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由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益宝计划共同发起,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资助的“益宝益心——中国公益人心理保障助力项目”正式启动,二十余家来自公益机构和媒体的代表出席。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中国公益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公益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公益人在实现公益理想的同时,长期接触和了解社会底层苦难,尤其是工作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公益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援助和保护公益人的心理健康,有效提升公益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关注,成为当下公益行业亟需关注的问题。
报告显示,被调研公益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堪忧,有超过30%以上的被调研公益人存在轻度到重度的悲伤、泄气和焦躁不安感,超过25%的公益人感觉到不同程度的缺乏自尊、自卑和内疚,11%的公益人有中度或重度的睡眠问题,5.7%的公益人有中度或重度的臆想症。其中,58.72%的公益人不曾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寻求过相关专业帮助,“去过心理咨询机构”的公益人仅占7.80%。
李融(北京爱稀客肺动脉高压罕见病关爱中心执行主任):
我们做的事情大部分跟人打交道,跟弱势群体,我们做的还是比较弱势的群体的,我们是一个弱弱联合,这时候没有强大的内心做不下去,我们真的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强大吗?我做北京爱稀客肺动脉高压这几年跟我以前有很大不一样,一个是创业,一个企业创业都是那么艰难,动不动一不留神机构就死掉了,实际上我们做这个创业要比一般的企业难很多,这个压力真的挺大的。另外一个是我们需要变得很强大,需要支持的弱势群体,他们给我们负能量的东西我们要过滤掉,所以这个过程是蛮复杂的,也很难的。
张博(北京奇点公益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秘书长):
我们很多公益人很坚强,但人总会有内心很柔弱的一面,面对那些来找我需要帮助的人,我很难说不;但有些是我能力范围内的,我可以给找对接,找资源,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能力很难支持到的,这个时候就会纠结,我为什么帮不了我身边的人,我还去帮助更多的人,为什么?所以我觉得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虽然说表面很坚强,但是其实内心都需要。
为什么公益人愿意来参加各种培训?他需要来这里得到营养。(学习)我怎么去做项目管理,我怎么样去传播,我觉得不是,大家乐于去参加这样的培训,我认为更重要的在这里他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而不是我来混圈子。
吕全斌(益宝项目联合发起人):
当我走到一线的时候,你是一个基金会,你是一线城市来的,你总应该给我资源,给我帮助,然后看到那些可怜巴巴的孩子受到支持的时候,虽然你不敢做承诺,但是心里面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帮他们,好,回到办公室陷入冗长的会议决策流程照顾各种程度的时候,你又觉得很难搞定同事领导帮忙去实现,一会儿又要见到身家500亿的企业家,喝着一个孩子一整年都用不了那么多钱的酒,你又觉得很无语,回到自己租住的房子里面,面对着你的老婆孩子,你觉得这个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总在这样的不同纬度里找那种价值感和平衡感,这个时候你的支持在哪里?
这两年,我们这个行业早期比较多的人才其实都在流失,我做了一个30岁公益专栏,有22人写了一篇文章,等我半年以后,一年以后回顾过去,基本上这些人都离开他原来所在的公益岗位,有些是在往基金会,往上游做CSR,有些是直接去到了学校,去到了很多地方,去到了不是跟公益特别沾边的地方,优势的人才在这儿流失,除了经济状况意外我觉得有很多很多东西,不光是拿钱衡量的事情,如果是拿钱可以衡量的事情,这些人不会在这个行业5年3年这么久,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多多探讨,也是基于这样的发心,所以益宝不光想去保障大家的身体健康,我们也可以尝试做更多的事情。
“益宝益心——中国公益人心理保障助力项目”将选择公益从业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举办“益宝益心|公益人心理减压工作坊”,进行公益人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与沙龙交流,逐步探索建立中国公益人心理互助支持网络。同时,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益宝益心:中国公益人心理危机紧急援助基金”,致力于为遭遇重大危机需要心理干预的公益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相关心理咨询服务所需费用,避免出现心理危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