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五:治疗精神疾病“16字诀”
积几十年临床精神病学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尽管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障碍是顽症,但只要方法得当,彻底治愈不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总结过 “精神疾病治疗要诀”,共四句话,16个字:“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过程漫长,久治可愈。”
精神疾病可以彻底治愈
第一句,“前途光明”,是指按照当代精神病学发展水平,对精神障碍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模式,合理使用恰当的治疗措施和药物。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双相障碍和强迫症患者,都可以临床治愈,即症状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并回归社会。
第二句,“道路曲折”,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波动乃至倒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又要有合理的应对措施,不能轻易地放弃当前很可能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要诊断正确,治疗措施合理,患者病情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频率会越来越低,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最终波动会完全消失。
因此,正确看待和评估波动并坚持有效的治疗,是最终消除波动的不二法门。
第三句,“过程漫长”,是指患者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药物,承受尽可能少而轻的药物副反应,以利于他们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最终回归社会。
例如,在患者病情缓解之后,其心境稳定的时间足够长(例如6个月以上),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减少并最终停药;原来使用的强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就可以缓慢地更换为药效稍弱,且无代谢方面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齐拉西酮等。
第四句,“久治可愈”,是对整个治疗过程必然结局的肯定。患者只要坚持系统、合理的治疗(包括后期的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最终会达到最理想疗效,恢复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
在此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一个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会都要共同努力,这也是“久治可愈”的应有之义。
何时可以减药、停药?
一旦治疗见效,患者就会关心何时可以减药、停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么,如何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真正痊愈的疗效标准,可以逐渐减药、停药呢?
根据经验,我提出了三条评价标准。多年来,我也用这三条标准,要求患者做出相应的努力。。
这四条标准是:“心境稳定、心情快乐、行为积极、功能恢复”。
“心境稳定”是指患者心境无明显波动,既无抑郁或(轻)躁狂发作表现,亦无易怒表现。女性患者在经前期亦无明显心境变化。这意味着患者病情进入到一个稳定阶段,复发风险显著降低。
“心情快乐”,是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患者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的患者即使从事简单、琐碎的家务劳动,也能哼着小曲,吹着口哨,这意味着患者处于良性情绪状态,保持这样的心情,则更容易与环境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行为积极”,是指患者在其生存和工作环境中,更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交活动中,并在其中扮演受欢迎或容易被接纳成员的角色。
当然,“行为积极”的前提是,首先能够回到患病前的状态或位置,如上学、上班。在此基础之上,跟上同龄人的成长步伐;对于处于婚恋年龄段的青年人,“行为积极”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应该开始自己的婚恋之旅,成为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的丈夫或妻子。
“功能恢复”,即社会功能恢复达到多数健康同龄人所能达到的标准,能适应绝大多数健康同龄人的社会生活,胜任绝大数健康同龄人能胜任的职责或角色。
简言之,“情绪稳定”是病情改善到足够理想的基本条件,“心情快乐”是患者情绪能够保持乐观基调,“行为积极”是患者回归社会的努力既持续又有效的标志,“功能恢复”则是恢复健全角色功能的状态。
如何减药和停药?
若患者处于这种状态达到半年以上,我就会考虑给患者减药,并在减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状态。
只要患者在首次减药后仍能保持这种状态,3-6个月后就可以再次减药。以此类推,最终完全停药。
一般减药的顺序是:先减对患者副反应较重的药物,后减副作用较轻的药物,最后减对患者保持良好状态作用最重要的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在停药的最后阶段,一是要保持最核心的治疗药物尽可能长一些时间,例如强迫症患者服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物;二是适当延长减药间隔期,降低减药剂量幅度,即减得更慢、拖得更久。
因为,病情保持稳定的时间越长,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程度也越好,心理成熟的程度越高,承受挫折和精神创伤的能力也越强,复发的风险也就越低。
我曾经总结过 “精神疾病治疗要诀”,共四句话,16个字:“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过程漫长,久治可愈。”
精神疾病可以彻底治愈
第一句,“前途光明”,是指按照当代精神病学发展水平,对精神障碍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模式,合理使用恰当的治疗措施和药物。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双相障碍和强迫症患者,都可以临床治愈,即症状消失,社会功能恢复,并回归社会。
第二句,“道路曲折”,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波动乃至倒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又要有合理的应对措施,不能轻易地放弃当前很可能有效的治疗措施。只要诊断正确,治疗措施合理,患者病情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小,频率会越来越低,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最终波动会完全消失。
因此,正确看待和评估波动并坚持有效的治疗,是最终消除波动的不二法门。
第三句,“过程漫长”,是指患者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药物,承受尽可能少而轻的药物副反应,以利于他们接受康复治疗和训练,最终回归社会。
例如,在患者病情缓解之后,其心境稳定的时间足够长(例如6个月以上),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减少并最终停药;原来使用的强效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就可以缓慢地更换为药效稍弱,且无代谢方面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齐拉西酮等。
第四句,“久治可愈”,是对整个治疗过程必然结局的肯定。患者只要坚持系统、合理的治疗(包括后期的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最终会达到最理想疗效,恢复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
在此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一个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会都要共同努力,这也是“久治可愈”的应有之义。
何时可以减药、停药?
一旦治疗见效,患者就会关心何时可以减药、停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那么,如何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真正痊愈的疗效标准,可以逐渐减药、停药呢?
根据经验,我提出了三条评价标准。多年来,我也用这三条标准,要求患者做出相应的努力。。
这四条标准是:“心境稳定、心情快乐、行为积极、功能恢复”。
“心境稳定”是指患者心境无明显波动,既无抑郁或(轻)躁狂发作表现,亦无易怒表现。女性患者在经前期亦无明显心境变化。这意味着患者病情进入到一个稳定阶段,复发风险显著降低。
“心情快乐”,是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患者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有的患者即使从事简单、琐碎的家务劳动,也能哼着小曲,吹着口哨,这意味着患者处于良性情绪状态,保持这样的心情,则更容易与环境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行为积极”,是指患者在其生存和工作环境中,更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交活动中,并在其中扮演受欢迎或容易被接纳成员的角色。
当然,“行为积极”的前提是,首先能够回到患病前的状态或位置,如上学、上班。在此基础之上,跟上同龄人的成长步伐;对于处于婚恋年龄段的青年人,“行为积极”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应该开始自己的婚恋之旅,成为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的丈夫或妻子。
“功能恢复”,即社会功能恢复达到多数健康同龄人所能达到的标准,能适应绝大多数健康同龄人的社会生活,胜任绝大数健康同龄人能胜任的职责或角色。
简言之,“情绪稳定”是病情改善到足够理想的基本条件,“心情快乐”是患者情绪能够保持乐观基调,“行为积极”是患者回归社会的努力既持续又有效的标志,“功能恢复”则是恢复健全角色功能的状态。
如何减药和停药?
若患者处于这种状态达到半年以上,我就会考虑给患者减药,并在减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状态。
只要患者在首次减药后仍能保持这种状态,3-6个月后就可以再次减药。以此类推,最终完全停药。
一般减药的顺序是:先减对患者副反应较重的药物,后减副作用较轻的药物,最后减对患者保持良好状态作用最重要的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在停药的最后阶段,一是要保持最核心的治疗药物尽可能长一些时间,例如强迫症患者服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物;二是适当延长减药间隔期,降低减药剂量幅度,即减得更慢、拖得更久。
因为,病情保持稳定的时间越长,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程度也越好,心理成熟的程度越高,承受挫折和精神创伤的能力也越强,复发的风险也就越低。
本文作者苗国栋,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