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健康,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精神心理健康已成了医学界乃至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们为了成功,放弃了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和交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职场博弈着,然而,事业的成功,收入的攀升,并没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本简单的快乐不见了,很多人会经常出现身心疲惫、厌倦沮丧、悲观失望,对一切都感到茫然,嫉妒,愤怒,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时时困扰着他们。生活的压力,使精神亚健康的人群日益庞大,亚健康的精神状态让人们在打击面前更易被击垮,于是,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变得和感冒一样越来越普遍。面对现实,不得不说,没有基本的精神心理健康知识,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任何人都有机会患上精神疾病。

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1600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近几年大学生中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上升。然而,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也就是说,近八成病人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究其原因,除了经济负担外,社会对精神病患者乃至其家庭的歧视、世俗偏见、不公正待遇是他们讳疾忌医的另一主要原因。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疾病与遗传有关,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会遗传,即使是遗传,也并没想象的那么可怕,犹如种子,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是不会发芽的。精神卫生知识的缺失,使人们将精神病人视为另类,并给他们打上“疯子”的烙印,这种烙印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这些不良的社会偏见无疑孤立了患者,这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病情康复无异于雪上加霜。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使精神病人被视为异类,甚至连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医护人员也被另眼相看。

二、社会歧视、家庭轻视
因为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可能会出现情绪冲动、伤人毁物,衣不遮体,言语凌乱,举止幼稚,这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病人产生恐惧甚至厌恶情绪,不能给予其应有的尊重。精神病患者正承受着人们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歧视,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很多人对患者不屑一顾,任意嘲笑,有些人则心存恐惧,极力回避,不能正确和他们接触。一个家庭有了精神病患者,不但患者本人成了无助的弱者,其家庭也到了社会的底层,受到歧视。所以家庭中一旦出现精神病患者,就觉得是“家丑”,怕他人知道后会被嘲笑,害怕“家丑”外扬而影响了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如此一来,家属在“闭门遮丑”的心理驱使下拒绝带患者就医,这无形中剥夺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和治愈机会,使他们长久生活在精神疾病的折磨中。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年轻患者本身有医疗保险,家长为了不让单位、邻居知道家中有精神病人,宁愿放弃享受公费医疗的权利,自费住院,宁愿每月自付高额费用,就为了防止他人知道了会被歧视。

三、经济负担过重
目前为了减少复发几率,一些重症精神疾病仍需终身服药,然而患者本人由于社会歧视等因素很少能得到工作赚钱的机会,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收入,家庭中其他成员需要每月额外为其支出一笔费用,直至终老。在我国,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在偏远的农村,甚至城郊都出现过精神病人被铁链锁在家中的情况,不能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使他们精神崩溃,脚上的枷锁让他们犹如困兽。

所有这些使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病情的延误和恶化最终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失去治疗意义,没有得到救治的患者势必给社会安定造成威胁,给患者家庭带来更重的负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家庭成员对精神病人的过度呵护或野蛮管束,只能成为促使精神病发病、复发的导火线。由于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知之甚少,以致患者贻误治疗,甚至造成精神残疾,继而累及家庭和社会。因此,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摆脱精神疾病阴影,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刻不容缓。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卫生宣传系统,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中设立精神心理卫生专题,深入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全民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让每个人象了解高血压、糖尿病那样了解精神疾病,正视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问题,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做到及时发现,系统治疗。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经过及时系统的治疗,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治愈的患者和正常人无异,他们有的重返校园,有的重返了工作岗位,他们正服务在社会的不同角落。

2、良好的医疗环境,专业敬业安心从业的医护人员
精神病是“心病”,治疗心病的人,必须是细心、耐心、有爱心的人。由于医治对象的特殊性,精神科医师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要担当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者、患者权益的维护者、社会偏见的斗争者,精神科医师既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本主义态度,还要有融会贯通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更要有抚慰痛苦心灵的技巧。可是,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事业的偏见,精神科医护人员也受到株连,他们不被世人理解,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整天和精神病人打交道的人也是不正常的,因此,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无时不在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这些医护人员经过医科大学正规的教育,掌握了足够的医疗知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然而现实的窘境让初入职场的他们不能安心工作,危险的环境、微薄的收入和社会的歧视让他们有了跳槽的想法。我觉得在文明的今天,精神科医护人员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想办法让他们不受到身体伤害,给予公平的待遇,让他们觉得自己从事的事业是有价值的,只有大环境改善了,才能让这个行业完成良好的人才储备。其实,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是最有韧性的,他们的心理更健康,面对突发事件更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我的同行,我觉得,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尊敬,他们中很多人都曾舍弃过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因为,他们知道越来越多的发病群体需要他们,这个领域需要有人来做。我们有理由想办法让这些人能安全、安定、安心的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关爱和希望。

希望精神卫生知识越来越普及,精神病患者能受到公正待遇,有病能及时就医,精神科医护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希望社会环境更和谐,人们心理更健康!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