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专栏;世界预防自杀日,你应该关注的问题
【编者按】今天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本公号刊发财新记者对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的专访,意在引发读者关注自杀问题,提高防范和降低自杀率的意识。
 
 
李献云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
学术方向为心理危机干预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别是抑郁与自杀的研究、干预和治疗。
早在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自杀论》一书中指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自杀率的变化。中国近几十年自杀率的变化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规律。中国的自杀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和经济生活关系密切吗?为何新闻中频现自杀消息?青少年自杀者更多吗?如何降低自杀率?
带着这些问题,财新记者专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李献云。
 
中国自杀率持续显著下降
 
 
财新记者:
大约在20年前,研究显示中国的自杀率很高,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自杀,这个数字令人震惊,最新的权威自杀率数据是多少,20年来有什么变化?
李献云:
可以说过去20多年自杀率都保持下降的趋势。最新的数据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出版的《防止自杀:全球要务》中,根据全国样本推算,中国2012年自杀人数约12万人,自杀率为7.8/10万。而2000年这一数字是19.4/10万。
财新记者:下降了60%?
李献云:
对,而且数据显示,所有类别的人群自杀率都在降低。如各个年龄层、不同性别、城乡居民等。
财新记者:这是很显著的下降?
李献云:
对,根据WHO的标准,各国自杀率可分为高、中、低、极低四类。2000年中国的自杀率属于“高自杀率国家”,而2012年的数据中国已成为“低自杀率国家”了。
财新记者:
约20年前,一些数据显示农村自杀率远高于城市,农村妇女的自杀率更是显著高于其他人群,目前这一状况有所变化吗?
李献云:
现在的数据来看,农村自杀率仍高于城市,但差距不大,约为一到两倍。男女自杀率差距缩小,现在女性自杀率略高于与男性自杀率接近。据WHO推算的数据,2012年女性自杀率为8.7/10万,男性自杀率为7.1/10万
 
农村自杀率下降是主要原因
 
 
财新记者:
自杀率的显著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献云:
原因有很多,但如果从构成上看,农村人口的大幅减少和农村自杀率的大幅下降是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杀率虽然也在下降,但变化不大。
财新记者:
农村人口的自杀率大约下降了多少?
李献云:
港大学叶兆辉等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至2011年,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村女性,其自杀率跌幅高达90%。;1990年至2000年,年轻人自杀率的降低是导致全人口自杀率降低的主要因素,其中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降低尤为明显;2000年至2010年农村各年龄段人群的自杀率均降低,除了8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
财新记者:
自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献云:
总体而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的整体状况会好一些,自杀率下降。
对中国而言,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以前中国农村的自杀率极高,随城市人口占比变高,而城市人口自杀率偏低,总体自杀率也下降了。
财新记者:
农村人口的自杀率是否也下降了?为什么?
李献云:
下降了。农村人口的自杀最主要的手段是服农药。现在这一因素得到了控制。
一方面,国家针对农药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间接地使得农药这种自杀工具比以往更难获得了,比如现在的农药讲求低浓度毒但高效、以前更常见的是大包装,现在更多是小包装。
另一方面农村交通状况、医疗条件逐渐改善,服农药自杀后,急救车更容易到达村子,医疗水平提升,挽救自杀未遂者的能力提升,都有助于降低农村的自杀率。
此外,无论是农村人口还是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心理的弹性、适应能力可能因此得到增强更好,也更不容易自杀。
 
自杀率进入相对低的稳定状态
 
 
财新记者:
目前怎么预判未来中国自杀率的走势?
李献云:
前中国的自杀率已进入相对比较低、且较为稳定的状态了。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可能会保持在这一状态并有自然波动。如果经济下行的环境持续,也许会导致自杀率有一定的提升,但这也很难预测。
财新记者: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自杀论》一书中指出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自杀率的变化。中国近几十年自杀率的变化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规律?
李献云:

综合各种研究来看,自杀率的高低与经济有关,但不是直线关系。目前的假设是,当经济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时,随经济水平的升高,自杀率会有显著下降,但当经济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自杀率的高低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就不大了。

打个比方,一个人随着收入增多,生活质量改善,会更幸福。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收入也不一定会更幸福。

财新记者:
所以也很难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自杀率做预判或者分类?
李献云:
对,不好形容各个国家、或哪类国家自杀率怎么样。影响自杀率高低的因素很复杂。比如在亚洲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更好的日本和韩国,自杀率反而在升高。
财新记者:
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献云:
不太好说,但有一点,人群酗酒程度的比例高很可能是导致自杀率升高的因素。人们富裕后喝酒的人增更多,会导致或加剧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等等,也会使得自杀率升高。
财新记者:
酗酒会增加自杀率?
李献云:
一般认为,酗酒成瘾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障碍,它还会导致抑郁、其它精神障碍、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的损害、人际关系的恶化等等,都会增大自杀风险。另外有这方面的研究显示,一个国家的酒精消耗量和自杀率的关系成正比。
 
老龄化成自杀率增长隐忧
 
 
财新记者:
未来对中国而言,自杀方面存在什么隐患?
李献云:
老龄化可能是比较重要的隐患。
财新记者:
老年人口的自杀风险更高吗?
李献云:
是。根据WHO的数据,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自杀率上升显著。尤其是中老年人自杀率最高。“50-69岁”年龄组,自杀率达15.7/10万,“70岁以上” 年龄组的自杀率则高达51.5/10万。
这意味着,在老龄化背景下,今后老年人在人群中的比重将上升,而老年人的自杀率更高,这将使得全人口的自杀率被抬高。此外,随着人的寿命增长,但如果老年服务不跟上,老年人生命质量如果降低的话,自杀率也有可能增高。
财新记者: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李献云:

原因有很多,这里列举一些危险因素:


1.  疾病因素。老年人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都会更高;

2、老年人经历了更多亲人、朋友的丧失;

3、人际关系的问题。比如独自生活,缺乏社会支持;

4、经济因素,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比较没有保障;

5、性格特点。比如年轻时性格问题遗留到老年,常觉得悲观、看不到希望;

6、生活质量。比如一些老人有酗酒问题、睡眠问题;

7、老年人感觉他们在家庭中的职责萎缩作用弱化,使他们感到没有价值感、无用,甚至会把自己看成别人的负担或累赘等。

财新记者:
那么一般而言,触发自杀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李献云:
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具体会引发自杀的风险有:1. 患有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2. 有自杀未遂的历史、家人朋友有自杀历史。3. 有没有长期存在的负性生活事件、急性的负性生活事件,或者叫压力、刺激。4. 生活质量低下。5. 方便使用的致死场所、致死工具的存在。
总的来说,老年人自杀的危险因素与老年人自杀的因素其他人群有相似的地方类似,只是到了老年,这些危险因素变得更明显了。
财新记者:
哪个因素起到更决定性的作用?
李献云:
很难说哪个因素的比重更高,在我看来可能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哪怕一个人有自杀行为的家族史、基因有易感性,即生理特质是更容易引发采取自杀行为的,只要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强、处在相互关切心的氛围中,也可以有可能一辈子也不采取自杀行为做到不发作。
财新记者:
可以说自杀行为的触发也类似于精神类疾病的发病?
李献云:
差不多,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自杀行为也是多因素导致的,单一因素不太可能导致一个人去自杀。
财新记者:
自杀者中存在精神问题的比重有多少?
李献云: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发现,自杀死亡者当中,有精神障碍的人约占63%,在自杀未遂者当中有精神障碍的人占到约40%。而精神障碍本身,不纯粹是一个生物学问题,它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个体自杀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在精神疾病驱使下才选择自杀这条路,更多的是社会生活方面遇到压力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让他们觉得无法承受,看不到希望,从而选择自杀。
 
自杀未遂者一年至少100
 
 
财新记者:
对自杀未遂者是否有一定的统计?
李献云:
自杀未遂者人数一直是一个估计的数值。一般认为自杀未遂死亡和是自杀未遂死亡人数的10-20倍,由此估计,目前中国“因为自杀未遂在医院就诊的人数” 一年至少100多万,但是否准确还不好说。
财新记者:
国家对此没有具体的统计机制吗?
李献云:
没有。一方面,在家自杀未遂但未就医的人群难以获知。另一方面存在医疗体制的障碍,由于自杀行为发生的医疗费用,是完全自费、不能报销的。因此自杀未遂者就医时也会倾向于隐瞒。如果改变这种规定,有利于让自杀者敢于说出来,获得真实数字。此外,全国的医院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上报机制,获得数据需要向各个医院索要相关数据。当然,社会对自杀的歧视也使得人们不愿提及、报告自己或身边人的自杀行为。
财新记者:
我们看到,一般在媒体上看到的自杀报道较多是年轻人,这个群体自杀更多吗?
李献云:
青少年的自杀,社会关注度更高,但媒体报道多,不等于实际也很多。现在媒体发达,大家都可以报告案例。实际上,最近二三十年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自杀率都有所降低,青少年也不例外。
财新记者:
现在自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什么,有什么变化吗?
李献云:

不同人群采取的自杀方式不同,在城市,跳楼、上吊、吃药相对常见。在农村,喝农药还是很常见,此外上吊也较为常见。还有采取利用交通工具自杀在城市也常见。

不建议媒体报道个体的在自杀方式上多宣传,因为这可能会成为别人学习模仿的对象。自杀人群中各种自杀方式具体所占比例,而言没有全国的统计数据,不好说。

财新记者:
看到公开资料说,你所在的中心在建立之初打算加入“自杀”的字眼,最终因为敏感而改成了“心理危机”。现在社会上对自杀话题的讨论还会充满禁忌吗?
李献云:

以前自杀是禁忌话题,现在社会上对自杀话题依然有忌讳,只是程度没有那么重了而已。

近年来,中国的精神、心理服务的水平在提高,自杀预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杀干预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大家逐渐认识到,自杀这一悲剧是可以通过有效干预预防的,回避不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亲人自杀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难以承受的剧痛,因此自杀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自杀率。

本文作者 盛梦露

 
 

 

◀扫描关注

 
注: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如需转载请私信【渡过】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