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9日,四川师范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寝室上吊自杀。疑因面临毕业后找工作压力过大。
2017年4月27日,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上吊自杀。因少时遭老师诱奸,患上抑郁症。
2017年7月20日,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在家中上吊自杀。自杀前药物、酒精成瘾。
2017年10月12日,青年作家、导演胡迁上吊自杀。生前曾表示受经济和感情问题困扰。
除此之外,2017年2月,香港8天内发生4宗学生坠楼寻死事件;2017年5月,“蓝鲸死亡游戏”引起多名青少年自残、自杀。
……
2017年还未结束,就已经有如此多的案例出现,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对精神健康的关注。
如今,精神疾病已经不再陌生和遥远,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存在意义、自我身份和终极关怀的追求中感受到焦虑和困惑,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导致心理冲突或应激的情况日益频繁,致使精神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过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人,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0%,精神病患者的就诊率更低。要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率,消除病耻感,首先一定是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的认知。
第三届作品征集正式启动!
为了更好地传播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知识,推动专业客观、深入、有创意的精神健康传播实践,尚善基金会于2015年创办“关爱精神健康·尚善公益传播奖”,至今已连续举办两届。
在过往两届中,我们吸引了近三百件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的传播作品参评,其中既有来自知名大众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媒体的公益广告和深度报道,也有来自自媒体的科普文章和创新传播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7年10月25日,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联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正式启动第三届“关爱精神健康·尚善公益传播奖及助力计划”。本届评选将延续往届权威性、专业性和公正性的特点,邀请国内医学界、公益界和媒体界的专家学者担纲评委, 获奖者最高可获得1万元的奖励资助。
目前,尚善公益传播奖已经开始接受报名,媒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均可自荐或他荐报名。
本届亮点:新增“助力计划”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毛爱珍女士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签订合作备忘录)
第三届评选较往届新增了“尚善公益传播奖助力计划”,由尚善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合作推出,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学专家、学者,就如何客观、科学地报道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主题,向历届尚善公益传播奖获奖者及对精神健康报道感兴趣的媒体人进行培训,以更好地助力专业精神健康领域的传播行为,进而推动精神健康及抑郁症防治事业的发展。
报名小贴士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
2、评选内容:关注精神健康及抑郁症防治主题的文字、视频、音频、图书、传播行为等。
3、作品要求:首次刊发时间需在2016年10月26日至2017年10月25日,特别优秀作品可适当放宽。
4、报名方式:点击 http://f.wozai4u.com/f/VHHXDH 在线填写报名表或者推荐表,报名、推荐成功后,将有工作人员联系反馈结果。(注:每人最多申报或者推荐2件作品)
评审办法
一、评选对象
1、所有公开发表在全国媒体和自媒体上的精神健康及抑郁症防治主题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新闻作品;
2、全国范围内旨在普及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科普作品、图书等;
3、普及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知识的创新传播形式。
二、评选原则
公共性:作品体现公共价值、公共利益追求;
专业性:作品在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知识和传播手法上体现出专业水准;
创新性:题材、视角、高度和手法等有创新;
影响力:在公共舆论、法律政策等不同层面有较大影响力。
总分为100分,网络票选20分,专家评分80分,每个维度满分为20分。
三、奖项设置
类型 |
奖项 |
奖励 |
数量 |
新闻奖 |
金奖 |
10000 |
1 |
银奖 |
5000 |
1 | |
铜奖 |
3000 |
1 | |
科普奖 |
金奖 |
10000 |
1 |
银奖 |
5000 |
1 | |
铜奖 |
3000 |
1 | |
传播创新奖 |
金奖 |
10000 |
1 |
银奖 |
5000 |
1 | |
铜奖 |
3000 |
1 | |
所有获奖者均颁发证书(奖励均为税前金额) |
四、参评推荐
1、参评规则
(1)参评作品首次正式发布时间需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
(2)作品原作者通过官方微信填写报名表格;
(3)后台审核后,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络参评者,反馈参评通过与否,或需修改的相应建议;
(4)每个参评者最多可提交2个参评作品(同一奖项或不同奖项总和不超过2个);
(5)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会所有。
2、推荐规则
(1)推荐作品首次正式发布时间需在2016年10月26日至2017年10月25日;
(2)任意公众均可推荐优秀作品;
(3)推荐者通过“阅读原文”填写报名表单;
(4)后台审核后,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络推荐者,反馈推荐通过与否,或需修改的相应建议;
(5)每个推荐者最多可提交2个推荐作品(同一奖项或不同奖项总和不超过2个);
(6)在评选的传播过程中,作品原作者需认领被推荐作品,如作品入围终审名单,而作品未被原作者认领则视为无效;
(7)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会所有。
五、网络评选
作品公示传播期间,将接受公众的投票。
网络评选阶段得分=该作品投票数/该类奖项平均投票数 x 20,若投票数等于或多于平均投票数,分数最高20分。
例:该类奖项总投票数为1000,共20个参赛作品,则平均投票数为500;该作品投票数为300,其网络评选阶段得分为300/500 x 20=12。
六、专家评审
1、评委由学者、公益人和媒体人担任,通过线上打分进行评选;
2、评委将提前收到申报作品的电子资料;
3、专家评审阶段满分为80分,共四个维度,每个维度20分。
4、网络评选和专家评审分数相加,总分前三名分获金银铜奖。
5、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评审名单(按姓名拼音排序)
何雪峰 人人公益、imin我在联合创始人
黄英男 今日头条频道主编
李兰妮 著名作家、深圳作协主席
陆敏君 CSR环球网CEO
李胜兰 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文泰 湖南广电芒果V基金副秘书长
黎宇琳 公益资本论创始人、前《中国财富》杂志副主编
乔志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
宋佳桐 中视金桥公益品牌运营中心总经理
尚 杨 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 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 珲 《心理月刊》主编、十分心理创始人
伍 华 尚善公益基金会前秘书长
杨方义 桃花源基金会对外合作总监
杨 光 新浪微公益总监
张 进 财新传媒副总编辑、财新《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渡过”公号创办人
青 音 “全国金话筒奖”主持人、《听青音》创始人
周仁来 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周如南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师、博导
张天潘 南方都市报高级评论员、原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