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属和朋友,如何更好地帮助到抑郁症患者?
1月23日,尚善基金会与金融客咖啡、金融公益汇共同举办“美丽心灵——一场关于抑郁症的对话会”活动,现场邀请了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张进老师,德国吉森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赵向阳老师分享他们对抗抑郁症的心路历程和个体经验,并就抑郁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本文根据张进老师和赵向阳老师现场的发言整理。

主持人:如果我怀疑自己可能有抑郁倾向或者是抑郁症,有哪些可以获得确认和得到帮助的途径?

 

赵向阳:如果你觉得自己焦虑、抑郁特别严重的话,应该去专科医院,比如说北医六院和回龙观医院等等,他们一般会给你做一些检测,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他们用的是SCL90,叫做症状自评量表。

 

但我补充一下,第一,尽量不要自己在网上找一些不是很准确、靠谱的量表,因为做完以后可能会产生癔症,你会自动对号入座。第二,不要测太多次,不然会产生一个启动效应,越来越觉得自己抑郁的倾向会更加严重。所以不建议你们测很多次,去专门的医院只测一次就可以了。

  

主持人:刚才赵老师提到的是要去专业的医院获得帮助,一些人还会求助心理医生,专业的医院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哪种方式是最优先的?

 

赵向阳: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抑郁症比较严重,首先应该是去医院,我同意张进老师的说法,如果重度或者是中度的,首先要服药,因为抑郁情绪到一定程度变成抑郁症的时候,人的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会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服药。我自己前前后后吃了三种药,半年的时间大概至少有800片药左右。因为如果一旦确认是重度抑郁症,心理咨询只能起很小的作用,而且找到非常优秀、同时跟你匹配的心理咨询师的确不容易。

  

主持人:对于抑郁症,很多人都想问,抑郁症的根源是什么?

 

张进:我从个人理解简单地叙述一下抑郁症的根源是什么?第一,遗传基因。这点已经被理论和现实逐渐地证明了,因为在精神疾病里面很大程度上是和基因相关的

 

不久之前在我所在的媒体,曾经做过一篇封面报道,标题是《发现抑郁症基因》,讲的是英国一支科学团队,他们在中国大陆用了8年的时间,比照了12000个人,其中有6000个是患者,6000个是正常人,比照他们的基因,后来发现在基因当中有两个节点是和抑郁症相关的,这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抑郁症是和基因密切相关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发现,这个发现意味着将来有一天,我们有可能能够找到抑郁症的病因,从而能够对因治疗。

 

因为我们知道治病分两种: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主要目的是消除症状,目前所有的精神疾病的治疗,其实都是对症,试图把症状消除,所谓的临床治愈。但是对症治疗不是根治,如果能够对因治疗,有可能一次性的治愈,但是这个在目前仅仅才是展现了一种可能性,连曙光都谈不到。这个英国的团队花了8年的时间终于证明了抑郁症和遗传有关,但是究竟是如何相关,到底是哪个点位的具体相关,以及什么时候才能研制出一种像打靶那么准确的疗法还不知道,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此之前我们只能采用目前医学上的药物治疗,消除临床症状的治疗。

 

第二,有可能是性格。这个也是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发现的。把大量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性格相比较发现,有一类性格的人是容易得抑郁症的,比如说高度敏感型的,并且是完美主义型的,总是善于能够反思自我的,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就像赵老师说的,把愤怒指向内心的,就是当你遇到不尽如人意事情的时候,往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会内疚,会自省,会把愤怒指向内心,而不是把愤怒指向外面,就像一把剑一样,有的人是剑锋朝外,但是抑郁症患者往往是剑锋朝内的。

 

所以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好人才得抑郁症,一个彻底的坏人是不会得抑郁症的”,这个话不是科学的论证,但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说性格对于抑郁症是有起到作用的,有一些性格属于易感性格,就是理想主义、追求完美,高度敏感、容易自省的这一类。

 

第三,环境原因,所有的外在的压力都属于这一类。如果你长期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长年累月持续高度的压力,像我们所在的媒体行业,其实是属于抑郁症的多发行业,就是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长期以来背负着各种沉重的压力,比如说上夜班,为什么我自己得抑郁症,我后来自己回忆,因为我从大学一毕业开始就上了20年的夜班,一旦上夜班,几乎是日夜颠倒的,包括平常去采访的时候,压力是非常沉重的。

 

第四,突发性事件又称为创伤事件,当你突然面对着一个人生的巨大的灾难,像亲人去世、失恋、失学,以及更加激烈的创伤,可能短期之内让你的精神结构发生某种失衡,而这些往往得出来一种意外性的事件,在你此前种种的根源之上,所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上4种都是关于抑郁症产生的一种经验性的描绘,说实话在这方面,人类的科学对抑郁症的研究还差得很远,几乎是没有一种真正的科学的方法能从理论上、从实证上证明究竟是哪些原因,都是一种经验性的推测,但是我相信这些推测都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在很多方面可以得到验证。

 

赵向阳:我觉得张进老师已经讲得很全面了。但我谈一个不同的看法,就是说抑郁症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是与基因有关系的?

 

有时候你可能会观察到说,这个小孩得抑郁症,他的家族里面也得抑郁症,或者他的爷爷辈的也都有抑郁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人觉得这是基因方面的。事实上,你对这个的解释可以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说,遗传的不是基因,遗传的是家庭的教养的方式,遗传的是婚姻的关系。

 

我以前认为,不良的婚姻会影响三代,我现在认为甚至更长,比如说我们为什么现在有八九千万的抑郁症患者,往大了想,是跟过去的150年中国整个的社会变迁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文化的崩溃,因为战争,因为饥荒等等,在过去的150年里面,整个中国人都活得非常地焦虑,很抑郁,家庭都非常地不稳定。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事实上是过去150年里面的这种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家庭关系的总的爆发。

 

主持人: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或者身边的朋友,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到患者?

 

张进:我想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自己首先要懂这个病,最忌讳的是不但不能帮忙,而且帮倒忙。因为抑郁症三个字,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很可能会犯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为这三个字仅仅是心理上的问题,仅仅是自己一些在情感上、思维上出的毛病,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我写《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这本书,包括我在很多地方做讲演,首先第一个要解决的是认知误区,所以如果我们准备帮助自己的家人或者是朋友,首先自己要改变这个误区,要自己真正懂得抑郁症相关的知识,不然的话很可能在边上喋喋不休,无论是教育还是批评,还是一般的劝慰,往往会给患者增加更大的压力,在他自己的病不太懂的情况下,对自己增加了自我批判,更多的自卑,这种情况就是帮倒忙。

 

因此首先家属本人要真正理解这个病,懂得这个病,了解这个病的来龙去脉,从科学上认识他,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家人,从而给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千万不要在边上教育,整天教育自己身边的亲人是非常糟糕的,甚至比完全不理睬他更加糟糕。

 

这个我自己是有亲身体会的,当时我得了这个病以后,自己也是一点都不懂,我身边也没有一个人懂。所以当时我被教育过无数遍,身边的每个人过来都可以教育我。当时我在单位是管人的,下面有很多小记者过去整天被我教育,后来一段时间他们整天反过来教育我,但是没有人懂,这种教育往往使你感觉到自己更加无能,更加无助,更加自卑。

 

所以这是我想说的,首先自己懂起来,然后就是陪伴,在患者需要的时候你出现,在患者不需要的时候,你让他好好地安静地待着。因为很多患者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都下降的,在那个时候他的生命能量已经丢失了很大的部分,根本没有力气来应付正常生活中的所有的活动,只能自己像冬眠一样缩起来,这个时候就不要去打扰他,如果他不得不强打精神,说话或者活动,是进一步加剧他生命能量的流失,对疾病的恢复是不利的。

 

简单概括一下,首先你要自己学习,自己懂,在此前提之下,在患者需要的时候给予他需要的帮助,而不强行把自己认为他需要的事情强加给他。做到陪伴就可以了,不要喋喋不休,不要批评,不要指责,不要做你自己认为正确但是对方完全不需要,甚至会损耗他生命能量的事情。

 

赵向阳:我非常赞同对于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实际上是陪伴,我有一个师兄是武志红,他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说到心理咨询实际上最好的是陪伴,我对这个非常认同在我生病的期间,我的姐姐在陕西,她每天给我打两个电话,鼓励我出去散散步、运动之类的,她还找了各种各样算命的,给我算命说腊月二十八之前就好了,或者说正月十五之前就好了……每次我都让她很失望,以至于后来我每天在家里睡觉的时候,得把客厅的门、卧室的门关上,生怕打电话过来,因为我觉得她给我的期望,令我无法承受

 

但是相反的我觉得我爱人做得很好,她让我放松下来,我不想干什么,她就顺着我,我稍微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她就鼓励我,比如说陪着我,看能不能下楼转一圈,或者是出去吃点什么东西之类的,我觉得这种耐心真的是太珍贵了,她让你很放松,没有压力,全然地接受你。

 

张进:抑郁症观的家属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痛苦的,我在《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这本书里面专门写了几句“谨以此书向那些慈悲心怀,帮助患者重见天日的医生致意;向那些曾经饱受折磨,最终逃出生天的胜利者们致意;向那些正在饱受折磨,但咬紧牙关,不言放弃的坚持者们致意;向那些和自己的亲人一样,饱受折磨,在求治之路上辛苦辗转的家属们致意”。

 

在这4个致意里面我特别强调了就是家属。在我接触的很多患者里面,很多家属是非常的痛苦和不容易的。赵老师非常幸运,家里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包括社会、单位和自己的家庭。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当这个家庭里面有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时候,可以说这个家庭处于坐卧不宁的状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还是愿意从自身的角度先想办法,要被别人救,首先要自己救自己,这个家庭里面的成员首先要自救和自助,要自己学习和懂得抑郁症的知识,这样的话至少自己正在患病的家人多一重理解,就不会惊慌失措,如果自己都不能解决自己的内心的困惑,整个家庭会一团乱麻。

 

在此之外就是全社会要形成一个氛围,传播正确的抑郁症知识,改变对抑郁症的认知扭曲,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好氛围,不要对抑郁症患者产生歧视的心理,事实上精神疾病的病耻感,直到目前仍然是非常强大的。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家属,要在很大程度上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掩盖自己的亲属得了抑郁症这么一种事实。

 

如果说全社会能够更多的普及精神疾病的常识,就会对抑郁症患者多一种宽容,且不说帮助,能多一些理解和宽容,避免戴有色眼镜,居高临下地看待他们。哪怕是同情,也在很大程度上让抑郁症患者和家庭感觉到痛苦。

 

所以,在家庭支持系统之外,有一种全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说我们今天举行的活动,尚善基金会所做的努力,以及所有热心人们所做出的努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到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支持他们坚持下去,并且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