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起,我们不孤单!

 

下面转发今天腾讯对我们“暖心1+1”项目的专题报道,在99公益日的第二天推出来,希望能够引发社会更多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支持我们的项目。

 

在这次99公益日大战中,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家人们能够为自己,为同命兄弟姐妹们,并肩作战!全国各地有上海、深圳、南京、成都、天津等30多地的家人及公益伙伴发起了一起捐,截止目前,筹款总额为822325.96元,完成总目标的68%。感谢所有的家人,感谢爱心伙伴,感谢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感谢腾讯,感谢社会大众。

 

——因为有你们,我们在一起,我们不孤单!

 

 

 

当唯一的孩子离世,他们的人生被分成上下半场。失独者的后半生,滑入悲伤中反反复复纠结。在原本阖家团圆的春节,很多失独者只能外出“躲年”。抱团取暖,是这个群体面对冷酷命运时的相互宽慰。他们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继而定期组织歌舞、植树活动……在他们之中,曾经的受助者也是当下的付出者,帮助“同命人”慢慢走出阴霾。而在抱团取暖的后半生里,逝去的孩子始终是他们的行动支点。

“孩子的灵魂在支撑着我”

当儿子因交通事故离世后,冯立柱和老伴在几年中都无法从悲伤中走出。儿子生前的二十多个朋友把这个失独家庭从绝望边缘拉了回来。“大家把我从痛苦的泥潭中搀扶起来,我有责任和担当去帮助还没有走出来的同命人”,冯立柱开始帮助当地的同命人,成立互助关爱协会。这位61岁的老人在儿子弥留之际为其做了人工呼吸,他愿意相信自己的幻觉,是儿子的灵魂从口中呼进了自己体内,支撑着他照顾好老伴、搀扶同命人,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2017年的河北衡水,冯立柱在家里点了一支烟,他把烟头调转,将过滤嘴递到一张遗照前:“儿子,爸给你点根烟。爸想你啊,我们都挺好的,不用惦记我们。”2006年12月28日,冯立柱的独子大伟因交通意外去世,而小孙女格格仅仅出生115天。

 

冯立柱的老伴赵丽君因为难以承受丧子之痛,几乎三年走没出过小区院门。而冯立柱曾经试图通过吃安眠药、卧轨等方式轻生,有一次他将汽油浇满全身,是邻居抢下了他手里的打火机才避免了另一场悲剧的发生。

 

大伟去世后的十多年来,是他生前的二十几个朋友,一直搀扶和陪伴着冯立柱和老伴赵丽君走过失独后的生活。2017年立秋,其生前的朋友万磊陪着赵丽君去为大伟扫墓。

 

周末,大伟的朋友们来到家里探望二老,并帮助冯立柱修补屋顶。他们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两口的责任,就像他们曾经给冯立柱的承诺,“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年复一年,“儿子们”把老人家从死亡的边缘上拉了回来。

 

格格的母亲在大伟去世的半年之后改嫁,将一岁的女儿彻底扔给了两个老人。冯立柱老两口一直将孙女视为活下去的支撑。他们的“儿子们”也是格格的“爸爸们”。

 

二十几个“儿子”是这现实世界留给老人的一丝慰藉。冯立柱和老伴慢慢走出绝望的阴霾,开始寻找生活下去的支点。他走出家门,为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家庭奔走,“我要回报,我最好的回报就是我要站起来。”

 

2016年6月,冯立柱成立了衡水特殊家庭互助关爱协会。一年多时间里,他带领着志愿者们为家乡衡水的同命人开展了年夜饭、植树节、踏青、赏花、采摘、生日祝福等大大小小三十多场活动,陪伴和帮助刚刚失去孩子的失独父母,探望病榻中失独老人,他希望能帮助更多同命人从痛苦的泥潭中爬起来。

 

王军和妻子来自大兴安岭,下岗后夫妻俩来到衡水的建筑工地打零工。他们的孩子在考上大学的同年查出罹患白血病。,为了给孩子治病,王军和妻子辗转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多地,卖掉了辛辛苦苦攒钱给孩子买的房,还欠了一身的债,最后也没能留住儿子。现在,王军和妻子仍然在工地上终日劳碌,他们想持续打工,直到还清外债,并能交够养老保险金。

 

了解到王军的状况后,冯立柱一直持续关注着他们的生活,想办法帮他们申请社会帮扶。近日,得知王军的妻子在干活中扭伤了腰,冯立柱和其他失独者一起到工地看望他们。自从卖掉房子之后,王军和妻子居无定所,公司老板将办公楼一层的一间办公室腾出来给他们两口子住,这才算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冯立柱说,接下来,他希望能够帮王军一家申请一间廉租房。

“不能默默无闻地在家里待着”

 

 

退休之前,艾米(化名)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而女儿一直是艾米的骄傲。2016年7月,在南加州大学读MBA的女儿因为抑郁症离开人世,她在微信中留下遗言:你是最伟大的妈妈,我是最差的女儿。“女儿是我生命的延续”,艾米相信离世的女儿并不希望看到自己因此垮掉,“有时候人是可以拼搏的,不能臣服于命运的安排。”

 

2017年8月27日,尚善基金会在北京怀柔的长城别院举办暖心植树节总结会,并给在七、八月过生日的失独者们举办生日会。在晚饭后的演出上,艾米担任主持人,还临时客串了一下合唱指挥,这场失独家庭聚会的现场氛围在她的带动下,多了几分热络。

 

女儿离世后,艾米遵照女儿的遗愿,将她的骨灰撒到了浩瀚的太平洋中,在北京留下的仅是公墓内一处半米见方的回忆空间。艾米说失去孩子的痛苦是伴随终身的,但她不想被命运击倒,因为她觉得孩子并不想看到一个垮掉的自己。

 

在尚善的暖心活动上,她主动带领大家做瑜伽,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大家做保健医生。生活中,她为同命人张罗聚会,接待来京的同命人;暖心网群里,几乎是有问必答。艾米希望同命人能够抱团取暖,相互抚慰,“感激自己在女儿离开后能为社会做贡献,为同命人服务是高兴的!”

 

艾米至今仍然生活在医院的大院里,这里也是女儿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每一处都令这位失独母亲记忆犹新。2016年除夕,她带着家人在京郊一个温泉过年,但新年钟声敲响之前,她还是自己独自回到了家,她觉得这样,能够陪伴孩子一起过年。

 

 

艾米翻看女儿的照片,孩子曾经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一切。女儿的离去一度让艾米不愿触碰这些写真的记忆。她说“女儿是我生命的延续,现在我要替女儿逆生长,她在天堂里看着我呢。”

“能帮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年关是失独者最难过的关。在孩子离世后,文榕(化名)离了婚,也离开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家,来到北京,“没有知道我身世的地方,可能自在一点。”2014年年末,不知如何度过年关的文榕偶然看到了失独者暖心年夜饭的信息,是这次年夜饭让文榕找到了家。大家都是同命人,可以无所顾虑地释放,可以抱团取暖,相互疗伤。活动之后,文榕辞掉了工作,加入尚善公益基金会志愿者团队,开始帮助同命人走出阴霾,也让这位失独母亲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马文元和钟秀英老夫妻俩至今还居住在北京雍和宫附近的一处廉租平房内。老两口的独生子因为尿毒症离开人世,为了给孩子看病, 他们以低廉的价格卖掉了给孩子准备的婚房,但仍然没能救回孩子的性命。

在马文元和钟秀英的家中,文榕正在帮钟秀英包饺子。背后的碗橱上,贴着马文元写的“抱团取暖,归宿梦盼”。这八个字,是多数失独家庭真是心境的写照。

钟秀英患有严重的哮喘,每天都要按时吸氧和做雾化治疗,文榕有空的时候会去看望二老,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三年来,文榕做了很多事,帮了很多人,但依然隐隐觉得有一些未完之事。她时常会想到还有很多内蒙古的同命人,他们无法享受北京的资源和群体内部的互助。虽然曾反复劝说让老家的失独者来京参加植树、健行活动,但他们依然很难迈出脚步。2017年,文榕计划回到内蒙古,为老家的同命人举办暖心年夜饭,帮助他们驱散内心阴霾。她说:“他们不愿意走出来,那我就把服务送进去,我在这里得到了爱,也想把这爱传播出去,让家乡的同命人也能感受到温暖。”

“不能老陷在这里面”

 

2011年10月25日,毛爱珍的独子尚于博因抑郁症离开人世。彼时,尚于博已参演过多部热门影视剧,是一位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演员。孩子离世后,毛爱珍试图探究他从前的生活。在整理儿子遗物时,毛爱珍发现,尚于博曾捐助过一位尘肺病患者。对方回信感激,尚于博回复:“不用谢!每个人都会有艰难时刻,帮你们其实就是在帮我自己,能为你们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这句话成为了毛爱珍继续活下去的方向。整整一年的时间,她没有一天不在流泪,但也一天都没有休息,2012年10月25日,尚于博去世一周年之际,尚善公益基金会成立。

 

在这之前,毛爱珍与绝大多数母亲一样,为了经营家庭,为了孩子在奔波着。毛爱珍曾经跟儿子说:“你是妈妈最大的事业。”尚于博的猝然离世,令毛爱珍的人生彻底剥离了从前的生活轨道。她描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独者群体,“如行尸走肉,人是停滞的,没有生活信念。”

 

毛爱珍的尚善公益基金会是中国大陆首家关注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的公益基金会,而“关爱失独暖心行动”是专门针对失独群体的精神健康推出的持续性品牌公益项目,目前已经持续三年。从2014年启动“暖心行动”至今,通过暖心年夜饭、暖心植树节、暖心艺术节、暖心健行队,暖心工作坊等形式,尚善已经为全国超过1万人次的失独父母提供过服务。

 

尚善公益基金会的工作地点在毛爱珍的家中,毛爱珍说这样可以省下租办公室的费用。这间用来做基金会办公室的房间正是儿子尚于博生前居住的房间。房间的沙发靠背上,还摆放着尚于博的照片。

 

在尚善公益基金会的鼓励下,失独者们自发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自己策划、组织各类活动。老人们从自助互助中,重新找到自我价值。毛爱珍心里很明白,失去独生子女的伤口是一辈子不可能愈合的,但是生命价值可以重建,失独者的抱团取暖,是在尝试将对孩子的不舍转化成和同命人相互搀扶、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帮助失独者相互搀扶,走出阴霾·

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为“关爱失独暖心1+1”项目筹集善款

http://gongyi.qq.com/succor/detail.htm?id=28905

 

我们的后半生

破旧的电脑桌隔板上摆放着香烟、塑料花、一罐落满灰尘的啤酒和一个6寸相框。相框里,蓝底照片上一个微胖的青年男子憨态可掬地微笑着。

冯立柱抽出香烟点燃,暖色调的火光短暂地照亮了他的脸,他把烟头调转,将过滤嘴递到照片前说:“儿子,爸给你点根烟。”

“爸想你啊,不知道你在那边有没有想我和你妈。我们都挺好的,不用惦记我们。你的女儿非常优秀。有什么需要你就托梦给我们。”

2006年12月28日,冯立柱的独生子大伟因交通意外去世,小孙女格格仅仅出生115天。半年后,格格的妈妈改嫁,将孩子彻底扔给两个老人。

冯立柱的老伴赵丽君因为难以承受丧子之痛,三年几乎没出过小区院门,冯立柱曾经试图通过吃安眠药、卧轨等方式轻生。有一次,他将汽油浇满全身,是邻居抢下了他手里的打火机才避免了另一场悲剧的发生。

十多年来,儿子生前的二十几个朋友一直陪伴他们。

“儿子”

办完大伟的后事,冯立柱夫妇在儿子朋友们的陪伴下回家。看着空荡荡的房间,想到凄凉的晚年,夫妻俩老泪纵横。“您二老不要难过,大伟走了,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儿子的朋友们说。

儿子去世后第一个大年三十,也是冯立柱的生日,大街上鞭炮声不绝于耳,冯家一片死寂。冯立柱说:“别人家过年是准备年货,我们过年是准备祭品。”他们为自己准备了两瓶安眠药。

下午5点左右,持续的敲门声打破了冯家的死寂。

冯立柱打开门时,薛朝良、李庆福、王培、安海生、刘健、韩磊、顾安、宋辉、梁磊、刘佳音……儿子的朋友们纷纷出现在眼前。“冯爸,今天是您生日,又是除夕,我们来陪您过年。”

“儿子们”将准备好的年货、酒菜搬进屋里,吃饭、放鞭炮、看春晚,直到新一年的钟声敲响才纷纷离去。从那时起,逢年过节,冯家都会出现这群孩子的身影。

2007年9月,冯立柱的老伴因心脏病住进医院。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冯立柱瞒着他们一个人在医院伺候老伴。“冯爸,我去家里好几趟了都没人,你们在哪儿?”在孩子们再三询问下,冯立柱才说出实情。十几分钟后,宋辉、梁磊等赶到了医院。之后,他们轮班陪床,一直照顾冯妈直到出院。

格格一天天长大,开始询问爸爸在哪儿?冯立柱只好撒谎,说爸爸出去打工了。他说:“你看到电视上没有?很多的爸爸都在国外打工。”“那我的爸爸在哪儿”?“你的爸爸在美国。”

有时孩子会问:“爷爷,我想爸爸,爸爸他不想我吗?爸爸不回来看我,是工作忙吗?他既然不回来看我来,能不能给我打个电话?”

他把儿子几个朋友的手机通讯录名改成美国爸爸,有两次格格实在追问的紧,冯立柱只好拨通电话,孩子非常开心地叫着爸爸,而冯立柱心如刀绞,背着小孙女在一旁擦眼泪。

电话那侧告诉格格:“爸爸在美国呢,工作很忙,你要在家里多听爷爷奶奶的话,等爸爸挣够钱就回去看你……”

二十几个“儿子”算是这残酷世界留给老人的慰藉,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们冰冷的心开始慢慢融化,冯立柱开始寻找生活下去的支点。

互救

2009年,冯立柱偶然认识了同命人老郭,他们相互倾诉失去孩子的痛苦,抱团取暖。失独老人最害怕的就是过年,很多失独老人都要出去躲年。2010年除夕夜,老郭两口子害怕听到别人家团聚的欢声笑语勾起痛苦的回忆,他们相互搀扶着往荒郊野外走。

那一年除夕,衡水的雪特别大,他们在雪地里抱头痛哭,因为雪大路滑,老郭摔倒在田埂上伤了腰,当时远离市区,四下无人,老郭想到了向冯立柱求救。接到求救电话的冯立柱,带着两个陪他过年的“儿子”赶去了现场,把老郭送到了医院。

很多失独家庭在失去孩子之后,夫妻关系也随之破裂,来自保定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失独老人,失去孩子之后,丈夫随即与她离异。她在痛苦和抑郁中将就着活,第二年检查身体发现已经是肺癌晚期。

冯立柱四处奔走,呼吁全省各地的失独家庭为她募捐,四五天时间募捐了近三万块钱。他又号召当地的同命人去做医院陪护,“生命”住院的第四个月,无意中透露自己的生日快要到了,冯立柱和其他同命人赶到保定,给她买了鲜花和蛋糕。在同命人的陪伴下,她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

2015年除夕,冯立柱参加了尚善基金会举办的失独老人暖心年夜饭活动,认识了许多同命人,也结识了一些公益伙伴,感受温暖的同时又学习到许多开展活动的经验。他说:“我得到了很多爱和帮助,大家把我从痛苦的泥潭中搀扶起来,我有责任和担当去帮助还没有走出来的同命人。”

2016年6月,冯立柱成立衡水特殊家庭互助关爱协会。一年多里,他带着志愿者为家乡衡水的同命人开展了年夜饭、植树节、踏青、赏花、采摘、生日祝福等大大小小三十多场活动,他说:“我要回报,我最好的回报就是我要站起来。”

尚善

毛爱珍是尚善基金会的创始人,也是一个失独者。

2011年10月25日,她儿子因抑郁症离开人世,她的人生自这一天起彻底剥离了从前的生活轨道。

在这之前,她跟绝大多数妈妈一样,为了把家庭建设好,为了让孩子能活的精彩奔忙。毛爱珍曾经跟儿子说:“你是妈妈最大的事业。”

儿子尚于博1983年出生,高考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一家人因此迁居北京。2005年,尚于博毕业,演艺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到2011年间,他接拍了《娘家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瑶山大剿匪》等热播影视剧,跟张柏芝、王珞丹、何赛飞等著名演员都有过合作,处于事业上升期。

然而,一切就在那一天戛然而止。

孩子离开之后,毛爱珍试图探究他从前的生活。“我只能看到他生活中跟我在一起的那一面,我想知道不在我眼前时,他是怎么生活的,我想把那些点点滴滴尽量收集起来。”

她查阅了他的电话记录,日记、微博、微信,寻访他身边的朋友、同事,和他合作过的演员、导演,并拜托朋友为尚于博拍摄了一部纪念短片,叫《他是天使来过人间》。

在整理儿子遗物时,毛爱珍发现,儿子曾经帮助过一个尘肺病人赵文海。他给赵文海寄了一些衣物和2000元钱,对方回信感激他,尚于博回复:“不用谢!每个人都会有艰难时刻,帮你们其实就是在帮我自己,能为你们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他告诉经纪人兼好友彭珊,“帮到赵文海我很开心,以后凡是有这样的信息,你转给我,我要帮助更多的人。”

尚于博的这句话成为了毛爱珍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向,整整一年,她没有一天不在流泪,也一天都没休息。2012年10月25日,尚于博去世一周年之际,尚善公益基金会成立。

这是中国大陆首家关注精神健康和抑郁症防治的公益基金会,而“关爱失独暖心行动”是专门针对失独群体的精神健康推出的持续性品牌公益项目,目前已经持续了三年。从2014年启动“暖心行动”至今,通过暖心年夜饭、暖心植树节、暖心艺术节、暖心健行队,暖心工作坊等形式,尚善已经为全国超过1万人次的失独父母提供过服务。

仅仅“暖心年夜饭”和“暖心植树节”,就已覆盖全国20个省份38个城市地区,最北到塔河县,最南到三亚,最东到鸡西,最西到西宁。

许多老人报名成为暖心志愿者,每次活动不仅能看到他们忙前忙后的身影,更能看到他们带进来的新人。

一些老人自发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自己策划、组织各类活动。老人们从自助互助中,重新找到自我价值。

毛爱珍坦言,失去独生子女的伤口是一辈子不可能愈合的,但是生命价值可以重建,她们在尝试将对孩子的不舍转化成和同命人相互搀扶、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毛爱珍至今还对2015年除夕第一次举办暖心年夜饭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们克服诸多困难,在河北怀来的一处温泉找到栖身之所。晚饭后,几十个老人相聚在院里的空地上点燃烟花,金灿灿的火光直飞上天,触摸到天空后迅速散开,像无数颗闪亮的星。

他们拥抱在一起,相互问候:“新年快乐!”

(完)

 

 

影像报道 | 吴家翔 车怡岑

编辑 | 杨深来 王怡波 黄文礼

 

点击“捐款”,为我们“暖心1+1”爱心助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