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主持人:

之前大家为一本书《中国失独家庭调查》积极投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投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排名第一,我们非常感动,感谢大家的积极参加和支持。

 

我看到一句对于这本书的推荐语:一部记录失独者生存状况的“史记”;一部感恩亲情、舐犊情深的沥心之作;三十多年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回眸与反思。一位从事二十多年基层计生工作的计生干部,历经十余载深入调查采访数百个失独家庭,倾情创作二十六万字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失独家庭调查》。

 

今天我们邀请到这本书的作者韩生学为大家分享,他将从三个方面为分享:我与失独群体的故事,从感动到感恩;为失独者奔走呼吁,部分政策的出台、政策解读;今后相关政策及同命人养老方面的期待。有请韩老师。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2018/1/24/星期三/微课文字稿

韩生学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中国失独家庭调查》的作者,我叫韩生学。非常感谢毛老师的邀请,非常感谢“尚善暖心微课堂”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见面。

现在是2018年1月24日下午4点10分,我是在非常遥远而神秘的湘西,一个在沈从文笔下“美丽得让人心痛”的地方,与大家共同分享今天的内容。

这些年来,因为写作了《中国失独家庭调查》,有幸结识了大家。也因为这部作品,使我与大家有了血肉般的联系和大海般的深情。

我这大半生,以文学作为自己最大的爱好,大大小小写过不少东西,但真正能让我觉得自己干了一件正事的,就是写作了《中国失独家庭调查》。尽管现在看来,这部作品还有很多的瑕疵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有许多应该采访的人没有采访,有许多应该写的内容没有写出,但我仍然要说,这是我写作生涯中最令我骄傲的一部作品,因为我写了一个全中国最应该去写的群体,写了全人类最应该受到尊敬和关爱的人群。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我想通过这么三层意思,将我的一些经历与思考与大家共享。

 

下面,我讲第一层意思:在感动中感恩

曾经有人说过,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感动,感动于人,感动于事,感动于生活里每一个值得感动的细节。回顾自己采访写作《中国失独家庭调查》一书,整个过程,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这些感动使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凭心而论,我一介“草根”,要写如此敏感、沉重而特殊的“重大题材”,是我的能力所不能及的。但,我的计划生育干部身份以及这一身份所具有的责任、失独问题的现实存在和失独父母们寄希望予我的那种殷切眼神,又让我不得不做下去。

我出生在湖南溆浦一个边远偏僻的小山村,因家庭困难,高中才读了一期就辍学回家务农,一头扎进家乡那片梯田里,在日晒雨淋的劳作中尝够了汗水的苦涩和劳动的艰辛。于是,扶犁荷锄之余,发恨自学,才在辍学三年后勉强考了个师范,有了第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中学老师。五年后从教师队伍改行到计划生育部门,于是我又有了第二份工作——计划生育,就是这一工作,让我与“失独”家庭不期而遇,且欲罢不能。

记得那是10多年前的一天,有人向我反映,自己听党和政府的话,实行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可如今这孩子没了,问我怎么办?我当时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而且向我反映问题的家长也还年轻,所以我除了动员他再生一个外,没有怎么放到心上。后来,我写作第一本长篇报告文学《女孩,你别哭》时,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一些独生子女父母,他们都很担心,自己只有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发生意外了,该怎么办?因为说的人多了,再加上身边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事情时有发生。我开始觉醒,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人类进步。于是,我开始更大范围内的关注。

而最终让我下决心写这部书的,是一位失独老人的一双眼睛。那一天,我去乡下检查工作,一位失独老人听说我是计生委的“领导”,辗转找到我,一见面就说:“我孩子没了。”五个字才说到第三个,便嚎啕大哭。我握着他颤抖的双手,不知说什么好,我为他撸背,为他擦泪,但就是找不到一句可以安慰他的话。我能说什么呢?我什么也说不出。很久,他用一双盈满泪水的浊眼看着我,死死的,一动不动,仿佛一定要我给出答案。我顿时震惊了,这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没有任何光泽,也无任何表情,更无任何神采。滞滞的,呆呆的,涩涩的,除了眼珠子偶而动一下证明它仍是“活”的外,了无一物。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样的“窗户”里我看到的,分明是一种心死。我的心颤栗了,他们太需要倾诉了,他们太需要理解了,他们太需要同情了,他们太需要关怀了……他们有太多的痛和苦。

就在这一刻,我决定运用我手中的笔,把他们的痛和苦写出来,让政府、社会和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再帮助他们。

我一边开始着手调查采访,一边制订详细的写作计划。我想我的写作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复制他们的悲伤和痛苦上,而应该写一部全面反映全国失独家庭各方面生活的“全景式”的报告文学,既呈现他们的失独之痛,又剖析他们的失独之因;既关注他们的“维权”之路,又展现他们的自救之美;既肯定社会的关怀之要,又呼唤国家的政策之光……

也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既为失独者自救指出一条新路,也为社会关爱和政府顶层制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在写作之初,我也曾预料,这次创作肯定是一次冬日里的负重远行。因为我触碰的是一个敏感而沉重的社会问题,采访的对象是一个悲悯而特殊的痛苦群体。因为敏感,可能会遇到阻力;因为沉重,可能会承载压力;因为悲悯,可能会破坏心情;因为特殊,可能会遭遇难题。的确,我作为一个计划生育工作者,来写这样一部反映计划生育所造成的“后果”的报告文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有人担心我会遭到采访对象的抵触和反感,有人担心我会遭遇误会和辱骂;更有人担心我计生干部的身份,会受到太多的羁绊,而影响公正的写作;还有人怀疑我的真诚与能力,直接在网上揶揄说“一个计生干部写报告文学关注失独家庭”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他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因为我采访的对象确实是一个特殊得不能再特殊的群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存习俗里,“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是“人生三大不幸”,“失独”由于丧失的是自己唯一的孩子,应该算是不幸中的最大不幸。他们经受了无以伦比的痛苦后,或封闭自己,与外界断绝;或病染沉疴,一蹶不振;或脾性大变,歇斯底里;或痴傻疯癫,不可终日。要采访这样一个群体,本来就何其艰难,何况我是一个令他们“憎恨”的“计生干部”。我想到了我可能会花很多精力去迂回、去开化、去解释、去接近、去以心换心,甚至做好了被拒绝、被辱骂、被扫地出门的一切准备。

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些“担心”都没有发生。他们反而是那样地支持和配合。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每当我采访他们,提出想细听一下他们过去的故事时,他们不惜重又撕开已经结痂的伤口,将自己的痛,毫不保留地呈现在我面前。而每当讲到一些具体细节,他们痛苦在自己的回忆里,我顿感觉到自己仿佛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令我有一种罪恶感,不忍心再要他们说下去时,他们却说,没事,都会过去的。

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为我推荐和联系一波又一波采访对象。如果有人婉拒,他们还会做一定的说服工作。有时,同命人的一句话,胜过我一千次一万次的说明和解释。

因为有他们的帮助,我顺利地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家庭,采访到了一个又一个对象。

更令我感动的是,许多时候,他们还总是为我着想,怕耽误我的时间,都主动找来,他们说,他们老了,不上班了,事少,能让我少跑点路就少跑点路。比如2015年12月初去北京出差,原打算顺便去采访家住河北保定的北辰大哥。我与他一联系,大哥怕我来回跑折腾,提前两天携上妻子从保定赶到北京,我因公务一时走不开,夫妻俩在北京的旅馆里一等就是三天。当我忙完后跑过去,握着老两口温暖的双手时,我没有办法不眼含热泪。

还有毛理事长,我说想过去采访她,她马上答应。要知道,她带领着一个公益团队,工作千头万绪。我开初担心她没有时间。谁知她很爽快地答应,而且为了不让我在路上来回跑,耽误我的时间,她主动提出,来我的住地,接受我的采访。要知道,那可是数九寒天啊,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门。

后来,随着我的采访范围的扩大和我在群里“知名度”的提高,有更多的失独父母从全国各地自发找来。有的寄送邮件,有的发来短信,有的打来电话,有的亲自前来我的住地,目的只有一个,只想为我的写作提供更多更详实的素材。

比如威海的“见霞”,通过失独群里的朋友打听多日才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当与我联系上时,她激动得哭了。她说,她有太多的话想对我说,她身上几乎集全了大多数失独者的特性,虽然每每说起,心都在流血,但她依然愿意毫不保留地向我全部道出。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击击重锤敲击我的心灵,我真正感动在了那一片真诚里。

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在采访过程中,我总是意外地收获一次又一次惊喜。多少次,我敲开一家家房门,我以为关在门里面的只有悲伤、泪水和怨恨,可是我错了,我更看到了在家庭遭遇重创后的废墟里重新站起来的顽强生命,看到了在痛苦和泪水的瓦砾中升腾出的亮丽人生。

他们超越自我,在痛苦里涅磐,在泪水中升华,抱团取暖、疗伤自救、忍痛助人、公益为民。从他们身上我读到了一种坚强之美、凛然之美、豁达之美、高尚之美。

比如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尚善公益基金会的毛爱珍大姐;比如江苏常州的“朱总”朱耀先;比如“大地妈妈”易解放;比如远赴非洲推广中国青蒿素的“中国妈妈”崔崴;比如上一次为我们讲课的柳红大姐;比如湖北保定恒爱家园的北辰大哥;比如深圳最美义工李敢;比如我们怀化的失独家庭关爱协会会长聂和平;还有关心温暖我们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公益人士、志愿者等等。

那一个个温暖的名字,让我分享到的一种生命的教诲,接受到了一次又一次人性的洗礼。他们才是失独者的脊梁,看着这些越挺越直的脊梁,我感动的泪水情不自禁夺眶而出。

书出版后,因是第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失独问题的报告文学,马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各大媒体在内的数百家媒体进行了宣传和推介,对扩大这一群体的影响产生了一睦积极的效果。

而我们这一群体更是给予了我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比如,这次出版社进行的“十佳图书”评选,兄弟姐妹们不但自己积极投票,而且在各群里转发,还写出了极具温度的话语,进行宣传发动,那份感动,无以言表。

面对这一切,我突然觉得,我为这个群体做得还太少,还很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必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认识你们,感恩你们给我机会,感恩你们给我智慧,感恩你们给我鼓励和支持。

这是我今天想表达的第一层意思:在感动中感恩。

 

下面我讲第二层意思:在呼吁中收获

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与大家一道,极尽所能积极奔走呼吁。也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我的呼吁毕竟是有限的,声音也是弱小的,而社会的呼吁,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才是最有力量的。

早在2010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部副部长、教授级高工袁伟霞就提交了一份“不一样”的提案。

他说,当年,这些父母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国家控制人口增长做出了贡献,现在因子女的夭折,家庭生活因此失去了欢乐和希望!逐步进入老年阶段的他们,养、老、病、死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赡养问题亟待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鉴于此,袁伟霞建议,国家社会保障部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空心家庭”状况调查(那时还没有“失独”这一词),尽快拿出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政策和措施。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拿出一定的养老房,满足“空心家庭”集中养老、互帮互扶的要求。

应该说,这一份“不一样”的提案,是在全国“两会”上较早关注失独家庭的提案。2011年、12年、13年直至2016年,她均提出了失独的提案。

2010年后,全国两会上的提案、议案越来越多,特别是2013年至2015年的全国“两会”,失独问题成为代表和委员们议案、提案的热点。

最有代表的莫过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过去参加“两会”,他“惜字如金”,2014年“两会”上,他不但提了提案,还在小组分组会议上作了重点发言,呼吁“提高失独家庭待遇”。令失独父母无比温暖。也引起了媒体的一片喧哗。

农工党中央、民主促进会中央等党派,更是将“落实失独家庭帮扶政策”的提案作为2015年“两会”的重要提案,提交“两会”。

在地方“两会”上,“失独”问题也总是成为热点。有的省每年关于失独的提案、议案就有数十份。

如此众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失独问题带到参政议政的神圣会场,带到党和国家的决策中枢,这无疑是失独家庭之大幸,更是中国民生之大幸。

 

当然,关于关爱失独家庭的一些制度建设,国家早在2007年就开始着手探索并制订。

到2013年12月,国家五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41号文件,真正意义上从“加大经济扶助力度”、“做好养老保障工作”、“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五方面对失独家庭扶助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这是关爱失独家庭“划时代”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参与的部门多,涉及的范围广,涵盖的内容宽,都是首次。

这份文件出台后12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就关爱失独家庭作出指示:“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利益导向政策,实行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精神慰藉等问题。”

为了落实中央文件精神,2014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计生协下发了《关于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社会关怀的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做好开展特殊困难家庭生活关怀、养老关怀、健康关怀、精神关怀、生育关怀等各项工作。

2014年7月9日,全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再一次要求各级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帮、精神愉快”。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

2015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再次特别指出“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

2015年12月下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3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审议中多位委员发表了意见。

其中副委员长陈昌智提出:是实行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才普遍性地产生了独生子女。这是政策后果。对于独生子女,一户只有一个小孩,出现了意外的伤残、死亡,政府还是应该帮助。

最后,全国人大法工委接受了各委员的意见建议,经研究,不删除《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的二十七条,而是将它作了修改:“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按照规定应当享受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奖励扶助的,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

四天后的12月27日,举行表决,以赞成157票,反对0票,弃权2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并确定新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有专家说,这次修法对失独家庭相关条款从媒体报道的“拟删除”到最终的“被保留”,是郑重选择之后的结果,它再次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对失独群体的救济。

我们都知道“法无规定不可为”,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定,真要出现了独生子女意外情况,父母该向谁求助?有媒体说,不遗忘那些改革阵痛的承担者,不遗忘那些因政策局限性而造成的公民境遇,进而赋予他们公共的关怀,这是二孩时代对“失独家庭”的最深沉致敬。

更有专家说:“失独”者不应是沉默的大多数,国家与立法,有必要支付给这个群体继续走下去的力量,他们当获得物质、精神与养老等多方面更大的公共眷顾。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增加了“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和帮助”的内容。对于国家发展规划,专门增加这一内容,对于失独家庭来说,是一个利好而让人感到温暖的信息。

2016年4月,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城乡统一标准。原来的41号文件,城乡标准不一,比如失独家庭,城市是340元,农村只有170元。这一文件进行了统一。

2016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通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要求各级建立“双岗”联系制度,落实联系人责任,建立信息档案,建立沟通平台。

通知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突出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切实落实扶助关怀各项政策措施,做到应扶尽扶、精准扶助、责任到人。

因此,要求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确定一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村(居)委会干部作为帮扶“双岗”联系人。有条件的地方可吸收计生协会员、家庭医生或志愿者作为村(居)级帮扶联系人。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领导干部要联系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 

联系人要明确联系方式,畅通联系渠道,当联系对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随时与联系人取得联系,获得帮助。联系人要根据联系对象的需求,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网络沟通等多种方式,经常联系慰问联系对象,及时了解掌握联系对象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利益诉求,宣传相关政策,开展精神慰藉,疏导化解矛盾,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联系对象发生意外、重病、受灾、亡故等重大情况时,联系人要及时上门,帮助排忧解难;逢重要传统节日,要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和关怀工作。

 

这里要特别提到中国计生协,计生协会在一定时间内,将“失独”关怀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早在2010年10月就开展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2012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计生特殊家庭帮扶项目,如今已经举办6年,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市,累计投入帮扶经费超过1亿元,帮扶失独者超过100万人次。在生活照料、养老保障、精神慰藉、健康关怀、再生育辅助、保险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做法和成效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失独者的欢迎,计生协逐渐成为失独者的贴心人和娘家人。

2017年8月,中国计生协又发出了《关于开展失独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工作的通知》,每位投保人在疾病或意外住院期间可获得100元/天—150元/天的住院护理补贴,一年累计理赔天数为90天或以上。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扩充保障范围,增加保障额度,并提供紧急救援、专家预约、咨询、陪诊等相关增值服务。

就在这个月的10号,中国计生协又在宁波召开了计生特殊家庭帮扶项目心理咨询师研讨会,中国计生协专职副会长姚瑛、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副司长莫丽霞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16个省市近40名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和部分计生协工作者围绕失独人群心理特征、心理辅导和干预技巧及模式、计生协开展失独人群心理帮扶做法和经验等进行研讨。

与会代表们认为,失独家庭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帮助他们重建心理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开展失独人群心理帮扶要循序渐进,与生活帮扶、医疗救助、养老关怀等紧密结合,同时有必要建立由计生协工作者、心理师、社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而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闻媒体和各种舆论宣传的进一步深入,失独这一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惠及失独家庭的地方政策和基层措施出台,为失独家庭的生活帮扶、医疗救助、养老关怀等提供了帮助。

而更多的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其中,更多的志愿者伸出援手,使失独不失爱,重拾人间温暖,重燃生活勇气,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这一切的一切,才是我们最最愿意看到的现象。

 

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失独再生养家庭,这一部分人一直排斥在扶助政策之外。好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已经有些起色。前不久,国家卫计委表示:下一步,将“失独再生抱养家庭”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并“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失独者’关爱专门网络服务平台”。积极向立法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出台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失独家庭的合法权益。

根据过去出台的政策和这些传达出来的信息,我坚定地认为,这无不是我们这些年最大的收获。而且,我们也应该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今后的政策将更加完善,我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第二层意思:在呼吁中收获。

 

下面,我讲第三层意思:在守望中期待。

众所周知,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纵观我们所走过的路,社会的这一主要矛盾,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失独关怀关爱政策为例,国家出台的诸多政策措施,在很多地方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比如就医的绿色通道问题,比如联系人制度问题,等等,在许多地方都还存在形式主义,有的甚至连形式主义都没有搞。更有一些地方的领导,认为失独关怀不是政府的责任,认为我们的呼吁是唯恐天下不乱。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将严重制约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好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将着力解决好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还有一项重大变化,就是对计划生育工作,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其中必然有我们计生特殊家庭的政策配套与衔接。还有就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无疑也是对我们的一大利好。

今后,民政上的事,我先不说,光计划生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政策配套衔接”,就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我们的生活守望中,有所期待,期待国家的政策变得更好更优,期待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更棒,期待我们的日子变得更美更丽,期待我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浓更深。

谢谢大家。

 

附:部分有关扶助、关爱失独家庭政策文件的目录

1.国家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3〕41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2013.12)

国家卫计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社会关怀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发〔2014〕1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2015.12.)

4.《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2015.12.)

5.国家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社〔2016〕16号)

6.《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发〔2016〕33号)

7.《中国计生协关于开展失独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工作的通知》(国计生协〔2017〕30号)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主持人:

通过韩老师的分享,我们了解到《中国失独家庭调查》这本书的出版经历非常大的困难和挑战,可能会被怀疑、被打击,但是韩老师要做这件事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韩老师也敲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里面不是悲伤,而是那么多坚强的美。

 

通过韩老师的讲述,我们也了解到相关政策在逐步完善,逐步落实,有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群体,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请大家相信。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微课重播-5】韩生学:在感动中感恩,在呼吁中收获,在守望中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可收听本次微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