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3》节选】之九:内心之旅

 

瑞娟很忙。她是一位独立心理咨询师。所谓“独立”,是指不依附于任何机构,一个人做咨询。因为业务量不算大,她没有单独租用场地,有人来访,就约在某个固定地点会面,她出一些场地费。她还在几个大学兼职,为在校生做心理咨询,有时也会受邀带领工作坊或者做团体治疗。就这样忙忙碌碌,作为北漂的她,渐渐在北京的咨询师圈子站稳了脚跟。

她每天的生活分成几大块:咨询、读书、督导、会友休闲。咨询是本职,读书是为了自我提升,督导是接受更高级别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需要专业能力,需要社会阅历,需要能读懂人心,因此师友的督导和交流是必修课。她每天大约7点多起床,和合居的小姐妹们说说笑笑,吃点早饭,然后就看书、写文章;如果出门,她会安排得很满,一跑一天。晚上回来,很累,但还得抓紧时间补上一天的咨询记录,或者整理督导笔记。就这样忙完,已是深夜,赶紧洗漱休息;等一睁眼,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闲暇时刻,她也会和朋友喝茶聊天,一起聊聊关于生命成长的话题。 

不过,辛苦归辛苦,她还是认为,现在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时刻——80后的她,从小罹患神经症,在成长中饱受病痛折磨;又如浮萍,在人海中浮沉漂泊,无所依归。直到这一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身心才逐渐安顿下来。

我和她认识快两年了。她是“渡过”公号最早一批读者,很快从读者变成了作者。在给我的信中,她开诚布公地承认:“我从14岁陷入抑郁、焦虑、强迫的泥沼,到最近几年渐渐走出,并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漫长的疗愈过程有太多的感受和体会。”

尤其打动我的是这几句:“曾因病耻感不能述说,长久以来成长得很孤独,一个人在黑暗中默默努力,现在想来也是也一份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不接纳。通过书写,希望得到一份梳理和沉淀,同时将治愈的信念传递给还在痛苦中挣扎的伙伴们。”

我很意外。我当然知道病耻感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但从一位咨询师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仍让我震撼。

再后来,我和她日渐熟悉,时常切磋;考虑本书时,我顺理成章地把她列为采访对象。我觉得,她兼具患者和咨询师两重身份,对疾病的体验细腻深刻,对心理学理论有足够了解,对个人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切实可行。我希望通过她的故事,能从专业上给读者以启发。

因为同在北京,见面不难,我对她的采访很随意。某日,得知她要出门咨询,我说想跟着看看。于是,我们约在护城河畔一个地铁站见面,步行过去。

北京的冬日冷冽而清爽,天地之间显得简洁。风呼呼刮着,黑色的树枝映衬着蓝天,像青瓷上的冰纹。我们沿着护城河畔缓缓而行,她第一次完整地对我讲述了十几年的往事。

…… (瑞娟自述部分略,详情见全书)

一路上,瑞娟对我讲述她的经历,在讲到大学毕业时戛然而止,因为她做咨询的地方到了。我们上楼,她开始咨询,我在旁边的休息室等她。

这是北京常见的设在居民楼中的一个咨询场所,房间是暖色的,虽不大,但整洁、有序。冬日的阳光从天窗洒进来,映照得房间一片辉煌。我坐在那里,回味着她的故事。

我知道,很多抑郁症患者在与疾病抗争中,对精神医学、心理学产生浓厚兴趣,其中一部分持续学习,最终成为咨询师,这对于自身康复有没有好处?我知道有的医生并不支持患者懂得太多;而由患者成长起来的咨询师,对求助者来说,好还是不好?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在瑞娟结束咨询后,我们就这个问题继续交谈。

…… (瑞娟自述部分略,详情见全书)

瑞娟讲完了。她的讲述系统而完整,让我对她的病因和疗愈努力有了深入的理解。

这实在是一个不让人乐观的事实——疗愈是一条没有捷径的漫长道路。因为任何心理疾病的形成,都肇因于生命长河中一系列事件;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不良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多么难!大脑中形成的易焦虑的兴奋型神经反射要消退下去,也需要时间。信心与耐心,是疗愈心理疾病不可或缺的两大保证。

“这么多年,在疗愈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生命的绝望之处往往是灵性开启之初,冥冥之中有更大的力量一直在保护着我。只要我不放弃,它就会适时出现,给我恰如其分的支持。”

“我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探索,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电影《心灵捕手》我看过很多遍,其中的心理咨询师让我着迷。我想成为那样的人,帮助来访者获得心灵成长,同时自己的心智也不断成熟,这是我选择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

“苦难与创伤让我成为今日之我;我所经历的一切,让我相信今生的使命就是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

说到这里,天色渐晚,最后一缕斜阳照进房间,笼罩着她。

阳光打在她的身上,自信写在她的脸上。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渡过3》节选】之九:内心之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