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精神健康,预防胜于治疗

我国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基本防治知识所知甚少, 由之使得人群中抑郁症患者的未治率居高不下。因此,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和普及抑郁症防治知识,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常规任务。开展此类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个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提高我国社会人群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3 5 1 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确立了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预防。其中明确规定:政府、单位、家庭等都有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活动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广泛宣传,引起大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增进预防为主,预防胜于治疗的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1. 自我预防,保持精神健康

尽管抑郁症的病因至今未明,但还是有一些措施对抑郁症的预防有益。抑郁症的自我预防是保持精神健康的一些方法。就像我们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身体疾病

1)让自己睡个好觉
失眠,是抑郁症的一个最危险的预测因素,长期的失眠的人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很高。都市人群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质量普遍偏低。应戒除熬夜、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证健康高质量的睡眠,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2)多到户外活动
昼夜颠倒、宅在家里、一刻不离电脑或游戏,是现代一部分人长期的生活方式,这会导致患上抑郁症的机率增加。适度的户外运动是预防抑郁症的天然药物,跑步、游泳、旅行、健身,甚至仅仅是晒晒太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心健康。


3)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每个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及恢复能力都不一样。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建立自己的一套心理调节方式。比如唱歌、聚会、做义工等等。每个人疏解内心压力,释放情绪的方法都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抑郁症。对容易抑郁的人或曾经出现过抑郁症的人而言,在压力大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个好办法。


4)寻找一些精神寄托
当人们面对无法解决的困境时,信仰可以令人坚定,面对痛苦的绝境时痛苦要小得多。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宗教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人很脆弱,很有限,所以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寄托。即使你没有宗教信仰,也可以适当尝试接受一些宗教思想,或进行一些宗教活动、冥想、禅修等。这可以对心理因素导致的抑郁症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


2. 及早干预,更易治愈
早期精神异常很可能是抑郁症的前驱症状,只是由于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及家属忽略,在很多医院也容易误诊,耽误最有利的治疗时机。因此要注意关注自己和家人的精神状况,进行早期精神异常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无论是自己,或是身边的朋友, 若是发现有抑郁症的倾向,不要过分忧惧,保持良好心态,及早接受正规治疗,大部份抑郁症患者都可康复。

3. 关爱他人,从倾听开始
中华医学会主编的《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指出:耐心倾听患者的自动述说,使患者感到有人正在关心和理解他。 倾听,是所有治疗的前提。耐心的陪伴倾听、无条件的理解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可有较大帮助。关爱他人,从倾听开始。


1)倾听,不要怜悯或争论

当患有抑郁症的亲人或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痛苦时,我们如何倾听”?北大六院院长助理姚贵说:如果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以陪伴为主,减少说教,不做思想工作,不提指导性意见,默默地陪伴,患者有需要就给予帮助;如果是轻症患者,要了解他想要什么,可以谈得比较深入。但主要是让他倾诉,切忌以社会标准要求病人。倾听,也是一种安慰。

 

2)鼓励,不要指责和打击

抑郁情绪严重的人往往会自卑自责,当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在你面前表现出对自己的失望和否定时,你一定要鼓励他/ 她,告诉他/ 她:你是病了,不是错了,认可他/ 她的长处,引导他/ 她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和责任。

 

3)陪伴,不要冷漠和疏离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有抑郁倾向, 一定要多陪伴他/ 她,最好叫上他/ 她一起去做运动,爬山、打球、跑步等等,不要因为他/ 她的推脱而放弃。 朋友的陪伴和运动都能缓解抑郁情绪。 最后,如果对方的抑郁情绪加重, 一定要劝导他:抑郁症是能治疗的,肯定会好起来, 一定要有耐心, 并陪他/ 她一起去看精神科医生。

 

4. 传递爱与知识,共筑生命蓝天
至今为止,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还非常初级,世界各国对抑郁症的治疗都还停留在经验和摸索的阶段,以及精神卫生建设和医疗方面的不足,我们更需要做好对精神类疾病的防控。


良好健康的社会精神环境,是个人精神健康的一道外围防线。抑郁症的成因中,环境因素即是指整个社会的精神环境对个人精神状态的影响。一个充满戾气的社会环境,无异于精神空气的雾霾,对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有极大的影响和摧残。 而健康的社会精神卫生环境,需要我们共同打造。

一句叮咛、一份关爱,也许就能挽救一个陷于精神障碍困扰的生命,你帮助到的可能是你的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家庭……此时,你吸收了这份知识,未来,它惠及的不仅是你,还有你爱的人。 这是一场不可估量的爱的蝴蝶效应。 我们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益人。让我们共同参与传播精神卫生知识,传递关爱,拒绝冷漠、旁观和空喊口号。你我携手同行,共筑生命蓝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