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虽然不是《THE CALL》中哈莉·贝瑞所面对的残忍杀手,不过在一次再一次的生命拯救中,在一场接一场的电话“心理战”背后,今天的故事也许离你更近。而讲述这一切的,仅仅是一个随时可能中断的电话……

随时可能中断的电话

同样是对生命的挽救,有这样一种职业并不为人知晓。他们不同于无影灯下执刀手术的医生,面对电话线另一端距离死亡一步之遥的求助者,他们仅仅凭借一根随时可能中断的电话线,随时准备展开一场成败定夺于毫厘之间的生死营救。

在回龙观医院西南角的一处独立办公室内,六名工作人员正值守在各自的电话专线旁,为打来电话的求助者提供帮助。去年8月,他们从住院病房搬到这里,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热线办公室被隔断为十个独立工作间,每位接线员在各自的隔断间里工作。为了充分保护求助者的隐私,这样的隔间具备很好的隔音效果,保护求助者的隐私。

随时可能中断的电话  悄然连接着一场“生死营救”
在回龙观医院西南角的一处独立办公室内,有这样一处“神秘所在”。

A.

2004年的一天深夜,正值夜班的援助热线主管、资深接线员王翠玲接到一位老父亲打来的求助电话。在电话的另一端,老人急切地表述,他的女儿因为抑郁症复发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拒绝就医也抗拒吃药。因为老人的女儿拒绝接听电话,王翠玲在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到老人家中开展现场心理救援,没料到匆匆赶到的她还是晚了一步。

看着悲恸欲绝的老父亲,以及自杀者留下的一个与自己女儿同岁的孩子,王翠玲一度陷入了深深自责和懊悔之中。

B.

2009年9月30日凌晨,电话里传来一位女性的声音。“你们知道美国的9.11事件吗?我想制造一起中国的10.1事件……”。王翠玲通过来电者的情绪可以清晰地判断,她的状态异常激动。再过几个小时就是举世瞩目的阅兵庆典,王翠玲意识到事态的紧迫性。

在向上级汇报了详情后,她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了解来电者的相关信息,凭借专业的职业素养极力稳定来电者的情绪,同时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在最短的时间找到了来电者。

这次通话结局圆满,不仅解决了来电者的困惑与问题,同时化解了一场近在咫尺的公共安全事件。

21万人次来电 半数表现自杀倾向

2002年,首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正式开通。13年中,这条“生命热线”已累计接听21万人次的来电,其中约半数表现出自杀倾向。

只要铃声响起,一场电话连线的“心理战”悄然上演。

按照来电情况的不同,每次来电最少要持续50分钟左右。遇到有自杀倾向的高危来电,援助接听时间将长达一个半小时。在电话接听的过程中,接线员需要从来电者表述中流露出来的情绪分析问题的严重程度,通过电脑系统的评估,判断来电者的自杀危险。凭借专业的判断技能、综合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接线员在这条线路上随时展开“生死营救”。

700余次高危电话 成功营救150人

2010年6月18日,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正式更名为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这是全国唯一一条对公众免费的、公益的专业心理援助热线,拥有一支30人组成的专业热线工作人员队伍,其中包括9个专业督导。目前,这条热线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共10个咨询席位的“800”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服务。

随时可能中断的电话  悄然连接着一场“生死营救”

作为“800”心理援助热线的主管,王翠玲1987年毕业后就进入北京回龙观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自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002年开通至今,她始终从事热线接听、培训、督导和管理工作。对她而言,这份工作无时无刻不对接线员的专业技能、综合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着极大的考验。

尽管一次次“危情来电”总是在挑战着王翠玲的承受极限,但每次当来电者的危机暂时解除时,她又会因为欣慰感和价值感重新充满力量。到目前为止,仅通过她接听的来电近3000人次,其中高危电话700余次。通过这根电话线,她已成功营救了150多个鲜活的生命。

5次随访干预 评估筛查高危人群

除了感性的倾听,这条生命热线同时需要接线员具备专业的素养和能力。接线过程中,全程需要留有完善的电话录音,且录音内容绝对对外保密,保证患者的隐私。对于判断出有自杀的可能性、即将要自杀、两周内已经有自杀行为、或是刚刚自杀的4类高危人群,需要在来电后的24小时、一星期、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等进行5次随访及长程干预。在智能化系统对自杀、抑郁的评估及筛查中,及时发现心理障碍人群等。

随时可能中断的电话  悄然连接着一场“生死营救”
通过对来电人员情况的记录,王翠玲欣喜地发现,目前我国对于心理问题正规治疗的认知已大大提高。“既往来电的求助者曾接受过正规心理咨询的只有30%,而近几年,这一比例大约翻了已有一倍。”同时,通过每年对各区县进行区域内心理援助热线培训,她希望帮助各区县尽快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内容和范围,通过电话线挽救更多的生命。

图片提供:回龙观医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