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女儿茜茜为了能够让爸爸妈妈和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后出现了抑郁症的现象。这个电视剧的播出,再一次将儿童抑郁症拉入了公众的视野。

同样,这个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让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心理科医生曹杨很不安。一连几天,每天都有儿童因患抑郁症来就诊。尤擅儿童心理问题咨询的曹医生发现,“近几年,儿童抑郁症发病越来越低龄化,五六岁的儿童患病的都不少。”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了解到,2014年9月26日,沈阳一家医疗机构的数据显示:“辽宁省6—17岁儿童青少年三大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为9.15%,情绪障碍(抑郁症)的患病率超过5%,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5.77%。”

近几年,儿童青少年自杀案例的与日俱增,生活水平已得到很大提高的中国家庭开始面临一个新的困惑,不愁吃穿后,孩子心里到底还不满足什么?孩子们的抑郁症是咋得的?

三个让人心痛的儿童抑郁症

5月25日,一个在学校寄宿的8岁男孩被送到了曹杨的心理诊室。曹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男孩很阳光,很听话,有礼貌。如果不是看到他胳膊上的刀伤,你绝对想不到他会是一个抑郁症的孩子。”

记者了解到,这个孩子父母都是企业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送到了省内的一家可以寄宿的学校。开始的时候,孩子就出现了不适应,总感冒、发烧,而每次有病父母都很不情愿地将孩子领走,等好了再送回来。“其实,频繁的感冒是一种求助的信号,希望等到父母更深的关爱。这个信号不行,孩子用笔割手腕,后来还不行就用小刀割手腕了。”曹杨说,“通过抑郁量表检测孩子已到了重度抑郁,现在正在通过药物治疗和家庭治疗。”

第二天,一个5岁的女孩从内科转到心理门诊。曹杨说,“看到这个小女孩都心疼,瘦得像"皮包骨"。每顿只能吃两三口饭,体重一个月下降十斤,没精神,甚至对儿童玩具都不感兴趣。抑郁症有三个表现,"没胃口、情绪低落、无价值感",小女孩完全符合。”

原来小女孩的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下午从幼儿园接回来孩子后,又先后让她参加了舞蹈班、书法班、英语班。孩子身体吃不消,抑郁了。

昨天,一个省重点中学的初一女生来到心理诊室。“十几岁的小女孩愁眉苦脸,低着头,不爱说话。小小年纪已经连续一周失眠,头痛,不能上学了。经过诊断已经到了抑郁症的标准。原来,小女孩小学阶段一直很出色,是全校第一、第二的孩子,可是上初中后孩子突然学习能力下降,父母无论怎样的逼迫都起不到作用了。”

三个抑郁儿童的心理动因

对上面的三个故事,曹杨说,可以概括为:父母关爱不够;父母的期待过高;家族中有抑郁症病人,这是遗传因素。

曹杨说,“第一个孩子特别渴望父母的爱,刚到一个新环境不适应而又得不到父母更多的探望,所以抑郁了。失父母之爱不仅仅是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父母离异、丧亡、不和等大的家庭动荡会给孩子纤弱的心灵蒙上阴影,导致抑郁。”第二个例子是和父母过高的期待有关,曹杨说,“儿童更像农作物,有自然生长的规律,父母过度的期待会破坏孩子自然发展的能力,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都不利。”

对于第三个例子,曹杨说,“通过深入了解,这个家庭中孩子的父母一方中有抑郁症。父母中曾经患过抑郁症的,孩子患抑郁可能性很高。”

记者调查:

可能被忽视的儿童抑郁症

有调查发现,儿童抑郁症中约有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儿童抑郁症的因素包括:亲子分离后早期母婴联结剥夺;父母患有精神病;父母虐待或忽视;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某些慢性躯体病。

记者在一个有500人的家长群中进行调查,其中90%人没听说过儿童抑郁症。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抑郁症易发人群是中年人、老年人、产妇等。”

曹杨说:“儿童抑郁症容易隐藏在儿童多动症、儿童自闭症等其他儿童疾病中。另外,有些父母认为,儿童在成长期,遇到一些痛苦是正常,可以慢慢好过来。一些青少年自杀者中有一部分就是抑郁症患者。”

记者了解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很高,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大利亚为12%,法国13岁以下的儿童少年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患病率在10%左右。WHO(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调查显示,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3.8%,青少年则为8.3%。

曹杨表示:“儿童抑郁症的产生和家长以及学习环境都是脱离不开的,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在关注儿童身体发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心理的健康,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治疗。”

专家建议:

定期做好孩子的情绪监控很重要

儿童抑郁症的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临床主要表示为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作为父母要注意孩子的五种变化。曹杨认为五种变化主要是:“身体、心理、情绪、睡眠、饮食”上的变化。

而对孩子的情绪监测很重要,至少每周要对孩子做情绪监测,内容包括: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能力下降、精力不充沛、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开始不玩玩具和游戏了,没有价值感等。”如发现上面内容五点,请父母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及时诊治。(沈阳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