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去乌布治疗抑郁症——我的首次创业之行

从诊断患有中度抑郁症,到去乌布旅行实现自我治愈,到想用同样的方法助人作为我的创业项目,再到亲自带第一位客人完成首次旅行——整个过程历时四个半月。

这段经历,我写成了两篇故事,发表在《渡过》的公号上。一篇是《一次旅行治愈了我的抑郁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AzMDQ0NA==&mid=2652864104&idx=1&sn=abe0bd764ef39e8f0a362732c3c591d6&chksm=f1c73debc6b0b4fd3d41f2828f6ba11f6bd04f232f7e762178476072bd79be6f7ea383b0885c&scene=0#wechat_redirect),另一篇是《我的二次创业:“自然与感恩”正念疗法》(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jAzMDQ0NA==&mid=2652864144&idx=1&sn=eb984c26363384ee7c03790e0e6eb82c&chksm=f1c73d13c6b0b4052a8b7152516a6cec4710a4090934ad8bbb96bffad9829efac7130d968698&scene=0#wechat_redirect)。很多读者读后与我联系,向我咨询康复方法,其中一位竟然成为我的第一位客户。她像是老天安排的天使,帮我实现了梦想。

(一)

从经济的角度,只带一个人出团绝对是赔钱的买卖,但出于对客户和对自己的承诺,以及急于获得经验和感受,我带着200%的热情和对这位客人100%的关注,出发去了乌布。

出发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客人编写行前和行中使用的资料册。

治愈的方法分为两部分:一是去乌布的旅行,用乌布特有的自然、人文、历史、地理地貌、宗教哲学和艺术文化,给客人带来正能量;二是用认知疗法让患者能感受生命之美、人生之美。

因此,我收集了很多英文资料,自己翻译并编辑成一本介绍印尼、巴厘岛和乌布的行前册,让客人在出发前阅读和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此外,我还整理和编辑了使用感恩方法转变认知的册子。按照计划,在乌布的每天早、中、晚,我都会给客人讲转变认知的课程,每次需要15-20分钟。客人需要按照册子里的要求来练习。

虽然知道只有一位客人,但是我内心的压力不减。这次去乌布是带着使命去的,我不仅希望客人有一次愉快、轻松的旅行,更希望这次旅行能够为客人带来积极的认知改变,为人生增加正能量。

在旅行的六晚八天里,每当看到客人对当地的事物产生兴趣,发出赞叹,主动拍照,告诉我晚上睡得挺好,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中受到启发,并表示回家后也开始这么做,我都会感到很开心。 

(二)

跟我去乌布的这位客人是个“老病号”,从看书寻找自愈的方法,到问诊所求名医;从运动健身到心理咨询,能试过的治疗方法都试过了。我非常佩服她长期跟病魔抗争的勇气和永不妥协的精神。跟她相比,我得抑郁症的时间和程度都小,缺少对于重度和长期抑郁症的了解。一路我都蛮紧张,生怕客人有什么问题,我解决不了。

通过这次的经验,我深刻理解了每个抑郁症患者对同样事物的反应都会有所不同。例如,行程中有一项是乘坐汽车到山顶,然后骑山地车一路穿越村庄、稻田、香蕉林和椰林。这一路多是下坡路和平路,有一小段需要在公路上骑行。

我自己去乌布时,选择做这个活动,一是因为活动地区景色美;二是当时抑郁中的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想完成一个小“挑战”,给自己增加一点成就感。

这次,我也给客人同样安排了这个项目。但当我们坐车到了山顶,客人得知需要骑行一段公路时,就明显有些焦虑,不愿意骑车。最后我们只好坐车下山。现在反思,我这个安排缺乏铺垫,显得过于生硬了。

这次行程,我发现了许多以后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说,我第一次去乌布,不接电话,不看朋友圈,完全只享受“当下”。我借此戒掉了“手机症”,现在我依旧可以不沉迷于手机。

这次我没有强硬要求客人不带手机出门。但我发现,手机会削减客人完完全全享受“当下”的能力和意愿。当她对某件事不感兴趣或有点空闲的时候,就会下意识掏出手机来看。这其实损耗了此行的意义,以后我会严格要求客人在这几天放下手机,去发现和找到生活中真正的乐趣。

第二点,我应该多提醒客人要通过这次旅行,来培养对事物的正面评价意识,对容易引发焦虑和负面情绪的思维进行管控。当今社会,人们越有学识、文化、经历和视野,就越爱对新鲜的事物进行对比;对比后多数人都会进行负面的评价。得了抑郁症的人,应该引导他们更多地对旅行中的事情进行正面评价,让正面思维战胜引发焦虑和抑郁的负面思维。

(三)

客人多次问我,为什么我能恢复得比较好?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我有两个:一是及时发现、确诊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二是努力做到“放下”和“独立”。

客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我欠着债,冒着抑郁症可能再次复发的风险,还要做创业的事?我想,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吧。我不认为世界上存在“近路”可以让我走,我也不是孙悟空,拔根汗毛就能把事儿摆平。我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只要病痛没有剥夺我思考的能力,我就一定会在脑子里给“希望”留个空间。

我和客人在乌布的第五天的游览中,遇到了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情侣,他们都得过抑郁症,都是通过练习瑜伽治愈。我的客人问他们俩,服用的是什么药物?他们回答:患上抑郁症是一个警示,要谨慎观察是不是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态度出了问题。想治愈抑郁症,就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老师”,而他们的“老师”就是瑜伽。

乌布好像真的很眷顾能来到这里灵修的人们。我们在乌布居住的最后一天,酒店邀请了当地最高级别的祭司来做祈福仪式,我和我的客人很幸运地受邀参加了祭祀仪式,并得到了祝福。

带着这份祝福,我们回到了北京。我真心祝愿我的第一位客人能够永远开心、幸福、健康;我也祝愿我自己,能够更加努力地去把这件事情做好,去帮助更多的人。

本文作者紫叶,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