方式离世,不知会引发怎样的舆论?

网络上,猜测已起。有人认为尚于博是承受不了事业压力,太脆弱;有人猜想他为情所困;有人则猜测是因为家庭矛盾 这是毛爱珍最害怕的,她深知,儿子性格超然,这些猜测毫无根据。她发誓要弄明白儿子离世的因由,“儿子,妈妈一定不让人曲解你。”

“他并非厌世,而是病了”

毛爱珍开始回望儿子。她查阅了他的电话记录,日记、微博、微信、短信,寻访他身边的朋友。曾经在她视野之外的尚于博逐渐清晰。

尚于博第一次看病是在2009年5年29日,病历上写着“近一个月睡不着觉,情绪焦虑,有抑郁状态 ”

而后,他开始吃药,但药物副作用严重——“总犯困”“记不清台词”“思想也不能集中”。还有,就是“长胖”。看到镜头里浮肿的脸,作为一个演员,尚于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除了用药,尚于博还努力用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比如运动——运动能令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抵抗抑郁的天然物质。尚于博坚持跑步,还制定了高强度的健身计划;定期看心理咨询师,写快乐日记,旅行放松 他慢慢好起来,似乎痊愈了。他与朋友一起在青海贵德的温泉里,开心得哈哈大笑,大声喊:“我好了!我好了!”引得旁人侧目。

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的秋天,尚于博再次发病。他曾经热爱的表演已无法拯救他。他向曾经的经纪人兼好友彭珊倾诉,说他觉得不快乐,“一切都没意思。以前觉得演戏很快乐,现在也不快乐。怎么办?”

他对彭珊说:“我大脑里好像有一个开关,被魔鬼控制着,‘咔哒’一下,开关关上,所有快乐都没有了,一切都没意义了。”他对很多细小的东西都产生了怀疑,似乎慢慢丧失做决定的能力。

彭珊对财新记者回忆:“他开始犹豫纠结,不确定该拍哪个戏,甚至开车都常常迷路。什么事情都很难决定。他很多次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不坚强才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吗?是不够乐观才这么痛苦吗?’”

2011年9月20日,他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那天夜里,尚于博本要到彭珊家里参加派对,到了她家附近,却鬼使神差拐到另一个小区,上了楼顶。巧合的是,对面楼顶有个女孩正要自杀,楼下围满了人。“我突然清醒了,我在做什么呀!”事后尚于博向彭珊描述,带着后怕。彭珊劝他告诉家里人,但尚于博不愿让父母担心。

彭珊安慰他,任何快乐都会过去的,任何痛苦也都会过去的。

尚于博哽咽。

然而那时,连尚于博自己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他的生活环境优渥、事业顺遂,又做着自己喜爱的事。

不仅是尚于博自己,包括母亲毛爱珍以及他身边所有朋友都没有真正了解抑郁症,不懂得抑郁症其实是一种功能性、器质性疾病,不懂得尚于博的所有表现都是生理性的病症,而非精神空虚、意志薄弱。

记者 盛梦露 2015.9.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