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精神病已成全球性卫生问题!
最近,在各大媒体上有许多精神病患者方面的信息报道:如10月14日,一名精神病患者将自己反锁在房内,欲点燃煤气;10月18日上午,一名中年男子 手持砍柴刀来到某学校门口……精神病患者已经严重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峻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 四分之一的人需要精神治疗 10月10日是第2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对精神卫生进行投资”。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4人中就有一人需要精神 治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较重精神病患者人数 已超过1800万,而得到良好治疗的不到15%。可以说,那些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都是埋在家人、亲属、邻居身边的“定时炸弹”,也严重威胁到社 会公共安全。 据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精神科专家张主任介绍,近几年来,该院每年接诊的精神疾病患者高达5000人次,其中需要住院治疗或是组织会诊的症状 较重的病人约1800人次,而通过网络、电话咨询精神疾病情况的人竟然多达20000人次以上。 不少专家甚至认为,任何人在人生中的特定阶段,都可能 出现精神问题,只是有人会缓解,有人会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而已。然而,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原因主要在于,不少患者本人或家属对罹患精神疾病的严 重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不少人出于种种考虑不愿就诊;此外,由于精神疾病往往要治疗服药2到3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多人或家庭不能坚持下去。 无端焦 虑也是种精神疾病 很多人认为,精神病患者应该是指那种不能自主控制自己行为的特定人群,其实这种概念并不正确。张主任说,她接诊了一名中年妇女,晚上 总是睡不好,还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口干、尿频、出虚汗等症状,看内科看了几次,不见效果,医生建议看下心理医生。像这名妇女的情况,其实是焦虑症的典 型表现,这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种。患者如果做了辅助检查,发现身体各方面指标正常,服用药物后症状没有缓解,就应当到精神科作检查治疗。 张主任提醒道, 焦虑症早期只是表现为精神上的一些担心和恐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乃至数年,并会从心理症状,引发生理症状,也就是出现 诸多导致身体紧觉性提高的症状反应。 青少年抑郁症易被家长忽视 随着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近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张主任介绍,该院接诊的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中,以抑郁症患者最多,其次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这与青少年各方面压力较大有关。 一般来讲,精神分裂症较易 发现,因为其往往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并会出现一些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举动,也比较容易引起家长的警觉。但是,抑郁症往往比较隐蔽,很多家长会误以为孩子不 过是情绪低落,从而延误诊疗。 张主任说,国外研究表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有抑郁症,而在我国,只有2%的抑郁症患者得到了治疗。他提醒,抑郁症 与一般的情绪低落有本质区别,家长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病情。一般来讲,抑郁症会有三大主要症状,但只要发现了其中的两项就应当怀疑为抑郁症了。一是情 绪低落无法排解,无论如何就是高兴不起来;二是思维迟缓,记不住事,思考问题困难;三是表现为运动能力的抑制,总有疲乏感、浑身发懒、不爱活动等。 精 神病的防治很关键 面对精神病患者这颗“定时炸弹”,家庭要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防止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发生伤人甚至杀人等恶性案件。然而大多数 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都是贫困家庭或生活困难家庭,他们根本承担不了精神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因而预防和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责任更多地落在政府的肩 上。 对于政府部门,一是要认真排查精神病患者的数量和程度;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轻度患者进行免费药物治疗,对于重度患者及时送精神 病医院进行免费住院治疗,以防止暴力事件发生,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三是多开设一些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方便人们解决心理健康疾病,缓解人们在工 作、学习、生活中的巨大压力,提前预防精神疾病发生。(文/冯程昱)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下):从上中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上):从上中
- 过渡专栏;世界预防自杀日,你应该关注的问
- 我们是“精神疾病大国”?
- 超级成功人士也会患上抑郁症?
-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怎能漏了心理问
- 当心“下班沉默症”成严重心理问题
- 专业救治率仅5%,中国精神疾病防治现状堪忧
- “倾听”可解救想自杀的人
- 无法爱自己,那就爱“别人”:虚拟现实帮你
- 抑郁症并不单纯是“思想问题”
- 抑郁症:精神上的癌症
- 抑郁症并非成年人专利 别让孩子染上心灵感
- 张欣看抑郁
- Nature:如果抑郁症是癌症?
- 当忧郁病遇上佛陀
- 精神卫生法为何鲜为人知?
- 抑郁症的认知误区
- 抑郁症是精神病吗?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