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失独老人和180份问卷调查

本报记者 奚冬琪

2018-02-05期05版

1月28日,67岁的白水(化名)老人站在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口。冒着北京凛冽的寒风,从老家山东淄博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白水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为了和心理学院的王建平教授见个面,并在校门口合个影。

和王建平教授结缘,是因为白水参与了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基于全国调研数据的中国失独家庭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研究课题组的调研;而之所以会参与到这个调研中去,则是因为白水就是中国百万失独家庭中的一员。

2017年清明节,刚刚为去世3年多的独子上完坟的白水为了减轻悲伤的心情,打开了电脑。一行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院立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建平教授担纲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基于全国调研数据的中国失独家庭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研究,于2017年3月28-29日两天在北京举行项目启动仪式及理论研讨会。这一消息让白水眼前一亮,“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个人群了,我也想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

怀着这样的心情,白水联系上了王建平教授,并被项目组聘为“中国失独父母代表”,参与失独家庭心身健康状况全国性普查。在之后的半年多里,白水以代表的身份,完成了山东省10个地市县100个失独家庭的问卷调查,四川省12个市(县)区(州)4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以及重庆市12个市(县)区4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2省1直辖市共180个家庭,占全国普查数量的18%。而这些问卷绝大部分是白水走进失独家庭,走进失独老人住院的医院,面对面填写完成的。

180个和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失独家庭,让白水在调查过程中既感同身受,又倍加心痛。他在调查中发现,失独带来的精神伤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其带来的精神打击导致很多人性格扭曲,离异率居高不下。这样的失独人群急需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可在180个参与问卷的家庭中,只有2人次得到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各一次心理疏导。还有一些失独家庭生活困难,除了丧子之痛,疾病的困扰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看到他们,我就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调查将来能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失独家庭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存生活质量。”白水说。

将近半年的调查让白水看到了失独家庭的悲苦,但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善与美。他了解到,在山东和重庆,各有1个家庭在孩子走后捐献出了孩子的眼角膜,让孩子的双眼继续看世界;四川一户家庭捐献了儿子的遗体,让他有用的器官在世上继续存活。这些都让白水感到,虽然失独者经历了太多悲痛、太多思念,但仍在以纯真、善良的心来回馈他人,而不是抱怨时代、抱怨政策、抱怨命运。

在山东老家,白水和5个农村失独家庭组成了一个小“联盟”,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聊天,排解心中的哀愁。白水说,他希望和大家一起点亮心中那盏希望之灯,坚强地走出悲壮的心境。

政协委员关注失独家庭 

本报记者 奚冬琪

2018-02-05期05版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生存生活状况引起不少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有的委员甚至连续多年提出相关提案,为关爱这一群体助力建言。

早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就曾提交提案,建议在养老院、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面,考虑失独家庭希望政府提供条件,集中养老、互帮互扶的要求,出台相应政策,拿出一定的养老房,为其集中养老提供条件。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袁伟霞委员又根据失独家庭的新情况提出了新建议: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增加并明确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群体的赡养保障条款,明确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法定监护义务,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或条例,提高他们的医疗补助水平,根据年龄和经济收入等具体情况提供生活护理,帮助他们养老等。同时,失独人员达到一定年龄的,应确定相应计划生育部门为法定监护人,提高其社保医疗报销比例,提供生活护理,负责他们的养老、治病以及身后财产处理等事项。

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王书平递交了关于《尽快开展对失独家庭帮扶》的提案,呼吁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框架中加以部署和落实:建议政府尽早开展有关调查和摸底工作,建立相关工作档案,开展动态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对失独家庭的各项扶助工作机制,将一些必要的经济投入列入公共财政体系,优先投入,长期投入。倡导多种帮扶并举,对有需要的失独家庭提供分类帮扶,涉及到心理疏导、日常生活照料、岗位就业支持、医疗保健支持、专业技能辅导等诸多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尚绍华也提交了《关于完善法律,加强对失独家庭关心扶助的提案》,建议修订计生法,或出台一些相关的法规或政策,明确规定失独家庭的救助标准。

鲍义志、王永庆、刘江龙、孙太利等全国政协委员都十分关注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在2014年全国两会小组讨论期间,纷纷呼吁应完善失独家庭养老体系,尽快明确并探索建立人性关怀体系。

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生协党组书记、中国计生协常务副会长杨玉学提交提案,针对失独人群最关心的住院护理问题,建议在调研、论证、测算基础上,由政府出资,建立失独家庭长期护理险并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范畴,为全国失独家庭建立保险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李兰建议加强对失独群体的心理关爱,将他们的心理康复纳入各级政府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鼓励和支持心理专业的社会企业参与失独群体的心理服务。

宋育英、田玉科、李仁真、杨云彦等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联名呼吁,加大对失独家庭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对失独家庭相关保障和帮扶的实施细则,建立失独家庭帮扶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尽快建立全国失独家庭信息数据库,按照地域分布、具体困难和诉求等分类,针对性开展服务、救助等工作。

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迟子建、胡国珍、张全国、孟孝忠、钱学明、孙东生等委员撰写提案,建议国家及早出台关爱失独家庭的法律政策,将失独家庭成员纳入社会特殊保障群体,明确享受对象、享受标准、负责部门、资金筹集与发放管理等基本内容。统一补贴发放金额及医疗扶助报销比例。建立完善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机制。

今年的全国两会不久即将召开,相信会有更多的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失独家庭,为完善相关政策建言献策。

我们的担忧和期盼

白东明

2018-02-05期05版

我叫白东明,马上就满67周岁了,家住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失独家庭中的一员,我最能体会和理解这一人群的困难和需求。这其中,有几个问题是我们这个群体最担忧和迫切希望解决的:

第一个是养老问题。未来养老的不确定性,是我们最大的担忧。我们一些失独家庭在一起讨论时,认为建立集中居住、旅居养老的项目是可行的。比如,利用公租房等政策房,集中居住、相互搀扶、相互照顾,养老成本最低,风险较小。政府医养一体化集中养老,效果最好。如果自身条件允许,还可以自主发展旅居养老项目。另外,当失独老人进入失能或半失能状态时,日常的生活照料,还是以进养老院为宜。但大多数失独人员的退休金并不足以支付将来养老院的费用。是否可以根据养老院护理评估等级,调整补助金额?如果居家养老,保姆费用是否可以有相对应的补助金额?希望国家对此能有长期的、切合实际的政策和行动。

第二是就诊及医疗问题。去年4月,我腰疼一动也不能动,卧病在床十几天,吃喝拉撒,全凭老伴儿伺候。当时我想,如果是单身一个人,又该怎么办?现在失独家庭离异或者丧偶的人这么多,且都在逐步进入老年,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比如失独孤寡老人,病在家中自己去不了医院怎么办?失去亲人的老人住院、手术,担保或签字谁来签?到三甲医院看病,出示特扶证是不是都能享受绿色通道?能否免费享受医院陪同就医服务,对失独家庭住院护理费能否给予相应的补助等等,都需要有明确和细化的规定。

第三就是目前的联系人制度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失独家庭的困难?当失独人员从五六十岁的身体基本健康状态,转向六七十岁的逐渐衰老状态之后,疾病多发,需要有人提供适当的帮助。虽然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的联系人制度,但事实上,让一两个专员管那么多失独老人,是不现实的,同时也存在服务缺位的隐患。对此,我们认为,建立一个区级针对失独独居老人24小时的急需热线,时时有人值班和协调,和联系人制度配套,可以事半功倍。还有,建议在小区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义务中增加一项,对本小区孤寡独居老人有巡视责任,特别是失独老人。

第四,是否可以成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针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平台?互助养老、自救,对于我们这个人群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具体如何运作,还需要有政府的参与和指导。这就需要政府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让我们彼此能尽快熟悉、相知、相识、信任、互助。最理想的就是网格化管理。远亲不如近邻,以居委会为单位,把自己这个区域范围内的失独人员组织一下,成立互助小组,也是可行的。同时,也希望政府对于失独家庭组建的互助民间组织予以支持、扶持和关怀。

第五,目前失独家庭的扶助金是否可以进行动态调整?以北京市目前每年6000元的扶助金来说,以前可能还不算少,但这几年随着物价的增长,这样的补助已难以保障失独家庭的生活。我认为,各地政府提高对失独家庭的扶助金额度,对减轻他们的痛苦,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很有帮助。

我们还发现,和我们联系较多的社区“心灵家园”工作人员,每天和这些心理有创伤的人在一起,精神压力大,工作辛苦,可工资待遇却不高。因此一线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这显然不利于失独家庭服务事业的开展。希望有关部门能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让他们能够更安心地工作。

作为一名失独者,我虽然常怀悲伤,但也明白别人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和平台,我们就要珍惜自己,怨天尤人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自己走出心理阴霾,开始以后的生活,让自己像阳光下的植物花草,在大爱精神的阳光下,不断地暖起来,走下去……

共同关爱让失独家庭暖心安心

2017年,尚善基金会举办“暖心植树节”活动,希望通过植树踏青的方式,让失独父母把对孩子的思念寄托在向阳而生的树苗上,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走向阳光。    (图片由尚善基金会提供)

1

2017年,尚善基金会举办“暖心植树节”活动,希望通过植树踏青的方式,让失独父母把对孩子的思念寄托在向阳而生的树苗上,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走向阳光。 (图片由尚善基金会提供)

1月28日,是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召开“暖心家园”执委会的日子。不大的会议室里,基金会理事长毛爱珍正和七八位执委一起研究下一步工作。来开会的执委,都来自基金会“关爱失独暖心行动”项目,同时也都来自失独家庭。会上大家一起商量,要做一个包含有失独家庭心理康复手册、调节心情音频盒的“暖心包”,以后在失独父母中招募志愿者,发放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对执委们来说,这次会议再普通不过。但如果细细了解,才能体会这些曾经因失去唯一的孩子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人,想要重新融入生活,是多么的不易。而这些,都要得益于那些把他们心重新温暖起来的人。

公益机构筑起暖心之家

和执委们坐在一起讨论“暖心包”的理事长毛爱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毛大姐”。看着她充满热情、忙碌工作的样子,很难想象她也是一位失去了独子的母亲。

2011年,毛爱珍的独子因患抑郁症永远地离她而去。怀着对儿子的思念,毛爱珍努力去了解和认识抑郁症,并创建了专事抑郁症防控的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在帮助抑郁症患者的同时,作为一名失独母亲,毛爱珍又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同样需要精神关爱的人群。“作为失独者,我最明白其中的苦楚,同时也更希望能够帮到他们。”为此,2015年1月,基金会启动了“关爱失独暖心行动”项目。

项目启动不久,便到了清明时节。清明节对于失独父母来说,是个容易触景伤情的日子。为此,基金会尝试启动了“暖心植树节”活动,希望通过植树踏青的方式,让失独父母把对孩子的思念寄托在向阳而生的树苗上,帮助他们走出阴霾,走向阳光。

那一次,来自北京的张芸、覃力(化名)夫妇和其他几十位失独父母一起,第一次参加了植树活动。张芸、覃力唯一的儿子多年前离开了他们,为了逃避伤痛,老两口和朋友们都断绝了联系,终日坐在家里相视流泪。夫妻俩偶然通过微信群了解到了尚善基金会的植树活动。想到去植树的都是和他们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一定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夫妻俩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名参加了活动。没想到,植树让张芸、覃力找到了新的生活的可能。张芸、覃力说,“曾经,我们的生活因为儿子的离开而黯淡,现在,我们用树苗的绿色重新点亮一份希望。”

两年多来,尚善基金会面向全国各地的失独父母开展了年夜饭、植树节、艺术节、户外健行、入户家访等多种形式的暖心活动,并开设“暖心工作坊”和“暖心微课堂”,帮助失独父母走出哀伤泥潭,重振生活信念,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目前,项目已在全国21个省份39个城市地区累计开展252场活动,服务失独父母逾12000人次。开通不到两个月的“暖心微课堂”,已有超过13000人次收听。

除了尚善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关注失独人群心理健康的公益组织还有不少。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也是其中之一。

红枫中心主要为家庭暴力受害者、单亲家庭子女等群体提供服务,从2013年起,开始关注失独家庭群体。中心通过对失独家庭入户访谈、工作坊、小组活动、个案咨询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了一条失独父母的心理救助之路。比如“心理工作坊”这一团体咨询活动,就是每次由20至30位失独父母、1名导师、多名经过专业训练的助教参与。导师会带领失独父母进行“找回我们的内在价值”“梦想拼贴”等20多项互动活动,使失独父母的心理创伤得到疗愈,生活得以重建。工作坊导师刘凤琴介绍,一位失独母亲在工作坊活动中,第一天画了一棵枯树;第二天,她在原先的图画上随意添加了新的感受:枯枝长出了新叶,太阳出来了,天空中有小鸟飞翔……这就说明信心和正能量渐渐回到这位母亲身上。

除了通过工作坊疏导失独父母的心理,红枫中心还搭建起了失独父母之间的“互助网络”。大家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建立了自己的群体,相互安慰、互相帮助、交换信息,体现了正能量。

关爱失独家庭,政府在努力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多个通知,要求做好失独家庭的扶助工作。如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3〕41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和中国计生协《关于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社会关怀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发〔2014〕1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发〔2016〕33号)等。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政策,根据本地情况,尽可能地做好失独家庭的服务工作。

北京市东城区实施了计生特扶家庭“十到人”暖心项目。即“经常联系,责任到人;特色活动,组织到人;生日祝福,温暖到人;生病住院,看望到人;重大节日,慰问到人;家政体检,服务到人;家庭医生,签约到人;自我互助,帮扶到人;保险保障,安康到人;博爱基金,救助到人。”项目将关爱作为帮扶的抓手,以日常情感陪护、传统节日走访慰问等形式将温暖送到对象身边;将健康作为帮扶的途径,提供健康体检、保健服务,建立心理发泄室,提供身、心健康服务;将安心作为帮扶的支撑,建立联系人制度,依托保险、法律咨询服务,提供安心保障。将快乐作为帮扶的宗旨,组织郊外参观游览、集体过生日、文体活动,帮助特扶对象走出阴霾,感受活动快乐。

作为公益机构,尚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也感受到了近年来政府工作部门职能转变带来的变化。

去年11月,尚善与青海省西宁市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主办了“关爱失独暖心行动”走进西宁活动。这次活动的缘起,是因为基金会在腾讯乐捐“99公益日”发起的“关爱失独暖心1+1”捐款活动,得到了西宁市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和辖区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同时,西宁市计划生育协会多年来积极为失独家庭及人士提供生活、生产、生育扶助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受到失独家庭好评。为此,基金会失独项目组及19名北京爱心失独父母组成了“暖心志愿者”队伍,奔赴西宁联谊与答谢。活动期间,不仅举行了联谊演出和分享会,还进行了心理健康讲座、入户调查访谈等多项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失独家庭发放补贴,为失独家庭提供试管婴儿服务,为失独家庭办理医疗护理保险,为失独家庭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多年来,各地出台了许多政策,不断探索帮助失独家庭渡过难关的方法。“对于现有政策,大家在予以肯定的同时,也还有一些期盼和希望。”毛爱珍介绍,在与失独群体的接触中,大家普遍反映:目前各地发放的一次性经济补贴、月扶助金等数额不统一,差别较大,公平性难以体现;在住院陪护、手术签字等医疗问题上,还存在执行和服务不到位现象;由于养老政策不够明确具体,大家对未来养老疑虑较大;一些政策在地方上落实不到位;个别计生干部工作缺乏爱心、耐心,帮扶不够……“失独家庭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我们期待政府和民间组织形成合力,共同陪伴更多失独父母走出哀伤,开始新的生活。”毛爱珍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