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平衡 远离抑郁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年患病率约为11%,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严重危害公众身心健康。
近段时间,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人们在唏嘘叹息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抑郁?到底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导致自杀?甚至担心每天承受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会使自己走向抑郁。
老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中国人喜欢和别人比,打小就被家长拿来与同学比,长大了和别人比漂亮,比有多少名牌,比车子比大房子。有些人抱怨,我都干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不能如愿晋升?而我瞧不起的人总能小人得志?因此有些人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承受力出现“透支”,而进入所谓的“心理亚健康”:失眠头痛,兴趣减退,精力不足,情绪低落、易怒、着急……
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姚贵忠教授,两位我国著名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专家详细阐述了现代人如何破解压力,远离抑郁焦虑的方法。
压力是自己创造
抑郁焦虑作为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病”,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患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每个行业都有心理亚健康者,每个群体都存在患病的可能。
“压力是你自己创造的。”姚贵忠教授说:“心理压力是什么?是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的不平衡,如果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这两个因素有一个调整了,你就会没有压力,所以很多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可以做很多的事,但是他不觉得是压力。”
姚贵忠教授认为,破除压力需要做到内心和谐三合一。不管你有多难,你碰到多大的事,你觉得世界要毁灭了,问自己三个问题,一个是我想要什么?一个是我该做什么?一个是我能做什么?如果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一致的,你内心就和谐了。
很多人纠结在很想做一件事,于是不管有没有能力做也一定要玩命地去做,继而经历难受痛苦、对自己不满意,出现心理不平衡。姚贵忠教授说,人要对自己有一个判断,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做到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做到的。当认定自己能力有限,做不了,即使这件事应该做,也可以舍掉不做。
有些人上班的时候需要做几件事情,往往纠结于想做这件事,又想做那件事,最后次重要的事情做了,而重要的事没做,于是责备自己,后悔不迭,心理出现不平衡。姚贵忠教授认为,首先要明确你的思路,判断现在什么事情最重要?你去做对你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不想,然后按照顺序往下排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想着另外一件事,而要集中精力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
姚贵忠教授认为,人遇到情况时,其实只有三个选择,就是改变、接受和离开。“当同事晋升了自己没晋升心理不平衡时,多想想人家晋升跟你有关系吗?为什么人家晋升你就不平衡了?这到底是你的事还是人家的事?”
心可以创造地狱般的天堂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杨甫德表示:“抑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目前在心理问题中,抑郁是最为常见的,如同身体感冒一样,抑郁也被称之为‘心理感冒’。”
面对同样的事、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态度源于不同的心理类型,有些人是内控型,有些人是外控型。
姚贵忠教授介绍,表述一句话的时候经常把别人放在前面,把我放在后面,这是外控型。如阴天让我郁闷。反过来,我在前别人在后,如我喜欢红色。我的情绪我自己作主,这时候你内心就强大了,要记住自己的情绪跟别人都没关系,要先想我做点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一些人不满意工作、不满意家庭,甚至不满意领导同事,总说我怎么那么倒霉,老碰上那些不好的事。姚贵忠教授说,心理学上有个吸引力法则,当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而来,你脑子里什么东西多,你就关注什么东西,当你关注好的东西多,你吸引的东西就是好的,你心里面的垃圾越多,你看到周围的垃圾就越多,所以有些人抱怨自己的领导同事对自己不好,这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
你的心可以创造一个天堂般的地狱,也可以创造一个地狱般的天堂。也就是说你的内心快乐与否跟你所拥有的物质世界其实可以没关系。内心的快乐与否,虽然受外在物质一定的影响,但是你可以让它的影响减少,所以这就是你内心强大的作用。
如何规划未来更健康
有个墓碑这样写道,他年轻的时候想要改变世界,当成熟以后他决定要改变这个国家,当进入暮年的时候他发现只能改变他的家庭,等他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发现如果他一开始就想着改变自己,之后慢慢改变这个家庭,也许将来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如何规划未来更健康?杨甫德教授认为,不是设计得越远越大越好,而是设计得越近,离我们的目标越靠近越好。
美国科学家调查显示,生活幸福感强烈的人在未来5年死亡的几率会下降35%,因此强调饮食,强调运动,都不如心理健康更重要。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90岁以上的占整个教授的25%,80岁以上的占教授群体的50%以上,杨甫德教授分析其长寿原因时说,人要在生理层面节制欲望,控制欲望,培养情趣,多渠道分散、疏导自己的压力。最高层面的养生是哲学养生,明事理,内心豁达,任何事情在哲学家面前都不是问题。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生命当中追求3件事,一是郑重选择,争取不留遗憾,二是选择了有遗憾了,要努力改变他,三是努力了改变不了,接受他,继续前行。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如此生活着。
来源:中工网
近段时间,有关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人们在唏嘘叹息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抑郁?到底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导致自杀?甚至担心每天承受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会使自己走向抑郁。
老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中国人喜欢和别人比,打小就被家长拿来与同学比,长大了和别人比漂亮,比有多少名牌,比车子比大房子。有些人抱怨,我都干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不能如愿晋升?而我瞧不起的人总能小人得志?因此有些人压力越来越大,心理承受力出现“透支”,而进入所谓的“心理亚健康”:失眠头痛,兴趣减退,精力不足,情绪低落、易怒、着急……
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姚贵忠教授,两位我国著名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专家详细阐述了现代人如何破解压力,远离抑郁焦虑的方法。
压力是自己创造
抑郁焦虑作为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病”,随着社会压力逐渐增大,患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每个行业都有心理亚健康者,每个群体都存在患病的可能。
“压力是你自己创造的。”姚贵忠教授说:“心理压力是什么?是一种身心紧张的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的不平衡,如果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这两个因素有一个调整了,你就会没有压力,所以很多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可以做很多的事,但是他不觉得是压力。”
姚贵忠教授认为,破除压力需要做到内心和谐三合一。不管你有多难,你碰到多大的事,你觉得世界要毁灭了,问自己三个问题,一个是我想要什么?一个是我该做什么?一个是我能做什么?如果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一致的,你内心就和谐了。
很多人纠结在很想做一件事,于是不管有没有能力做也一定要玩命地去做,继而经历难受痛苦、对自己不满意,出现心理不平衡。姚贵忠教授说,人要对自己有一个判断,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做到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做到的。当认定自己能力有限,做不了,即使这件事应该做,也可以舍掉不做。
有些人上班的时候需要做几件事情,往往纠结于想做这件事,又想做那件事,最后次重要的事情做了,而重要的事没做,于是责备自己,后悔不迭,心理出现不平衡。姚贵忠教授认为,首先要明确你的思路,判断现在什么事情最重要?你去做对你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不想,然后按照顺序往下排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想着另外一件事,而要集中精力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
姚贵忠教授认为,人遇到情况时,其实只有三个选择,就是改变、接受和离开。“当同事晋升了自己没晋升心理不平衡时,多想想人家晋升跟你有关系吗?为什么人家晋升你就不平衡了?这到底是你的事还是人家的事?”
心可以创造地狱般的天堂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杨甫德表示:“抑郁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目前在心理问题中,抑郁是最为常见的,如同身体感冒一样,抑郁也被称之为‘心理感冒’。”
面对同样的事、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态度源于不同的心理类型,有些人是内控型,有些人是外控型。
姚贵忠教授介绍,表述一句话的时候经常把别人放在前面,把我放在后面,这是外控型。如阴天让我郁闷。反过来,我在前别人在后,如我喜欢红色。我的情绪我自己作主,这时候你内心就强大了,要记住自己的情绪跟别人都没关系,要先想我做点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一些人不满意工作、不满意家庭,甚至不满意领导同事,总说我怎么那么倒霉,老碰上那些不好的事。姚贵忠教授说,心理学上有个吸引力法则,当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而来,你脑子里什么东西多,你就关注什么东西,当你关注好的东西多,你吸引的东西就是好的,你心里面的垃圾越多,你看到周围的垃圾就越多,所以有些人抱怨自己的领导同事对自己不好,这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
你的心可以创造一个天堂般的地狱,也可以创造一个地狱般的天堂。也就是说你的内心快乐与否跟你所拥有的物质世界其实可以没关系。内心的快乐与否,虽然受外在物质一定的影响,但是你可以让它的影响减少,所以这就是你内心强大的作用。
如何规划未来更健康
有个墓碑这样写道,他年轻的时候想要改变世界,当成熟以后他决定要改变这个国家,当进入暮年的时候他发现只能改变他的家庭,等他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发现如果他一开始就想着改变自己,之后慢慢改变这个家庭,也许将来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如何规划未来更健康?杨甫德教授认为,不是设计得越远越大越好,而是设计得越近,离我们的目标越靠近越好。
美国科学家调查显示,生活幸福感强烈的人在未来5年死亡的几率会下降35%,因此强调饮食,强调运动,都不如心理健康更重要。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90岁以上的占整个教授的25%,80岁以上的占教授群体的50%以上,杨甫德教授分析其长寿原因时说,人要在生理层面节制欲望,控制欲望,培养情趣,多渠道分散、疏导自己的压力。最高层面的养生是哲学养生,明事理,内心豁达,任何事情在哲学家面前都不是问题。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生命当中追求3件事,一是郑重选择,争取不留遗憾,二是选择了有遗憾了,要努力改变他,三是努力了改变不了,接受他,继续前行。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如此生活着。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