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重播-11】巴维尔: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

【微课重播-11】巴维尔: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

 

                                                    

主持人:

嗨,大家好,我是辛欣,非常感谢大家在这美好的春日午后相聚在这里,一起收听暖心微课堂。

 

关注今天课程的家人们一定知道今天是咱们的暖心讲堂板块,我们邀请到巴维尔为大家分享《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说到巴维尔,一定有很多家人非常熟悉,他曾是上海星星港服务中心的主任,也是星爱苑微信公众号的主编,现在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咱们“重燃生命之光”【暖心手册】的主编。 那么,作为“重燃生命之光”的主编,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他想和家人们说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巴维尔,有请~

 

2018/4/11/星期三/微课文字稿

巴维尔

 

各位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朋友们,下午好!

 

我叫巴维尔,这是我的网名或叫笔名。巴维尔和保尔在俄语里是一个发音,也是一个意思,这个笔名并不是我失独后刻意起的,这是我二十多年前去俄罗斯的时候为了方便同俄罗斯朋友沟通和交流而为自己起的俄语名字。大家都知道保尔柯察金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如果说,当年我为自己起这个名字是出于交流的需要,是出于对保尔柯察金的敬仰和崇拜的话,那么我今天依然用这个名字就不仅包含了对保尔柯察金的崇拜,而更多的用意是希望自己像钢铁一样坚强,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击垮。

 

我的祖籍是江苏省淮安市,长期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内蒙古和北京市,十六年前调到上海市工作。

 

非常感谢毛老师的邀请,非常感谢“尚善暖心微课堂”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这个主题。

 

那么,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在这个主题里面我想谈三个方面的内容,将我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选择讲课主题的原因

我在荣幸地接到毛老师的讲课邀请后,在确定这一课主题的时候,是很烧了自己一番脑筋的。我想我能够意识到,“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题目,可能是需要用一本书甚至都不止的容量才能比较讲清楚的,所以今天下午的这些时间我就围绕这个主题简要谈谈自己选择这个题目的主要的、核心的想法。

 

作为一个失独父亲,我深深地知道并且也经历过兄弟姐妹们体会过或者正在体会着的失独后的痛苦、震惊、思念、孤独、后悔、自责、无奈、无助、无望、愤怒等种种感受,我们说人类的词汇在形容失独后的感受时是苍白无力的,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

 

有人开玩笑说,失独让一个一个的失独父母变成了哲学家。就是说,失独这一事实逼着那些可能不是全部,但至少是太多太多的失独父母们不得不进行痛苦的、哲学思维式的、宗教思维式的,也就是穷根究底式的思考并寻求最终的答案,这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就我多年来对大量同命朋友的接触、观察后的理解,失独后朋友们穷根究底式的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当然关于具体的问题那就更多了,如果要列出来,恐怕可以列出几百个。

 

今天在这里我不一一列举朋友们的,也是我的一个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了。苦难中人最常有的反应是悲哀、愤怒,还有自责。他们常常会想:“我要是做了(或不做)什么,这件事就不会发生。”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说,大量的事实证明,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这样的想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让苦难中的人经历第二次折磨。我们回到穷根究底式的追问话题。在失独后,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我观察到的兄弟姐妹的所有穷根究底式的问题主要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是我?”,另一个问题是“我该怎么办?”

 

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追问必然地涉及到对于发生事情的根本原因的解释(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是指孩子去世的具体原因。)我把这一问题列为 “归因说”。在这个问题上,寻找最根本的原因,获得终极的答案,这是人类历史上哲学、宗教以及众多的思想流派产生的原因或是原因之一,这也是人类精神中追求永恒的天性使然,当然,这也是我们这些备受心灵煎熬的失独父母苦苦追求的答案,我认为这也是许多朋友们不停地假设、自责、懊悔的最深的根源或是根源之一,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说这是我们痛苦的源头或至少是源头之一。

 

我知道不少的朋友们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说在某种宗教理论解释中得到了答案并且心灵得到了一定的安慰,我自己能够理解并充分地尊重朋友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选择,我相信朋友们所选择的能够安慰自己的,无论是某种哲学思想或是某种宗教解释或是其他任何理论的解释,只要是对你起作用的,是你相信的,就一定是有道理的,正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我不是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缺乏系统的、更多的研究,但是我知道并且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不同的“归因解释”(我指的是根本的归因)和应对失独事件的“行为、行动”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我知道在兄弟姐妹们中间,在“归因解释”问题上是有着大量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观点的。

 

在我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不同的“归因解释”,再说一遍,在很大程度上而不是唯一的原因,由于不同的“归因解释”,导致了我所了解的不少的兄弟姐妹们失独后不同的行为走向,我目睹了这种行为走向是多么的相同和不同,我目睹了这种行为走向的能量是多么的巨大,我目睹了不同的归因解释对众多的兄弟姐妹们许多许多方面造成了多么大的持久的、甚至是再次改变了人生走向的影响。

 

关于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恕不在此一一举例说明了。我知道,对于很多朋友而言,不得到这一终极答案是绝不甘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死不瞑目的,我自己也是如此。有朋友会问,你在归因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我想说,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大学哲学专业毕业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失独父亲,像许多失独父母一样,关于以“为什么会是我”这样的问题为核心的穷根究底式的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

 

穷根究底,也就是刨根问底,也是我的思维特征。我也曾做过无数次的假设,假如,假如,假如……我当然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假如,比如说,有人说,我爸爸妈妈真想不开,已经有那么多孩子了,为什么要生下我,如果不生我,我今天就不会遭这个罪了。这里我只是举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相信朋友们也可以举出无数个。

 

我最终发现,无数个假如会带着你进入一个你永远也走不出的迷宫,你会陷入无数个假如的循环,就是很多文章中讲的,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我的和朋友们的所有糟糕的情绪,特别是懊悔和自责都源于你不能找到一个你能接受的最终的解释。我发现这无数遍的假如必须要求你找到源头,必须找到我认为的终极答案,当然我也深深意识到我不能生活在假设中。我必须找到终极答案,只有这样,我的心,我的灵魂才能释然。

 

我也曾经从可能的各种途径中寻找答案,我也从朋友那里,在广泛的微信群中听到、看到各种各样的答案,别人也非常善意地给了我许多建议,比如说,信教。最终,关于这一终极问题的答案根据我的情况,经过我的多年来痛苦的摸索和思考在我最终仰望天空和宇宙苍穹中找到了答案,当我看到名为《探索到宇宙边缘》的科学影片时(当然不止这一部影片),我被震撼的无法用语言形容,这部影片我看了无数遍,我确信我的终极答案在这部影片中找到了,我认为,答案就在那里。

 

我认为我无法从低于无限宇宙的相对微观的角度、甚至包括从人类的宏大历史这一相对微观的层面和角度获得人的命运为如何(这当然就包括了“为什么是我”)的答案!我的这一想法和思考在大家所熟知的周国平先生的《苦难》一文中也找到了契合。周国平先生说:“身处绝境之中,最忌讳的是把绝境与正常生活进行对比,认为它不是生活,这样会一天也忍受不下去。如果要作对比,干脆放大尺度,把自己的苦难放到宇宙的天平上去称一称。面对宇宙,一个生命连同它的痛苦皆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我的终极答案还在我从弗兰克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找到了,我认为,答案也就在那里。这是对我的归因解释所产生的最大、最根本影响的两个路径。当然这里我也想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我的归因想法及其归因后的总的价值观。这里我想借用许多朋友都知道、相信也赞成的一段话来表达,那就是: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这是人性的伟大之处,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下面我谈谈第一个题目下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该怎么办?”的问题。我相信并目睹了怎么办的问题是朋友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或是问题之一,怎么办的问题一开始就是我们手册编辑部关注的重点之一,为此我们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搜集、撰写和补充这方面的资料,这主要是书的第二部分,哀伤与疗愈部分。

 

我也知道朋友们在这一至关重要问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知道并且目睹了很多朋友由于极其复杂的内外多种因素在寻找这一答案时的相同行为和不同行为。就我自己而言,在失独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己是茫然无措的,有的似乎只是以痛苦、自责和无尽的思念为核心的感受。怎么办的问题的探索是从自己痛苦的思索中开始的,莎士比亚的名句“生存还是毁灭”常常拷问着自己。

 

探索是从接触和参加了上海市“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大量同命人活动(包括心理学讲座)开始的,大家知道的,同命朋友像亲人一样,在一起无所不谈,你会从中得到事后被证明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帮助到自己的信息以及观点。大量的事实证明,失独后如果光靠自己去摸索怎么办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有的摸索出了非常糟糕的结果,实际上是苦上加苦。其道理和事例恕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总体上我要说的是,非常感谢在那段特殊而又特殊的日子里来自于我的家人、亲属、朋友、上海市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及其众多的帮助过我的同命人朋友、我的同事和领导、美国全国失亲组织的前任和现任的有关负责人、我在美国的华人朋友,等等等等,这些人所给于我的非常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至今难以忘记,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帮助,他们的帮助所构成的合力,对于我而言都是等值的、无价的,是我一生都感激不尽的,我这样说绝不是客套话,是我的心里话,也是事实。

 

朋友们,失独后,我参加了无数次同命人的活动,认识了数量可观的上海市内外、包括国外的失亲朋友,听过无数同命朋友的看法和建议,自己作为上海市星星港关爱服务中心的理事和作为星爱苑的编辑业余工作了八年多,接触了大量信息;接触过几大宗教,自学心理学,读过自己寻找的和朋友推荐的许多书籍,等等等等,我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想说的是,在我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在围绕着“怎么办”这一核心问题上尝试了许多许多的办法并且自认为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天回过头来看,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有些努力成功了,自己非常受益了;有些努力和尝试失败了,有时候想想看,某些尝试和失败就是自己人生的组成部分,是那一个特定时期你必须去做的,是你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进行人生探索的绕不过去的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在失独这一人生最为严重的丧失面前,对我的冲击是全面的,前面提到的痛苦、震惊、思念、孤独、后悔、自责、无奈、无助、无望、愤怒等交替而来或是这些感受并不分先后而是交织在一起啃噬着自己的心灵。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段时间内价值感、意义感的丧失或几乎丧失。随着失独这一天崩地裂事件的发生,我以及许多同命朋友都会问一个问题,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朋友们:在失独后,特别是在失独的初期日子里,人的思维及生活被打乱了,人的内心深处的某些意识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清醒的,这种内心深处的某些意识是在你内在意识的逐步苏醒和受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启发的作用下,是这些内因和外因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交互作用下逐渐清醒而日渐明确起来的,你的本能还在,这非常重要。

 

说了一堆好像很哲学的话,其实简单说来,直白地说来就是:我最终慢慢地,然而是坚定地意识到,我无法改变失去爱女这一事实,接受这一事实是经过了非常痛苦的过程的。我用各种方式找寻继续生活的意义和帮助自己的方法的结论是,人是要追求存在,追求永恒的,是希望孩子能以某种方式继续活着的!最能够安慰我内心的方式,最能够让我以某种方式让我女儿还继续活着的方式,就是以我余生的全部精力去实现我女儿未能实现的愿望,我女儿的愿望是:照顾好她的妈妈、我的妻子和自己的身体,希望我们好好地活着,享受生活;当一名爱心助人志愿者;做一名翻译。我想说,判断和确认我女儿的愿望并不复杂。

 

我坚信并且可以证明,这就是我的尚未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的女儿未能实现的,是要留给我这个父亲去代女儿实现的愿望,我意识到这也是我的使命。我意识到,女儿的愿望是充满了爱,是非常善良的,也是非常崇高的,我意识到她的做一名志愿者的愿望不是为了个人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而是要造福和帮助多数人,我为女儿崇高的愿望而感到无比骄傲并倍受鼓舞。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在实现女儿愿望过程中所遇到的无数困难时就不会被困难所吓倒,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将获得继续前行的无穷的动力。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个地方来。

 

谈到这一问题,我还总是想到了这样两句话,一句是杜甫的《蜀相》中的一句话,叫做“壮志未酬身先死”,一句是自己小时候说的,也相信是朋友们非常熟悉的纪念先烈时要说的一句老话,叫做继承先烈遗志,高举起他们的旗帜,势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个现实和思维的转换是很痛苦的,但却是极其有力量的。变成我现在的话就是,继承女儿的遗志,势将她的愿望实现!我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动力。

 

朋友们,我深深知道在每一次扫墓时,在自己亲爱的孩子墓前,每一个失独父母是怎样的心情和内心深处要说怎样的话。我见过很多很多那样的场景。那痛哭流涕,那悲伤欲绝!我知道,在孩子的墓前,情何以堪!我想说,有什么样的语言能够比你可以对孩子说“亲爱的孩子,我已经实现了你的愿望”更能安慰自己和告慰孩子的灵魂呢?我认为这是在告慰两个灵魂,而不是告慰一个灵魂。

 

我知道可以说所有的朋友们都会说,失独后我已经不再害怕死亡,我也是这样。但是光不害怕死亡是不够的。中国的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要死得其所!我知道我会慢慢老去,最终会走向死亡,对我而言,所谓“死得其所”就是实现女儿的愿望。我坚信我们终将见面,因为在我女儿的墓碑上,刻着两句话:一句是红楼梦中的句子,“质本洁来还洁去”,另一句是“来生相会终有时”。我们见面的时刻终会到来,我不会怀疑这一点。那时,我会拥抱着她,告诉她,我已经实现了她的愿望。我这样说,是不是即是两个人可以含笑九泉呢?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并认为自己至此才深深明白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两句名言到底深刻在哪里:第一句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第二句是“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在此我也想说,大家知道的同命人柳红女士所说的“我们是最有力量的人”并非虚言,这句话是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坚实的依据的。大家在第一次印刷的手册中会看到29个同名人的故事,柳红女士的标题为“我们是最有力量的人”的文章被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手册编辑部刻意安排的,是编辑部要进行我们所认为的正向价值观宣传和引领的结果。

 

我的一位同命朋友有一个提法,叫做要替女儿逆生长。我非常赞同这一提法,这是非常积极的有力量的思维。同时大家知道的毛老师的故事,易解放妈妈的故事以及许多同命朋友的了不起的故事也都验证了意义找寻的无比的力量和价值。

我还要说,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在失独后,在我读过的对我产生了可以称为最大而深刻影响的一本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找到了我苦苦寻求的答案的验证和相同观点的契合。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这本书。曾经有朋友提出,为什么选择弗兰克尔的这本书,为什么弗兰克尔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我称之为“最大”的影响,这就不得不简单谈谈弗兰克尔的故事的典型意义。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人问我,失独后哪个备受苦难的人的经历和思想对我产生了最大(而不是之一)的影响,我会毫不怀疑地说,是弗兰克,是他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他经常问遭逢巨痛的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病人的答案,通常可以为他提供治疗的线索。譬如,有的是为了子女,有的是因为某项才能尚待发挥,有的则可能只是为了保存一个珍贵难忘的回忆。利用这些纤弱的细丝,为一个伤心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这便是“意义治疗法”的目标和挑战,也正是弗兰克博士在现代存在分析上的创见。在本书中,弗兰克博士现身说法,详述他如何由亲身经验,发明“意义治疗法”。他曾是集中营里的囚犯,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的双亲、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入煤气间。一家人全都死了,仅剩下他和妹妹。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凌虐,随时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么会觉得人生还值得活下去呢?朋友们,一位曾亲身经历过这种惨绝人寰遭遇的精神医学家,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他这种人,必然能够以睿智和悲悯的眼光来盱衡人类的处境,当然也包含我的处境。

 

读完弗兰克的书后你会感觉到,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弗兰克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映赋予其意义。这也契合了著名作家毕淑敏有关人生意义的一段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不啻于一场噩梦。但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反而强化了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也非常符合失独后我的思想和我的生活价值观,这就是: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而且弗兰克指出,你不能依靠别人来告诉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要自己去追寻并得出答案。

 

朋友们,弗兰克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部鼓励了千百万读者的信仰之作,是“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的典范,也是我再三思考后选择并确定自己用这一主题来讲课的原因。

 

二、暖心手册故事片段

看过这本手册的朋友们一定读过毛老师所写的“写在前面的话”,这些话是对这本手册故事以及手册意图的一个全面的讲述。我这里讲讲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和故事片段。大约两年前,在我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星爱苑”后联系到上海市的易解放妈妈,去向她学习、取经并向她致敬的时候,经易解放妈妈的介绍,我认识了毛老师,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并在不久之后趁毛老师在上海市参加一个课程讲座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毛老师。那一次和毛老师的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两年来,北京的尚善公益基金会和上海市的“星爱苑”遥相呼应,相互支持和鼓励,我和毛老师也曾经谈过合作的具体方式等问题。多年来,我自己总是有个心愿,我也意识到这也是我女儿的心愿,就是要以写点什么的方式自助助人。当然在这之前我在一些平台上已经写过一些东西了,但是自己总是感觉不满意,总是觉得自己的、也是女儿的心愿没有了却。但是究竟以什么方式写,什么时候写,写些什么,自己并没有定下来或者没有完全定下来。

 

今年的元旦,我接到毛老师的一条微信,说有要事相商,当毛老师谈了要编写一本暖心手册并谈了手册的构想时,这正合我多年来的想法,也是我的心愿。真的是一拍即合,这就立刻开始了围绕编写手册的所有工作。令我非常感动的是,毛老师专程带着编辑部成员从北京飞赴上海,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在饭桌上,我们利用一切时间,确定了关于编写手册的几乎所有原则、组织架构和编写的细节问题,其中,毛老师和另一位编辑提出的将书名命名为“重燃生命之光”的思路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绝,令人振奋无比。

 

朋友们,关于编写手册的故事是很多很多的,故事本身就可以写成一本书。这中间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感人的情节,令人终身难忘。比如说,我当然充满敬意地注意到,编辑部的多数成员的特征,一是女性居多,一是她们几乎个个身形消瘦,身形娇小。但是她们的爱心是满满的,才华是横溢的,思维是开阔的,意志是坚如钢铁般的,为了手册而工作的精神是忘我的。为了手册的编写完成,用呕心沥血、废寝忘食都是不为过的,为了一个标点符号,为了一个句子,太多太多的为了,带着病可以一直工作劳累到接近呕吐。但是我要说,虽然手册工作“为尹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我们编辑部的全体成员都能深深意识到,这是一部国内首款由失独父母主编的服务于所有失独父母的精神慰藉类手册,这是自助的,也是助人的。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目标是高尚的,我们在编写手册过程中所遇到并且克服了的一切艰难困苦都是值得的。

 

作为这本手册的主编,在这里,我要向这本手册的发起人和总策划人毛爱珍女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要向这本手册的编辑王奚、潇潇、博文、音频部分负责人田间回望等女士们、先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我想借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句台词表达我的致意:女士们,先生们,能够和你们一起经历和见证这一切,是我的荣幸!

 

正像大家所看到的,我在所写的手册致谢部分表达了对为本书的形成所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那是一串长长的致谢名单。这长长的致谢名单令我们意识到:我们并不孤单!

 

作为主编,我还想要指出的是,出于某些可以理解的原因,以某种方式为本书做出了贡献的并不止于致谢部分所提到的机构和个人。在这里我还想要借助莫斯科红场无名烈士纪念碑上的名言来表达我的谢意: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

 

三、希望与祝愿

正如已经拿到这本手册的朋友们所看到的那样,在2018年3月13日那个万籁俱静,凌晨三点多钟的时候,我在写于手册中的序言中,我,我们编辑部的全体人员,已经表达了我们的希望与祝愿,我要在这里再次高声地念一下:我们衷心地期望,经历了人生最为严重精神创伤的失独父母以及关注失独父母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能在本书中发现有用的线索。我们衷心地期望,失独父母们能够借着本手册的阅读,在重燃生命之光,将自己从痛苦中超拔出来的艰难的慢慢长路上跨出一小步。我们坚信:即使是最黑暗的岁月,也能诞生希望。我们衷心地期望,本手册能够成为穿破黎黑长夜的一束光!

 

今天,如果让我对本手册再增加一些希望和祝愿的话,我会说,我,我们希望本手册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目前我们也正在做这项工作;我们希望这本手册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失独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我们的追求。如果有朋友问,能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本手册的意义,我会说可以的,那就是:帮助别的失独父母找到人生的意义,这就是这本手册的意义。

 

如果有人问我,你今天讲的所有的话能不能用几句话来概括,我也会说,可以的,那就是:承受了不可承受之痛后终于领悟:原来爱是一切的见证!死亡不会赢的!!

 

我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耐心地听我的讲课。








 

点击下方链接收听本次微课。

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ct/oauth2/authorize?appid=wx6b010e5ae2edae95&redirect_uri=http%3A%2F%2Fm.qlchat.com%2Flogin.htm&response_type=code&scope=snsapi_userinfo&state=2000001193009611#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