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上):从上中下游看抑郁症,以及应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症状,但多种生物疾病也能产生这种症状。由于发病机制多样,治疗方式与效果也有差异。本文从心理学的切入角度来描述这个问题。
关于抑郁症的形成,业界提出了一个术语:压力+抑郁易感素质。即在压力刺激下,个体的抑郁易感素质起作用,向抑郁方面发展。
如此即可解释面对同样程度的压力刺激,有的人罹患抑郁症,有的人精神分裂,有的人只是产生消极情绪,还有的人高血压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不同的疾病易感素质在压力刺激下的展现。身体素质差人,可能遇到很小的压力刺激,甚至没压力的情况下都能发病,即俗话说的“弱不禁风”。
上游:抑郁易感素质
抑郁易感素质,最原始的是家族生物遗传;其次是家庭(父母)的不良性格特点、生活方式与文化。
不良性格特点有追求完美、敏感好胜、自我专注、防御封闭、退让服从等;不良文化有孝道文化、香火传承、教育与职场竞争文化、好面子文化等,包括在意外界评价,宁可自身受苦都要保留脸面,委屈自己以换取大局和谐等。这些易感因素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给下一代。
早期不良经历(心理创伤)也是易感因素。心理创伤含有四大因素:消极情绪、消极场景、消极认知、消极条件反射。心理创伤像矿藏一样分布在不同时期的浅层和深层记忆。弗洛伊德认为,通过修复心理创伤可以缓解心理疾病。
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复创伤也有缺陷:表层较小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宣泄与分析来修复;较深、较大的心理创伤,可以用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创伤修复技术,如催眠意象、心理剧、TF-CBT、EMDR等来修复,即改变消极场景、条件反射和负面认知,用积极情绪全面替换消极情绪。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可把上述几个技术整合起来使用。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创伤理论不能适用所有抑郁群体。
中游:恶劣的环境+不良心理因素的持续发展
恶劣的环境包括:复杂、恶劣的人际(家庭与职场)关系;繁重、竞争激烈的职场和学业压力。它们在心理疾病的形成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当个体面临丧失或失败情景时,早年形成的负性认知会被激活。例如:认为自己丑陋、无能、无助、容易被抛弃、受人控制、别人会鄙视自己等等。一旦该群体遭遇严重事件,无价值感、自己将遭遇拒绝、失败与糟糕的未来等这类消极思维会自动频繁出现,从而出现抑郁症状。因此,对消极思维监控和纠正是认知疗法的核心部分。
例如:玛丽刚刚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这时候,电话录音告诉她,丈夫会晚点回家。她感到失望、愤怒。她想起早些时候曾经发生类似的事情,一种丈夫对她不忠的感觉油然而生。她想摆脱这个念头,但脑海中快速闪过将来的画面:分居,见律师,离婚,搬家,以后贫困不堪的生活。随后愤怒变抑郁,她感到烦躁,并回忆起过去被拒绝和孤独的日子。她开始猜测认为“老公和朋友们将不再关注她”,眼睛里面充满泪水,反复想自己该怎么办……
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群体通过“被束缚的机制”产生抑郁症。该机制之一是“注意和感觉的恶性循环”。
神经症人格,是心理界以性格个性为划分的一大类正常群体名称,不是心理疾病。其特点是谨慎小心,敏感,内向封闭,求完美,对别人或大局的利益进行退让服从,即俗话中的老好人。
神经症人格群体过度敏感,习惯把任何风吹草动的信号都能解释成危险,会进行负面思维并且长时间关注。还有的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
例如:当我们喝酒,或者失眠导致疲劳时会产生暂时的心动过速。神经症人格群体会从暂时的心跳加速现象,怀疑自己心脏是不是有问题。于是,注意力向心脏集中。注意力一旦集中,心脏部分的感觉就越敏感,支配心脏部位的交感神经系统就越紧张。人的意识范围越狭窄,心脏跳动越快,心动过速发作的频率越高。长时间反复关注这个状态,越关注越焦虑烦躁,以致于影响饮食睡眠。
如果当事人再属于性格封闭,对外防御、好面子,很想得到帮助,又不愿意对外交流,症状发生后,常自我封闭,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多种因素交互恶性循环,向抑郁症发展和加重。
因此,对不良思维方式和症状予以接纳,与之共存,随其自然,放弃专注,是这个流派的核心。
行为激活疗法的创始人彼得·卢因森Peter M. Lewinsohn以及Martell等,认为过量的环境惩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环境因素和情绪的改变抑制了个体的健康行为,同时产生抑郁症行为和回避退缩行为;这些行为的改变又成为强化因素而加重抑郁情绪,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该流派认为,愉快事件的减少或厌恶事件的增加是抑郁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例如,一名男士失去了工作(健康行为的正强化减少),因此情绪低落。失去工作这一事件及其产生的抑郁情绪,使他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健康行为正强化的进一步减少,回避退缩行为的消极强化增加),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强化作用导致情绪的改变)。因此,让患者不断获得愉快感与可掌控感,增加信心,从而逐步脱离抑郁状态,是该流派的核心理念。
还有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当个体生活发生不良事件,自己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时候,会感觉到无助,产生抑郁,丧失行动的动机。Abramson、Metalsky、Alloy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强调无望感是促使抑郁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抑郁的形成边界。
长期的消极情绪累积、身体过度损耗、精神上的压抑、缺乏支持和帮助等等,多重不良条件的叠加,一旦超出个体的承受阀限,个体觉得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控制和改变(环境中不良事件),就会产生无助绝望的心态,推论消极事件会带来灾难化的后果,以及给予消极的自我价值。抑郁状态又反过来加强无望感,进一步降低自尊,强化了消极归因推理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下游:症状
抑郁症的最下游就是症状。简单来看,轻度症状有心境低落、缺乏精力、易疲劳、轻度失眠;中度症状有思维迟钝、反复焦虑纠结、重度失眠、自罪感、躯体疼痛、出现自杀的念头等。严重症状者生活难以或不能自理,思维与肢体僵木。
从病理学角度看,患者会出现如下情况:脑生化分泌失调;海马体神经细胞的陆续凋亡,神经轴突、树突的连接降低弱化;额叶、颞叶等区域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等。到了这个程度,就需要药物治疗了。
抑郁症状的发展也是差异很大。有的人是缓慢的从轻到重;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呈现重度;有的人则是发展到一个相对的症状,然后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
自杀念头往往出现于抑郁中度状态。但人们通常认为,有自杀念头意味着症状严重,这可能是考虑到患者自杀的后果。其实,病情最严重时,患者肢体僵化,思维麻木,没有焦虑冲突,丧失了自杀能力,反而危险性不高。治疗见效后,患者精力动力增加,思维开始缓解,开始出现焦虑和内心冲突,这时自杀风险最高。(本文为上篇,“应对机制”请看下篇)
关于抑郁症的形成,业界提出了一个术语:压力+抑郁易感素质。即在压力刺激下,个体的抑郁易感素质起作用,向抑郁方面发展。
如此即可解释面对同样程度的压力刺激,有的人罹患抑郁症,有的人精神分裂,有的人只是产生消极情绪,还有的人高血压心脏病发作——这就是不同的疾病易感素质在压力刺激下的展现。身体素质差人,可能遇到很小的压力刺激,甚至没压力的情况下都能发病,即俗话说的“弱不禁风”。
上游:抑郁易感素质
抑郁易感素质,最原始的是家族生物遗传;其次是家庭(父母)的不良性格特点、生活方式与文化。
不良性格特点有追求完美、敏感好胜、自我专注、防御封闭、退让服从等;不良文化有孝道文化、香火传承、教育与职场竞争文化、好面子文化等,包括在意外界评价,宁可自身受苦都要保留脸面,委屈自己以换取大局和谐等。这些易感因素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给下一代。
早期不良经历(心理创伤)也是易感因素。心理创伤含有四大因素:消极情绪、消极场景、消极认知、消极条件反射。心理创伤像矿藏一样分布在不同时期的浅层和深层记忆。弗洛伊德认为,通过修复心理创伤可以缓解心理疾病。
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复创伤也有缺陷:表层较小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宣泄与分析来修复;较深、较大的心理创伤,可以用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创伤修复技术,如催眠意象、心理剧、TF-CBT、EMDR等来修复,即改变消极场景、条件反射和负面认知,用积极情绪全面替换消极情绪。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可把上述几个技术整合起来使用。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创伤理论不能适用所有抑郁群体。
中游:恶劣的环境+不良心理因素的持续发展
恶劣的环境包括:复杂、恶劣的人际(家庭与职场)关系;繁重、竞争激烈的职场和学业压力。它们在心理疾病的形成上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当个体面临丧失或失败情景时,早年形成的负性认知会被激活。例如:认为自己丑陋、无能、无助、容易被抛弃、受人控制、别人会鄙视自己等等。一旦该群体遭遇严重事件,无价值感、自己将遭遇拒绝、失败与糟糕的未来等这类消极思维会自动频繁出现,从而出现抑郁症状。因此,对消极思维监控和纠正是认知疗法的核心部分。
例如:玛丽刚刚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这时候,电话录音告诉她,丈夫会晚点回家。她感到失望、愤怒。她想起早些时候曾经发生类似的事情,一种丈夫对她不忠的感觉油然而生。她想摆脱这个念头,但脑海中快速闪过将来的画面:分居,见律师,离婚,搬家,以后贫困不堪的生活。随后愤怒变抑郁,她感到烦躁,并回忆起过去被拒绝和孤独的日子。她开始猜测认为“老公和朋友们将不再关注她”,眼睛里面充满泪水,反复想自己该怎么办……
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群体通过“被束缚的机制”产生抑郁症。该机制之一是“注意和感觉的恶性循环”。
神经症人格,是心理界以性格个性为划分的一大类正常群体名称,不是心理疾病。其特点是谨慎小心,敏感,内向封闭,求完美,对别人或大局的利益进行退让服从,即俗话中的老好人。
神经症人格群体过度敏感,习惯把任何风吹草动的信号都能解释成危险,会进行负面思维并且长时间关注。还有的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
例如:当我们喝酒,或者失眠导致疲劳时会产生暂时的心动过速。神经症人格群体会从暂时的心跳加速现象,怀疑自己心脏是不是有问题。于是,注意力向心脏集中。注意力一旦集中,心脏部分的感觉就越敏感,支配心脏部位的交感神经系统就越紧张。人的意识范围越狭窄,心脏跳动越快,心动过速发作的频率越高。长时间反复关注这个状态,越关注越焦虑烦躁,以致于影响饮食睡眠。
如果当事人再属于性格封闭,对外防御、好面子,很想得到帮助,又不愿意对外交流,症状发生后,常自我封闭,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多种因素交互恶性循环,向抑郁症发展和加重。
因此,对不良思维方式和症状予以接纳,与之共存,随其自然,放弃专注,是这个流派的核心。
行为激活疗法的创始人彼得·卢因森Peter M. Lewinsohn以及Martell等,认为过量的环境惩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环境因素和情绪的改变抑制了个体的健康行为,同时产生抑郁症行为和回避退缩行为;这些行为的改变又成为强化因素而加重抑郁情绪,因此形成恶性循环。该流派认为,愉快事件的减少或厌恶事件的增加是抑郁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
例如,一名男士失去了工作(健康行为的正强化减少),因此情绪低落。失去工作这一事件及其产生的抑郁情绪,使他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健康行为正强化的进一步减少,回避退缩行为的消极强化增加),进一步加重抑郁情绪(强化作用导致情绪的改变)。因此,让患者不断获得愉快感与可掌控感,增加信心,从而逐步脱离抑郁状态,是该流派的核心理念。
还有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当个体生活发生不良事件,自己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时候,会感觉到无助,产生抑郁,丧失行动的动机。Abramson、Metalsky、Alloy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强调无望感是促使抑郁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抑郁的形成边界。
长期的消极情绪累积、身体过度损耗、精神上的压抑、缺乏支持和帮助等等,多重不良条件的叠加,一旦超出个体的承受阀限,个体觉得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控制和改变(环境中不良事件),就会产生无助绝望的心态,推论消极事件会带来灾难化的后果,以及给予消极的自我价值。抑郁状态又反过来加强无望感,进一步降低自尊,强化了消极归因推理方式,形成恶性循环。
下游:症状
抑郁症的最下游就是症状。简单来看,轻度症状有心境低落、缺乏精力、易疲劳、轻度失眠;中度症状有思维迟钝、反复焦虑纠结、重度失眠、自罪感、躯体疼痛、出现自杀的念头等。严重症状者生活难以或不能自理,思维与肢体僵木。
从病理学角度看,患者会出现如下情况:脑生化分泌失调;海马体神经细胞的陆续凋亡,神经轴突、树突的连接降低弱化;额叶、颞叶等区域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等。到了这个程度,就需要药物治疗了。
抑郁症状的发展也是差异很大。有的人是缓慢的从轻到重;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呈现重度;有的人则是发展到一个相对的症状,然后长时间处于这个状态。
自杀念头往往出现于抑郁中度状态。但人们通常认为,有自杀念头意味着症状严重,这可能是考虑到患者自杀的后果。其实,病情最严重时,患者肢体僵化,思维麻木,没有焦虑冲突,丧失了自杀能力,反而危险性不高。治疗见效后,患者精力动力增加,思维开始缓解,开始出现焦虑和内心冲突,这时自杀风险最高。(本文为上篇,“应对机制”请看下篇)
本文作者王骏,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