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精神健康,共筑生命蓝天

《关爱精神健康,共筑生命蓝天》

尚善基金会编撰

 

  

 

20135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确立了精神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针——预防。

关爱精神健康,预防胜于治疗。

防患于未然要建立在充分、正确的认知上。然而,目前大多数国人的“精神健康”观念淡漠,对“健康”的意识仍然仅停留在身体层面。而摧残生命的精神心理疾病,却在人们的忽视、茫然、迷惑与误解中悄然蔓延……

关注精神卫生,已刻不容缓!

本书用图文的形式表述了全球精神卫生问题的现状,解读了头号精神心理疾病——抑郁症的常识性认知误区,有了认知,才有预防。我们强调精神健康的认知,目的是 让大众警醒:精神心理疾病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可能袭击任何一个人!它像感冒一样常见,又像癌症一样危险。为了自己、为了你所爱的人——家人、朋友……还有 挣扎在精神心理疾病中的每一个生命,承担起这份责任——把精神健康知识传播出去,把爱传递出去,做一个推动社会精神卫生进步的践行者。为我们的精神卫生环 境奉献一份爱,惠及你我,惠及大众。

 

一、关注精神卫生,刻不容缓

1、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称 “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并得到泛美卫生组织、欧洲部长理事会、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英国皇家精神病学会的认同。医学及心理、行为科学的进步,使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日趋全面、深刻,突破了“不生病就是健康”这一观念。WHO发布的十条健康指标中,前四条都与精神卫生有关。民众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已刻不容缓。

用一张纸条写上“WHO十条健康指标”: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睛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间,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2、精神卫生,一个全球性问题

精神卫生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球大约 14% 的疾病可归因为神经精神障碍,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据估计,全球每年有87万人自杀,超过90%的自杀案例都和心理疾病相关。在WHO 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排名第一。我国每年至少有28万人自杀身亡,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要原因。

3、事关你我,迫在眉睫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生存竞争的加剧,常见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像感冒一样普遍。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到一半,很多人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而不自知。所以,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预防精神障碍,是迫在眉睫的精神卫生工作。这关系你我,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二、抑郁,一个全球性精神危机 

当今全球抑郁症发病率为10.4%,即每10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约有15%的人一生中会患上一次抑郁症。在五种重要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居首,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它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精神危机。

1、抑郁症:情感性精神障碍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引发精神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归结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及其他因素。

1)        社会因素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不断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刺激。社会紧张性刺激因素的增多,意味着对个体作用的压力源加大,从而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社会因素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

2)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包含很多方面,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人格特征等等都有关系,情绪、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扰乱大脑的功能,引起机体内环境失调,从而,使人产生身体或精神上的不适,不良的心理状态也是引发精神疾病重要因素。

3)        生理因素及其他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大脑器质功能因素,大脑器质的功能是动态的,相对稳定的。当大脑器质的功能失去健康平衡,就会出现躯体不适,情绪抑郁,进而导致精神障碍。

还有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具体诱因仍然在探究中。

2、抑郁症三大误读:不是病?想不开?不严重?

误读1:是心情抑郁,不是病

生活中,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是人之常情。人们遭遇到压力、挫折、痛苦时,自然会产生抑郁情绪。然而,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如不能正确认识抑郁症的病理性特征,会导致患者不自知,也得不到理解,延误病情,酿成悲剧。所以,“抑郁情绪”不是病,“抑郁症”是病! 

误读2:抑郁症=想不开

每个人在某一阶段都可能患抑郁症。抑郁症也不是“失意者”的专利,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强悍很健康,很阳光很开朗,但这些(品格高尚、意志强大、生活无忧等)并不是抑郁症的“抗体”。罹患抑郁症的人古已有之,不分年龄、阶级、名誉、财富和智慧,与意志、性格没关系。 

误读3:看起来很健康,不严重

2001年 3月29日,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杨干华因抑郁症自杀离世。朋友对他的评价是:“他人很好,说话滑稽幽默,满脸笑容,满头白发,像个老顽童。” 他自杀前一天还在开党组会,讨论作协工作,没有任何言行异常。他走得很冷静,留下百字遗言,声明他的离去跟任何人无关,并从容交代了后事。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抑郁症患者在病情恶化的过程中可能会跟朋友家人提及轻生的念头,但重度抑郁症患者最后决心赴死的时候,往往不再会向任何人诉说和求助,所以,当抑郁症患者跟你提及轻生的想法,千万要重视!密切留意他的行动举止,并及时带他就医。

3、抑郁了,怎么办?

1)正确理解,积极对待

抑郁症,这种精神障碍疾 病不同于任何一种身体器质的疾病,它带有一份生命的奥秘,很难被剖析,很难被量化。抑郁症患者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灵魂和更为敏感的心,正如《疯狂天才》一 书中提到:心境障碍和艺术气质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关联。躁狂抑郁症有时令人兴奋,是强有力的创作动力,但更多时候常带有毁灭性影响。古今中外,死于抑郁症 的名人不在少数——舒曼、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卢武铉、三毛、海子、张国荣……这些世人所仰望的名人的陨落往往被社会定为“自杀”,事实上,是病魔夺 去了他们的生命,他们应该被正名为“病杀”。

即使抑郁症已与你同行,你暂时摆脱不了它,战胜不了它,没关系,适应它、接纳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像阴影之于阳光,像星星之于月亮,找到共存的平衡点,再慢慢来改善。抑郁症并不是不能为外人道之的隐疾,消除“病耻感”,大声说出来,爱你的人们会帮助你。

2)修炼一颗弹性的心

每个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及恢复能力都不一样,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善于管理情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些适宜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建立自己的一套心理调节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有张有弛,像是不倒翁,修炼一颗弹性的心。

3)/她有抑郁倾向,我怎么帮助他/她?

A 倾听,不要怜悯或争论

当有抑郁倾向的朋友跟你诉说他/她的痛苦,要表示出同理心同情心,但不要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怜悯他/她,也不要急切地与他/她争论,强势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他/她。倾听,也是一种安慰。

B 陪伴,不要冷漠和疏离

如果你身边有罹患抑郁症的朋友,一定要多陪伴他/她,让他/她感觉到你的关心和理解,不要因为他/她的病状而疏远,也不要因为你不能理解他/她的感受而避开,即使沉默的陪伴也是一种温暖。

C 鼓励,不要指责和打击

没有谁永远是生活的强者,同样,抑郁症患者也并不是所有领域的弱者。当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在你面前表现出对自己的失望和否定时,你一定要鼓励他/她,认可他/她的长处,引导他/她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和责任。 
 

三、关爱精神健康,共筑生命蓝天

1、关爱精神健康,预防胜于治疗

我国《精神卫生法》中明确政府、单位、家庭等都有“开展维护和增进公民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活动”的义务和责任。

通过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广泛宣传,引起大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增进预防为主,预防胜于治疗的意识,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2健康的精神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一样重要

正能量会感染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空气”更会滋养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当你每一刻都处在充满正向、积极能量的氛围中,就像是在阳光明媚、绿树环绕、温度适 宜的环境中尽情呼吸,不必担心身体会遭受细菌、废尘等的侵害,而我们的精神卫生环境,也需要这样健康、营养的大气层保护。

3共筑生命蓝天,你我携手同行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亲人、朋友、同事……包括迎面走来的每一张陌生脸孔,都有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潜在患者。有健康的个体,才有健康的社会。社会精神卫生环 境,需要我们共同打造维护,世界因每个人的点滴之力而改变,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做构建精神卫生健康环境的践行者,拒绝冷漠、旁观和空喊口 号。你我携手同行,共筑生命蓝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