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临床精神病学37年了。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我越来越发现,精神病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生物医学学科,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诊断、治疗乃至康复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若不能跳出纯粹生物精神病学的框架束缚,对精神病学的认识注定是不全面的。
正因为此,我开始尝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认识精神症状的形成基础,以期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精神症状和精神障碍,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乃至康复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精神活动发展的三个层次
图一 心理(精神活动)发展的三个层次
按照展心理学的原理,我们可以约略地把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精神活动,即与神经系统自然发育相关联的精神活动,主要是保证年幼个体具有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多与本能活动相关,即与内在的生理需求相关,这有赖于养育者对他们的爱和责任心。
这个层次的精神活动在人生的极早阶段,即出生后,就获得了最快的发展,为此后的另外两个层次精神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智力性精神活动。随着幼年个体的生存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或外部世界的认识能力也日渐增强。这一智力性精神活动有助于幼年和童年个体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性做出正确认识和评估,以保证能够在其生存环境中趋利避害,最大程度地增加自己的安全生存概率。
这个层次的精神活动的意义在于,让个体养成适应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能力,与好奇心和探索活动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在儿童和少年期,个体就能基本发展到初步适应生存环境的水平,为后续精神活动发展准备前提条件。
第三个层次的精神活动是社会性精神活动。它是建立在前述两个较低层次精神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内容涉及个体适应人类社会活动的生存能力,包括了解人类社会结构、人类社会组织机制,以及掌握人类社会运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角色扮演。这一层次精神活动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少年期、青年期以及成年早期。
以上三个层次精神活动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条件,其中部分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部分由个体自身的生存和成长环境或后天因素决定。一般而言,除非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绝大多数个体都能完成第一个层次精神活动的发展;而第二层次精神活动则复杂一些,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程度发育缺陷(如先天愚型),或生存环境中有极为特殊的限制,如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被野兽养育,或正常心理发展发生病理性阻滞(如婴儿孤独症),第二个层次的精神活动发展可能达不到正常水平,永久落后于同龄人的精神活动发展水平。这就是精神科较为常见的精神发育迟滞,旧称“精神发育不全”。
若一个人的儿童期及少年期智力性精神活动达到正常发展水平,接着就应该进入以社会性精神活动发展为主的阶段。这一层次的精神活动的水平,决定了个体能否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能力。若因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这一层次的精神活动未能得到正常发展,就会造成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其社会适应能力受到相应的不利影响。
比如,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因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的先天因素,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学习和模仿方面难以企及同龄人的水平,就往往会因为这方面的缺陷,被正常的同龄伙伴排斥,进一步丧失了后续补偿发展的机会;又如,在儿童少年期甚至青年期起病的多种慢性精神疾病,如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和抑郁发作等患者,因患病后伴随着社会接触脱离,丧失了发展社会性精神活动的最佳时机,和与同伴共同成长的环境或机会,其社会性精神活动发展也显著滞后于同龄伙伴。
这些患者中的大部分人在接受系统规范的医疗干预之后,精神疾病可以有非常明显的改善,甚至达到痊愈疗效,但因其社会性精神活动未能充分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功能仍会存在相对持久的缺陷。这也是为何很多家长发现患者疾病症状改善,但其社会成熟程度却存在明显的缺陷的原因。同样,这些患者因为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极易有适应不良行为,又极易因此发生新的精神应激,进而诱使疾病复发。
二、精神活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关键期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人类而言,心理发展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特别是某些特定的心理能力往往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或年龄段,才能获得高效、高速、优质的发展。因此,发展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如果发展中的个体接受到适宜的刺激,就会展示出生来固有的某种适应性的发展模式。而过了这一关键期,再给予同样的刺激,便没有持久的效应的。
也有人认为,对于人类而言,这个所谓的“关键期”改称为“敏感期”更为合适。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或行为出现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时间框架没有关键期那样严格和精确,过了敏感期某种发展还可能出现,但是培育更加困难。
我理解,人从出生一直到死亡,精神活动的发展首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大略地划分出不同发展阶段的非连续性过程。一个人类成员个体的精神活动大约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当前”主要的发展任务,且这些发展任务的顺序和对应的年龄段,是具有“时段特异性”的。错过了这个时段,其相应功能的发展水平就会显著滞后于同龄伙伴,甚至终其一生也难以弥补。中国俗语“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大概就是这种情形的准确写照。
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发展心理学的一般原则,按照儿科学和通用的年龄段划分标准,梳理出不同年龄段个体心理或精神活动发展阶段的分段(图二),进一步分析精神活动发展在不同年龄段受到阻滞后所带来的后果。
图二 不同年龄段心理(精神活动)发展的主要任务
人生的第一个发展年龄段是婴幼儿期,即出生后至3岁之间。这一阶段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基于本能活动之上的适应,包括形成饮食、睡眠、代谢废物的排泄等与本能活动有关能力,以保证个体能从外部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获取物质资源。次要的发展任务则包括一定程度的智力性精神活动,主要是充分探索个体与其家庭成员间关系和以家庭为核心的生存环境。
第二个发展年龄段是儿童期,大概为3至12或14岁前。这一年龄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探索自然环境和建立童年期需要建立起来的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个年龄段,是儿童探索家庭之外生存环境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开始了解外部世界的基本结构,以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基本关系。这个发展年龄段大致上对应前述精神活动发展的第二个层次,其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起对自然环境和一般性人际关系的认识,获得在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安全生存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环境和个体之间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接近成年人对世界的认识,于是开始闯入后续的发展年龄段。
第三个发展年龄段是人类个体走向成熟、走向成年社会的关键阶段——少年期。大致范围为12-14岁始,至18岁甚至更大止。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对成熟劳动力的标准提高、生育年龄推迟以及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集聚,人的社会成熟过程有推后的趋势。在这个年龄段,人类个体开始尝试进入成年人社会,或者是尝试着学习成年人的社会运行模式。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少年人对成年社会模式的“见习期”。由于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在这个阶段,人类个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愿望最为强烈,结识同龄伙伴的活动最为活跃。他们希望有尽可能多的朋友与其同行,也极强烈地希望有几个“死党”或“铁哥们儿”,形成“小团伙”。
第四个发展年龄段是青年期,始于少年期末(大概18岁),大致终于25岁或稍晚。这个年龄段以学习作为成年个体独立生存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所需要的技能为主要心理发展内容,既包括生产劳动技能,也包括适应和参与社会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在这一发展年龄段,人类个体才从幼稚状态进入到成熟状态,具备了全面融入成年人社会的全部条件。
第五个发展年龄段就是广义的成年期,涵盖从青年期到终老死亡的整个生命阶段,其心理发展进入到成熟和稳定状态,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扮演完整的社会成员的角色。
第三、四、五发展年龄段所对应的,主要是社会性精神活动的发展。
从以上心理发展阶段来看,从出生到青年期人类的精神活动发展最快,且每一发展年龄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彼此紧密衔接。在这一相对较长的成长过程中,每一发展年龄段的进展是否顺利,或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并彼此紧密衔接,决定着一个人能否顺利跨入成年期,或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类社会成员。
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就是在这一关键时期,患上了可能使其永久地脱离了原来同龄伙伴群体的精神疾病。其中,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又是重中之重,它是精神疾病起病高峰期、回归同龄群体困难期和精神残疾易罹期。
例如,一个12岁患有强迫症的儿童因会因为不能控制在学校环境内实施强迫性仪式化行为的冲动,于众目睽睽之下实施了自知会被同学嘲笑的仪式化行为,以致不能继续学习生活,退行到家庭中。再如,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少年,因其在幼儿期就显现出来的异常而独特的社交行为模式愈加明显,便不容易被同学伙伴接纳,在反复尝试与同龄伙伴建立友谊不断受挫情况下,极易出现持续或短暂的应激反应,甚至进而发展为抑郁发作。
而且,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少年本身就常共病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症,常有主动回避社交的倾向。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况,这个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少年,都会出现每况愈下的心理发展的阻滞,成为有更严重社会功能损害或精神残疾的个体,不能适应正常社会。
三、重视人类早期精神障碍的干预
在儿童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发生精神障碍,其直接后果除了精神障碍本身带来的精神痛苦和当时的社会功能损害,其间接后果——心理发展阻滞以及相应的社会功能损害,也会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更深重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鉴于儿童少年期以及青年早期的精神障碍有上述严重后果,加强早期干预,实施积极、有效、持续、综合的治疗、康复,可以减轻疾病后果严重程度、降低患者功能损害,减小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是最有意义的策略。因此,对精神科医生而言,追求速效、优效的治疗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对心理治疗师而言,改善患者社会认知能力,提高其对痛苦承受能力,则可能帮助患者尽早开始回归同龄伙伴群体的努力。
对精神康复治疗师而言,可因人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和措施,帮助患者学习和掌握社交规则和技能,提高其回归社会的成功机会。
对患者家庭成员而言,要保证患者依从治疗和实施康复训练措施,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回归同龄伙伴群体的努力。若患者是处于学龄期的在校生,家庭成员要竭尽全力,防逃课,并尽可能让患者不休学、不辍学。
对学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要鼓励患者融入同学群体的努力,鼓励其他同学能够接纳患病同伴的态度和行为。要让患者适应在校生活环境,尽力避免辍学和休学,让整个学校环境不抛弃、不放弃患者,让患者在学校得到最大程度的情感温暖。
对整个社会而言,全力以赴帮助这些患者及其家庭应对患病后危机,降低患者脱离人群接触的风险和机会,不仅对患者及其家庭战胜当前疾病危机有重要意义,对降低患者精神疾病致残率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全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最后,我想强调这样的概念:农谚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说明抓住农时的重要性;相应地,对于人的精神活动发展,儿童少年期的特定心理发展时间段也极为关键。“人误病一年,病误人一世”,重视对儿童少年期和青年早期起病精神障碍患者的综合治疗、全面康复,是精神障碍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苗国栋,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