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担忧和期盼

转发人民政协报2018-02-05期05版【民意视点】

我叫白东明,马上就满67周岁了,家住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失独家庭中的一员,我最能体会和理解这一人群的困难和需求。这其中,有几个问题是我们这个群体最担忧和迫切希望解决的:

1.养老问题

未来养老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最大的担忧。我们一些失独家庭在一起讨论时,认为建立集中居住、旅居养老的项目是可行的。比如,利用公租房等政策房,集中居住、相互搀扶、相互照顾,养老成本最低,风险较小。政府医养一体化集中养老,效果最好。如果自身条件允许,还可以自主发展旅居养老项目。另外,当失独老人进入失能或半失能状态时,日常的生活照料,还是以进养老院为宜。但大多数失独人员的退休金并不足以支付将来养老院的费用。是否可以根据养老院护理评估等级,调整补助金额?如果居家养老,保姆费用是否可以有相对应的补助金额?希望国家对此能有长期的、切合实际的政策和行动。

2.就诊及医疗问题

去年4月,我腰疼一动也不能动,卧病在床十几天,吃喝拉撒,全凭老伴儿伺候。当时我想,如果是单身一个人,又该怎么办?现在失独家庭离异或者丧偶的人这么多,且都在逐步进入老年,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比如失独孤寡老人,病在家中自己去不了医院怎么办?失去亲人的老人住院、手术,担保或签字谁来签?到三甲医院看病,出示特扶证是不是都能享受绿色通道?能否免费享受医院陪同就医服务,对失独家庭住院护理费能否给予相应的补助等等,都需要有明确和细化的规定。

3.目前的联系人制度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失独家庭的困难?

当失独人员从五六十岁的身体基本健康状态,转向六七十岁的逐渐衰老状态之后,疾病多发,需要有人提供适当的帮助。虽然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的联系人制度,但事实上,让一两个专员管那么多失独老人,是不现实的,同时也存在服务缺位的隐患。对此,我们认为,建立一个区级针对失独独居老人24小时的急需热线,时时有人值班和协调,和联系人制度配套,可以事半功倍。还有,建议在小区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义务中增加一项,对本小区孤寡独居老人有巡视责任,特别是失独老人。

4.是否可以成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针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平台?

互助养老、自救,对于我们这个人群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具体如何运作,还需要有政府的参与和指导。这就需要政府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让我们彼此能尽快熟悉、相知、相识、信任、互助。最理想的就是网格化管理。远亲不如近邻,以居委会为单位,把自己这个区域范围内的失独人员组织一下,成立互助小组,也是可行的。同时,也希望政府对于失独家庭组建的互助民间组织予以支持、扶持和关怀。

5. 目前失独家庭的扶助金是否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以北京市目前每年6000元的扶助金来说,以前可能还不算少,但这几年随着物价的增长,这样的补助已难以保障失独家庭的生活。我认为,各地政府提高对失独家庭的扶助金额度,对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很有帮助。

 我们还发现,和我们联系较多的社区“心灵家园”工作人员,每天和这些心理有创伤的人在一起,精神压力大,工作辛苦,可工资待遇却不高。因此一线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这显然不利于失独家庭服务事业的开展。希望有关部门能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让他们能够更安心地工作。

作为一名失独者,我虽然常怀悲伤,但也明白别人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和平台,我们就要珍惜自己,怨天尤人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自己走出心理阴霾,开始以后的生活,让自己像阳光下的植物花草,在大爱精神的阳光下,不断地暖起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