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2015年工作报告
一、取得的进步
2015年,基金会着重在社会价值、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打磨已有项目,开设新的项目。
在已有项目的调整过程中,我们更注重项目的针对性,注意研究不同社群、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雪绒花热线导师计划”、“关爱失独暖心热线”、“益心计划”分别针对大学生、失独者和公益人三种人群设计,他们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人群,同样也是目前抑郁症防治工作的难点。2015年,以上项目均在稳步推进,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项目针对性不断加强,服务对象持续受益。“倾听一小时”将作为尚善公众教育的长期品牌继续向校园、企业和社区渗透;“益心计划”在完成第一轮的中国公益人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之后与“益宝计划”正式联合,并在中国青基会正式设立专项基金,未来还,将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关爱失独暖心热线”是连续两年北京市政府采购社会服务项目“关爱失独暖心行动”的递进,也已入围2016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社会项目。
在新项目的设立方面,2015年我们启动了“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奔跑吧抑郁”和“关爱精神健康 尚善公益传播奖”三个新的项目。
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是基金会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高德地图共同构建的互联网+公益项目,针对我国抑郁症患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但就诊率和治疗率极低的现状,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收录全国所有相关援助机构数据,帮助抑郁症患者及家属通过一台能上网的手机、电脑就能便捷地找到身边的专业援助机构。15年8月25日,地图的1.0公测版已上线,收录全国3000多个机构数据,并成立了由国内权威抑郁症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地图收录数据进行审核和甄别,对地图的专业功能进行指导,未来地图将在提高我国抑郁症就诊率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奔跑吧抑郁”项目希望通过普通人与抑郁症患者的共同参与,一方面传播抑郁症防治知识和理念,一方面传授简单易行的生活方式,2015年7月项目正式启动,我们从首站赛事、跑团章程、跑步软件到代言人选择都做了较充分的准备,跑团名誉团长毛大庆的一篇发言《从抑郁症到跑步病》至少带来20万+的阅读量,更让许多郁友和公众看到了通过运动实现抑郁症康复的希望,也为我们与上海家化集团在上海马拉松的公益合作奠定基础,“你跑我捐”的活动带动上万名跑友参与,为“关爱抑郁症”出1亿多步,筹款10余万。
“关爱精神健康 尚善公益传播奖”旨在通过评选、表彰优秀传播作品,推动专业客观、深入、有创意的精神健康传播实践,聚集更多力量,更好地传播精神健康知识,推动抑郁症防治事业。15年10月项目启动后,梳理了2014-2015年全国媒体和社会各界传播抑郁症防治知识的新闻报道、科普作品及创新行动,更为我们聚合了一批乐于传播分享的心理专家、抑郁症康复者,配套的“尚善公益传播助力计划”将对有志于这方面报道的媒体人、自媒体人进行系统的精神健康知识培训。
在2015年北京市社会组织评估中,基金会获得了4A级社会组织资格,这是对基金会成立三年以来工作的极大肯定。结合北京民政局组织的基金会评估考核,我们对基金会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查缺补漏,建立健全;此外,我们利用TOWER办公系统实现了所有项目文件的在线共享,基金会理事会、秘书处人员均可随时了解各项目进度及原始文件,参与发表意见和建议,让基金会的项目决策、管理流程更加公开透明。
二、经验与教训
经验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基金会的资金杠杆作用,用类似于公益创投的方式来推动项目合作,聚合更多资源;二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和分享功能,让公益项目可以多次反复传播,同时对种子用户进行有效的维护,探索建立独特社群。
教训有三点:一是对比来看,2014年“倾听一小时”线下训练营的性价比偏低,而且对种子用户缺乏必要的跟踪和维护;二是项目执行团队要稳定,2015年上半年本基金会人员变动较大,也是导致“倾听一小时”网络公开课启动较晚的原因之一;三是项目预算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财务管理是基金会的核心任务,但本基金会目前仍处在从“运作型NGO”向“专业性基金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所以财务背景人员偏少,项目预算的制定还不够专业和精细,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