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善基金会 杨博文
转载需注明出处
2014年11月18日,当我接通徐杰的电话时,那边传来呼啸的风声,只能断断续续地听到他说:“喂……我现在……在长江大桥上……今天……今天是与儿子离别一周年的日子,我来看看他……我一会儿回复你。”
跟徐杰约了采访,目的是想聊一聊关于他儿子的抑郁症经历。在国内,愿意站出来说抑郁症的人并不多,尤其是青少年抑郁症的案例,其家长不仅承受了孩子病痛带来的折磨,还要承受自己内心的愧疚和挫败,更要面对来自外界的误会或指责。民众对抑郁症的不了解,往往延伸至对于其家庭教育的责难。而消除这样的认知误区,正是我们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极力传播抑郁症知识的目的所在。因此,当我们接到徐杰的电话,了解了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抑郁症经历后,便决定将这个悲痛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抑郁症的凶猛,正确认知和预防精神疾病,减少这样的悲剧发生。
一.
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徐杰爱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读书上最好的学校,生病了看最好的医生,尽量满足了儿子的一切要求。夫妻俩精心栽培着这颗独苗,给他起名“子龙”,望子成龙的希冀不言而喻。
在徐杰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徐子龙就比一般孩子成熟些,心细,要强。用他妻子的话说:这孩子什么事都关心。徐子龙上小学的时候,喜欢看各种文化体育类的电视节目,像《百家讲坛》之类的,对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规则也是门儿清。有一年,徐杰因为炒股赔了些钱,还有那两年工作也不顺利,后来为了让儿子进好学校,也花费不少。徐子龙便时常跟妈妈说:“叫爸爸别炒股,那股市都是螺旋上升的,搞得不好就要赔。”妈妈就打趣说:“你还知道螺旋呢,行了,大人的事你就别管了。”
“其实,小学升初中的他心里就很不舒服,一方面是觉得凭自己的成绩可以自考好的学校,不需要花这个钱。另一方面,是觉得家里当时本来就有点困难,还为他上学花钱,他觉得不甘心,又愧疚,所以压力很大。再加上早前那次车祸,让他心理很不好受,于是就埋下了病根。”徐杰说。他提到的那次车祸并不很严重,但徐杰认为儿子受到了惊吓,一直对此愧疚自责。
于是,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徐子龙便首次出现了抑郁症状——失眠。
“他有一天晚上半夜跑到我房间来,说,妈妈,我睡不着。我当时睡得迷迷糊糊的,就没在意,叫他别想太多,回去睡觉。” 子龙妈妈说。偶尔的失眠,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青少年正处于生长期,一般来说很少会失眠。徐杰留意到儿子经常半夜起来上厕所,一趟一趟的,根本不像别的孩子睡着了雷打不动。不过,这并未引起夫妻俩的重视。直到儿子上了初中,异样情况越来越多。
“他时常说心跳快,我一摸,确实跳得很快。还有,头痛,眼睛也出了问题,带他治了半年眼睛,后来,经同济医院眼科医生检查完后对我们说:‘这孩子眼睛没有问题,你们可能需要带他去精神科看看。”徐杰说那是他们第一次听到医生说儿子有精神方面的毛病,而眼睛的问题只是表像,脑部才是问题的根源。这里要说的是,头痛、心跳过速或者心慌等是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的状况,不过,由抑郁症引发的生理症状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夫妻二人将孩子带到了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科做了检查,医生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多么生僻的名词啊!双相情感障碍?这是个什么病呢?徐杰跟妻子带着满脑子疑惑开始关注起这个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他们知道了这种病俗称“躁郁症”,也算是抑郁症的一种,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儿子抑郁的时候占大多数。同时,他们也一直在给孩子服用药物。不过,服药的时间总是断断续续,因为徐杰觉得药物并没有产生很明显的效果,只能说没有更糟而已。
“他服药期间,不能说好了,只能说没那么糟。在我看来,他一直就没开心过。”徐杰说。因为对药效的质疑及担心副作用大,他还给儿子换过医生,换过药。不过,在妻子看来,儿子停药时状态会差一点,换药也是一大影响。
事实上,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坚持用药很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好一点”就停药,这样会造成病情起起伏伏,不利于治疗和康复。
二.
自从徐子龙被确诊为躁郁症后,一家人不遗余力地做让孩子开心的事。儿子不想上学,就请假在家休息;想出去玩儿,徐杰便带他去旅游;家里的亲戚也都知道他有这个病,表兄弟们凡事也都比较让着他。但是,徐子龙却并未一天天好起来。徐杰的妻子在日记中写下了儿子的病情变化:
2010年12月16日
龙龙的症状越来越让我担忧,昨天晚上及昨早跟他讲话,我都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他,但他仍说:“你烦,别吵!”今天要强了些,我引导他微笑,可他却说:“我笑不起来。”
2010年12月22日
这两天,龙龙的状况较好,早上送他上学,晚上他自己搭车回家,自己热饭菜吃,只是在吃饭时,眼睛盯着饭菜,不抬头看……那天他掰着手指在算什么,过了好半天,他说:“我发现我连简单的加法也要算半天,我的记忆力好像减退了。”
2011年9月13日
“转班让我没尊严,我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这是儿子两天前告诉我的话,刚开学一周,儿子压力大,沉默不已,继而双臂僵直,难道他又病了?
……
随着徐子龙病情的加重,原本较少显露的躁狂症状也越来越明显。“有一次我带他去杭州西湖玩儿,一整天都好好的,就是因为我说了句什么话,让他不开心了,他就跟我大吵大闹,骂我些很难听的话。我不在家的时候,他甚至有时候还会对他妈妈拳脚相加。把我气得不行,我就告诉他,有病咱们治,但你不能这么暴力,这样对爸妈啊!”徐杰说到此处,声音哽咽。
到了后期,徐子龙做的事情越来越出格:有时候一天给爸爸打几十个电话,说学校里的事;也曾拿刀在家自残,吓得徐杰夫妻把所有刀具都藏了起来;无数次离家出走,有一次还跑到了铁路边上,被警察带了回来。那时的徐子龙时常透露出“不想活了”的想法。
躁郁症折磨的不仅仅是徐子龙一个人,也折腾得整个家庭筋疲力尽。
徐子龙的状况越来越差,夫妻二人心中不祥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喜欢的东西,似乎这样就可以将心爱的儿子从病魔的手中抢回来,留在身边。但令他们永远无法忘记的那天还是在慢慢到来。
2013年11月13日,徐子龙在自己的QQ上跟同学们留言,说一些告别的话。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徐杰的妻子,说徐子龙有点异样,让他们夫妻多留心。
11月15日,徐子龙继续在QQ上跟同学们聊天,晚上跟妈妈吵架,离家出走,凌晨两点回家。
11月17号,徐杰给儿子买了新的电脑和手机,又在学校附近给儿子租了房子,因为儿子说过不想住校,想自己住。
11月18号,徐子龙下午提早从学校回来。“那天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儿子没说什么话,但他的眼神……像是在跟我告别。我当时无助到了极点。医生?亲人?朋友?没有谁能帮我们。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留住他。”徐杰妻子说到此处泣不成声。
当天下午5点多,徐子龙再次离家出走,徐杰夫妻一边不断给儿子打电话,一边到处找他。6点多钟,徐子龙短暂地接了四次电话。两次是徐杰的妻子打通了,儿子说在家附近的网吧。于是徐杰妻子便去了网吧找。另两次是徐杰打通了,也说在网吧里。“那天他说话的语气非常平静。”徐杰说。后来徐杰还打通过一次,不过,电话那头的儿子并未说话,只听到火车的轰鸣声……直至当晚七点多。徐子龙的电话再也打不通了。
徐杰通过监控才知道儿子的去向
尾声
对于18号那天发生的每一件事,徐杰都记得特别清楚,甚至儿子接电话的时间秒数他都一一说了出来。悲痛,并不是立即发生在他身上的情绪,作为一个父亲,他的理性让他第一时间查了当天的道路监控,寻找儿子出走的路线,徐子龙最后出现的地方是“长江大桥”,他上了桥,却再也没有从桥那头出来……
“我问过当天在桥上执勤的武警,他们当天没发现异常情况。我开始还报有万分之一的幻想,他会不会被人救走了呢,因为如果对方开的车,我们就看不到他从桥另一头出来。后来,我又问了桥边拍照的、守摊的小贩,他们说那天晚上7点左右,确实听到有‘扑通’重物落水的声音。我知道,我知道是他……”理智告诉徐杰,儿子生还的可能微乎其微,他这一生可能再也见不到儿子。但是,比起更惨烈的方式来说,儿子永远消失在江水之中,至少,让他的痛到窒息的心有一丝喘息……
抑郁症低龄化 青少年抑郁症亟待重视
2014年10月22日,华西都市报发布《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警惕抑郁症低龄化》一文中写道:目前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例达到该病症总患者人数的近20%……有70%左右是大脑神经递质出现异常,是生物学因素的作用,30%是外界精神压力。
不想上学、情绪低落、身体不适、与父母严重吵闹……抑郁症正在侵袭花季少年们。沈阳市区中小学抑郁障碍的抽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四年级至高三的学生中抑郁症状总检出率高达19.83%,其中峰值出现在五年级、初三和高三。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2013年曾公布数据:本市青少年近四成有心理问题;青少年抑郁症人数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
世界卫生组织也在一项报告中指出,抑郁症是导致10岁到19岁青少年生病或者残疾的主要原因。每年,都约有20%的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精神疾患,最为常见的是抑郁症或焦虑症。半数精神障碍者在14岁以前首次显现症状,但大部分人被漏检或未得到治疗。如果这些备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青少年能够得到所需关怀,便可防止死亡并避免终身受苦。
日本曾调查过东京公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接受调查的163所学校中,有近一半以上受访学生承认自己在过去3年中有过自杀倾向。为了呵护青少年的心灵健康,日本在2009年就推出了一套防治中学生抑郁症的视频教材。通过观看视频,很多中学生意识到了抑郁症的普遍性,开始重视个人心理疏导。这样的做法加强了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树立正确的预防意识,是可以被我们采纳及推广的。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了解抑郁症防治知识,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状况并进行正确的治疗。
经我们调查发现,大多数成年人抑郁症患者,在其中学阶段就已经出现过阶段性的抑郁症病状,如,莫名悲伤忧郁、严重心慌心跳、失眠等等,这些抑郁症的端倪往往被当事人及家长忽视,以至于他们成年后终于因为某些刺激性事件引发抑郁症。可以说,后来触发抑郁症的事件只是导火索,抑郁症的种子早在少年时期便埋在了他们脑子里,未能及时排除,最终导致爆发抑郁症。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对抑郁症进行预防和早期治疗,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抑郁症的发病率,防患于未然。
相关文章
- 工作场所的精神卫生,您可能需要知道这些!
- 一起聊聊抑郁症,今天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 WHO|为抑郁症者提供支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 活动预告|一起聊聊抑郁症,安心计划启动
- 尚善公益传播奖颁奖日,费立鹏教授做客知心
- WHO:我们来聊聊抑郁症
- 《乔任梁》实体专辑版税收益将捐赠给抑郁症
- 知心沙龙联手北大心理学院聊聊青少年抑郁
- 北马报名,寻找爱心跑友为关爱抑郁症奔跑!
- 3月25日尚善知心沙龙:如何正确报道抑郁症
- 抑郁症微电影推荐:MAYFLY 蜉蝣
- 王刚和许秀峰答抑郁症最受关注的若干问题
- 许秀峰:整体医学在抑郁障碍防治中的应用
- 王刚:抑郁症防治的现状与未来
- 抑郁症题材电影《等你醒来》上海观影会开放
- 首届“关爱精神健康·尚善公益传播奖”启动
- 毛爱珍:一个母亲的涅槃
- 公益沙龙:瑜伽与抑郁有什么关系?
- 尚善六一献辞:会听话的爸妈才是好爸妈
- 怀念哥哥,关注抑郁
- 尚善参与支持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