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重播-3】毕可鹰:用艺术来治疗抑郁症

【微课重播-3】毕可鹰:用艺术来治疗抑郁症

主持人:

暖心微课堂上线后收到家人们的喜欢和称赞,我们也收到许多的反馈,看到大家的收获和成长真的非常感动,这也是让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今天我们的微课堂是艺术生活板块,我们邀请到了毕可鹰老师,他也是尚善的艺术总监。他将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为大家分享《用艺术来治疗抑郁症》,他的弟子天高云淡叔叔自从开始学习萨克斯,抑郁症得到明显的好转。

 

那么接下来,我们把时间留给今天的主讲人毕可鹰老师。

 

 

2018/1/10/星期三/微课文字稿

毕可鹰

 

大家好!我是北京尚善暖心家园毕可鹰,也是我们的同命人,为了活跃微课堂气氛,我们尚善萨克斯重奏小组,先给大家演奏一曲《小星星》。这首曲子是我改编配器,当乐声响起,大家闭上眼睛,可以感觉到: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父母深情地呼唤和交流:

 

天上星星亮晶晶,

好像许多小眼睛。

儿女化作天使去,

爹娘切莫自伤心。

 

一闪一闪小星星,

遥看大地父母亲。

走出阴霾是阳光,

尚善家园换心境!

 

    (现场萨克斯演奏《小星星》)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树腊梅,整个花朵已经被冰凌冻住,但她依然绽放!使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词句: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我看这张照片,远比花开富贵的牡丹高尚一百倍!因为梅花迎风傲雪,与严酷抗争,所以位列“梅兰竹菊”之首!

 

我体会到: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我们每经历一次苦难,都会有一颗坚强的种子植入灵魂,它们必将发芽,成为支持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一段经历

我出生在1945年10月,那时候日本鬼子刚刚投降,中国大地到处是一片萧条气象。

 

1947年,我的父母先后参加了革命,妈妈把我送到马家寨姥姥家,那是山东半岛最尖端的一个荒僻的小渔村。在农村这八年,我的营养极度的不良,从来没有见过医生和药品,生病的时候,只好躺在床上,听天由命。这段经历给我一生留下了很深刻的烙印,养成了顽强坚韧,不怕吃苦的品格。

 

1950年3月,我父亲在济南文工团制作小提琴获得成功,后来这把琴送到上海展览,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小提琴”。

 

1953年,父亲被调到上海音乐学院的担任专职制琴师,这一年9月份,我从贫穷的小渔村来到了大上海,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两颗种子

恩格斯说: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到上海之后,爸爸经常带我去看京剧,有一次看关公戏,关云长出来以后,后面有一面将旗,上绣着一个“关”字,我当时就觉得:中国的汉字真是太美了!什么时候我能和他写得一样好?书法是植入我灵魂深处的第一颗种子。

 

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占豪、陈刚写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一次我到礼堂看排练,序曲长笛独奏之后,乐队里飘出来一段独奏(哼唱),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趴在栏杆上,看到一个叔叔手里拿着一支黑色的管,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音键,上端有一个很小的哨子,后来我才知道它叫双簧管,是交响乐队的皇后,整个乐队都用它来调整音高。从此,每当听到这个声音,内心都会泛起阵阵涟漪。

 

慢慢地我长大了,双簧管昂贵,我学不起。学习书法的成本比较低,每天早晨,我都趴在小书桌上刻苦临帖,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1962年,我们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由当时上海书法家许宝驯执教,在他的启蒙下,一年以后我的字已经脱颖而出,得到了上海著名书法理论家朱建新的肯定。

 

后来我又结识了著名书法家任政老师,在他们的启迪和教育下,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好几年的学业。

 

1964年,我参加了中国人们解放军,在徐州的时候,有一天军委空军后勤部的首长到部队视察工作,指导员让我出一块黑板报表示欢迎,其中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朱相述看到我的书法之后,十分欣赏。

 

1966年1月,我驻防新疆的时候接到了北京的调令:到空军后勤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

 

1966年秋天,“文革”动乱开始了,我没有放松自己。

 

1967年4月,朱处长给我带来一个重要信息:空政文工团急缺双簧管!我马上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最后家里支持了我,给我买了一支上海《天鹅》牌双簧管,经朋友介绍,我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双簧管、萨克斯大师范圣琦的入室弟子!

 

每当下班之后,我都在礼堂的后台刻苦练习。我体会到:人生就像爬大坡,这个坡一旦攀登上去,前头可能是一马平川,假如你一放松,生命的轨迹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1969年春天,我考上了空政文工团,成为一名专业的双簧管演奏员,不久提了干,我的第二颗种子终于也开花结果了!

 

在空政文工团里,我很幸运的是赶上1978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江姐》。如果现在大家看电影《江姐》,在江姐等难友绣完红旗以后,这时候背景出现天安门上空绽放的礼花,双簧管有一段独奏(哼唱),被永远地凝固在电影胶片上。

 

1981年,邓小平说:人民解放军裁军一百万,要重点建设政法队伍。部队领导安排我进入政法系统工作。

 

1981年10月份我转业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学校领导对我非常重视,在江平校长的支持下,我很快开出书法课,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被校学生会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获得校工会“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江平校长说:毕可鹰是我国法学院校书法教学第一人。

 

为了弥补自己学历上的不足,我复习了高中课程,考入本校,毕业后评上讲师职称。2000年担任艺术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荣誉教授。

  

一场大难

2003年,我的小孩得了不治之症,寝食难安、生不如死,没有经过这种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伤痛,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难熬的痛苦!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我得了抑郁症!

 

于是我拿起毛笔开始练字,奇迹发生了,我的心境立即平静下来了,抑郁症也消失了!书法是良药,书法救了我一命!

 

2004年7月29日,儿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30年零一天。当我把后事料理好之后,大病一场。

 

有一天范老师给我们家来一个电话:“小毕,法国塞尔玛公司运来一支超级古典萨克斯,全北京就这么一支,你要不要去看看?”我有气无力地说:“我的孩子都走了,现在哪里有心情去看萨克斯?”这时,我夫人听到了,马上接过电话说:“范老师,我们想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夫人为什么要花三万块钱买这支萨克斯,其实就想救我的命,我现在才体会到她的良苦用心,最后我把这支乐器拎回来了,我也慢慢地走出阴影。

 

2005年5月25日,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庆日。学校工会通知我:你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名人,今年正好是你甲子华诞,我们准备把政法大学的校庆和你的艺术展放在一起办。

 

我想:儿子已经走了,人死不能复生,如果我陪他一块去死,那是轻如鸿毛,我应该把儿子剩下这一段生命搭在我身上,活出一个样儿来!

 

我擦干眼泪,挥笔创作了一个全新的书法展览,受到全校师生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2005年12月,我年满60岁,办理了退休手续,继续担任《精品书法》课的教师。

 

2011年,我出版了个人专辑,6月,在教育部举办建党90周年书法展上,我的书法《大浪淘沙》获得一等奖,欧阳中石先生亲自给我颁奖。

 

尚善时光

2015年春,我认识了毛爱珍,并应邀为通州宋庄尚善暖心家园题写了巨幅横幅:走出阴霾 就是阳光。

 

5月23日,是尚善活动日,我第一次接触到家园里的兄弟姐妹们,真没有想到有这么多家庭和我遭受着同样命运的打击!和他们在一起,没有隔阂、似曾相识,正如白居易的诗句: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给大家介绍了怎样欣赏书法作品,现场写了“尚善艺苑”和“星驰家园”两张横幅。后来又举办了书法班及书写春联的讲座。

 

 

2015年6月3日,尚善家园举行了草地音乐会,我现场萨克斯独奏。接着我们成立了萨克斯小组:天高云淡、田田和悠扬。

 

下面我隆重的请出天高云淡,他曾经说:  “如果我不认识尚善,如果没有萨克斯,可能我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失去爱子之后,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对自己的前途完全丧失了信心。

 

2016年5月,他跟我学习萨克斯,有了新的爱好,正像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句:要愁那得功夫。音乐挤占了抑郁的时空,病情得到明显的好转。他现在是尚善萨克斯小组的主力队员,音乐治好了他的抑郁症,艺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我愿通过艺术使更多的失独家庭走出阴影,享受阳光!

 

2016年11月,我在西宁流着泪把丁香的诗稿《我有一个家》改编完成,下面就让我以这首诗作为这次微课的结束吧:

 

我有一个家

我有一个家,   

家里有你、有我、还有他。

虽然我们未谋面, 

而今情深如一家。

 

我有一个家,   

丈夫、妻子、一个娃。

天有不测起风云。 

吹落我家小鲜花!

 

我有一个家,    

北京尚善是我家。

你有伤,我有痛,

一人有难众人拉。

 

我有一个家,  

一个没有血缘的大家。

失独从来不失志,

兄弟姐妹共天涯。

 

我有一个家,    

一个五彩缤纷的家。

音乐舞蹈、太极茶艺。

走出阴霾显光华。

 

我有一个家,   

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华夏大地失独人,

 揽腕携手颂中华!

 

主持人:毕老师,书法界都说你的字是“鹰体书法”,你是否能给大家诠释一下?

毕老师:好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字如其人”,存在决定意识,境遇决定书品。

书法界的同行,称我的字是“鹰体书法”,说像鹰一样,搏击苍穹。这与我从小遭受贫穷、后来又经受失独痛苦有关。我的大字,用笔遒劲,跌宕起伏,是我与命运搏击抗争的外化。

另外,我在管弦乐队乐队演奏双簧管十几年,如果把音乐的艺术元素:旋律、和声、节奏、力度、复调、速度……融合到书法里,就会形成一种新的风貌。

我现在的字在变,开始追求人书俱老,返璞归真。人,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进步。   

主持人:

毕老师,我替大家问个问题,书法界都说您的字是“鹰体书法”,你是否能给大家诠释一下?

 

好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字如其人”,存在决定意识,境遇决定书品。书法界的同行,称我的字是“鹰体书法”,说像鹰一样,搏击苍穹。这与我从小遭受贫穷、后来又经受失独痛苦有关。我的大字,用笔遒劲,跌宕起伏,是我与命运搏击抗争的外化。

 

另外,我在管弦乐队乐队演奏双簧管十几年,如果把音乐的艺术元素:旋律、和声、节奏、力度、复调、速度……融合到书法里,就会形成一种新的风貌。

 

我现在的字在变,开始追求人书俱老,返璞归真。人,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进步。   

 
 
主持人:

谢谢毕老师的解答。为了这堂课,毕老师在两周前就开始备课,非常认真,也很辛苦,让我们再次感谢毕老师的分享,相信毕老师的故事对大家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周三养生保健板块我们再会。

 

 

点击下方链接可收看本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