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之后,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分析进入了漆黑的迷宫。我穷心竭智,左冲右突,渐有心力交瘁之感,却始终看不到一丝出口处的亮光。8月中旬,我的身体状况也变得极其虚弱——肠胃失调、接连中暑,孤独苦闷、难以为继的感觉日益强烈起来,我越来越不堪重负了。
8月底,参加了一个俱乐部的大型出游活动,除了充实一下之外再无任何念头,甚至丝毫都不想考虑会给别人什么印象——我实在太累了,非常渴望彻底放松一下。我不带目的地与人交往,结果两天的行程里我非常的自然、轻松,充满愉悦。
2005.9.3,我对8.25-8.30的经历做了一个总结:
1) 意识到自己把问题看得太重,开始放松。
2) 在求助行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不带目的的交往,整个人自然、放松:无所为而为,单纯之喜悦。
4) 接受现实,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卡伦·荷妮曾说:一个人如果能和善地对待自己,他会因此而感到宁静与满足,即便外界的困难仍未改变;相反,如果他把逆境看作是不公平的,那么这种逆境就会增加十倍,通过这种态度,人在诸多方面给自己的生活增添麻烦。
5) 从《生命的重建》中获得智慧:无条件地爱自己;从《心灵鸡汤》中获得信心与勇气:人世间,没有所谓的"犯错",有的只是"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
6) 体验到这是一个温暖友善、会包容的世界,可以得到帮助;自己是被接受的,毕竟大部分人都不是父亲那悭吝难测的样子。
继续自我分析:活在独立的今天
2005.8.31-9.4 又开始想“亲近人”,又想按“应该行事”。我告诉自己说:此路不通,不如坦然做自己,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此外,又急切地想解决困扰,不能从容、放松。
2005.9.7 想退出俱乐部的活动,又怕中途退出会给人印象不好。认知疗法中,这种现象被成为“中心化”:感觉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别人的审视、品评。
2005.9.9 与人交往时常常推测各种可能的情况、猜测别人的喜恶和期望,事先一一做好应对,迎合别人,深感疲累和效率低下。事实上,这种情况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成年后的这种行为模式不过是童年经验的延续,它是父亲高压统治的直接结果——其中或许也有我天性敏感的因素。
2005.9.10 我曾感受到自己突然从童年进入了成年,其间的巨大跨越让我无所适从。而后,我正视这种“生活经历的缺乏”,认为自己需要重新学习,需要重建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树立为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通过观察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通过别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很快我就认识到,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首先因为众口难调,其次是把他人视为自己的评定者,而自己成了被评价者,丧失了“主体性”。其实,从童年起,我已经无意识地开始这样做了,正如上面所记录的,而这也是很多人共有的生存方式——我们都是“适应良好的机器人”。在童年的成长环境中,这样的人疏离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愿望,导致了个性的普遍消退。于是,这样的人很合群,总是尽力遵从别人的规则与传统,他所感受的、想的、做的、相信的,正是他认为别人所期望的,完全是从别人所处的角度来考虑的。埃里希.弗洛姆详细描写了这种“过度适应”,认为这种毛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早期生活受权威压制的结果(《成长》P287)。
一个人,如果太在意、太顾虑别人怎么看,太努力在活给别人看,就会累得不得了;当你相信自己做得还不错,不去顾虑别人怎么看的时候,你真的可以很自在。
2005.9.24 还是在关心别人喜不喜欢自己: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已经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再不需要通过讨他人欢心来维系自己的生存。
2005.10.19 我选择要过这样的生活:从容,活在独立的今天,尽力而为而不强求结果。我开始认同,人生在世,并不在于你干了什么,也不在于你是成功或是失败;无论做什么,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情绪为代价。坦然表现自己,不以别人的态度和看法来左右自己的快乐;不必害怕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必花更多的时间来决定什么是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做自己,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罗杰斯也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成为真实的自我”,这是他在咨询中发现的来访者共有的目的。他还引用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话说,最深形式的绝望是“成为一个他人而不是成为自己”,另一方面,选择“愿意成为个人真实的自我,实际上就是绝望的对立面”,这个选择是人生最重大的责任。
2005.11.7 看到别人三五成群,不自觉有种自卑感、挫败感,这源自于潜意识期望的落空。之前,我已经相信,人生活在群体中才有力量,而我今天感到力不从心;有亲密朋友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我从未主动建立亲密关系。此外,这种挫败感也因为被接受、被认可、他人的热心反应这些强迫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一种游离于群体之外无所归属的感觉。
2005.11.8 总觉得自己缺很多东西,对很多情况不能灵活反应,深感挫折、自卑:将自己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与自己“理想中的、应该的样子”进行比较,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需要尽快摆脱现状。疑惑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好,有太多的方法,却做不到,又感挫败。
2005.11.9 记录了如下的内心冲突:虽然很受欢迎,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别人不喜欢自然的自己,又希望给人好印象。潜意识里我有着这样的信念:如果别人知道我的真实情况,就不会喜欢我了。这种信念来源于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按照我本来的样子被接受,相反总是需要去满足很多“价值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价值条件我才会被认可、被接受。这些价值条件逐渐被“内化”了,而我现在远远达不到这些“价值条件”。强求别人的喜爱,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一方面是出于对他人的恐惧,一方面是它可以作为缺乏自我喜爱的替代品,但这根本行不通,这样永远都无法恢复自己的主体性。
2005.11.17 再次有不完善感,认为自己缺少生活经历:没学会关心别人,行为不够成熟,没主动交朋友。于是试图按心理学标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弥补这些缺陷,整个人充满自我意识,无法自然交往。此外,这种企图也来自于我相信了弗洛姆所说的“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必须生活在群体中才有力量”,所以认为我“应该”去建立良好关系。
2005.12.1 自卑,是因为不如别人,还是因为没有达到自身的期望(价值条件\应该做到的事)?参照物\比较的对象只是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期望——比如说在某些方面不能比他人差?
2005.12.10 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缺乏感,不再那么急于弥补;我开始学着喜欢我自己,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或者说缺欠多多的自己;我开始明白,人最终追求的还是自我感受,但我们都太多地把自我感受建立在了他人反应的基础上,甚至缺乏最起码的自决——从根本上说,他人既无法建立自尊,也无法伤害自尊,而这又是很难让人明白的;我开始相信,只要我喜爱自己,我就什么也不缺。
解析自谦型人格
泰戈尔说:不必流连着采集和保存花朵,向前走吧,因为沿着你的路,鲜花将会不断开放。多么好的箴言!它让我不再那么害怕错过什么,它告诉我无需为明天担忧,无需顾虑别人。不害怕错过,不担心未来,这需要一种内心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这里来源于我开始学着自爱)。
幸运的孩子在童年期能享有父母言行一致的爱与照顾,成年后不但建立起坚强的自我价值感,也极具安全感。所有小孩都有充分的理由害怕被遗弃。大约从6个月开始,孩子开始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的分离的。这种认知立刻使孩子发现,自己相当无助,必须依赖父母才能生存;被父母抛弃无异宣告死亡。合格的父母对孩子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心理都有敏锐的直觉,他们会随时向孩子提出保证:“爸妈永远不会丢下你”、“爸妈永远不会忘记你。”如果这些口头保证有行动配合,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恐惧就会随时间消失,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个安全的地方,随时能得到保护。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觉得有逞一时之快的必要,因为他知道需求随时有机会得到满足,大可以等到最适当的时机。
但很多人未必有这种运气。有人自幼就接触到死亡、遗弃、忽视。有些孩子即使未必遭遇这种不幸,也可能得不到父母适时给予爱的保证。某些父母为了管教上的方便,不惜运用恐吓的手段。他们残忍的告诉孩子:“不照我的意思做,我就不会爱你了。你自己想想,你会落得什么下场。”父母用控制和专制取代了爱心,使孩子对未来怀有超出事实的惶恐,危机感会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他们宁可透支眼前的快乐。在他们眼里,将来太渺茫,太不可靠,将来的承诺即使比现在美好很多倍,也未必会实现(《心灵地图》,又名《少有人走的路》)。
就我对自己的认识来看,我的人格是典型的“自谦型”,表现出“亲近人”的所有特点,对他人的温情和赞赏有明显的强迫性需要。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得到他人的温情与肯定时,我才感到安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需要他人的关心、敬重和喜爱来平复受了伤的自尊。荷妮总结自谦型的人说:“他需要别人给予他被接受、赞同、喜爱来加强其内在地位,这样,他对别人的需要不仅被极大加强,而且带上了狂乱性。对这些关心的追求是难以抑制的,这种需要并非以病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需要甚至可能是一种消耗一切的终身目标。结果便是他的自我评价完全视他人而定,随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而变化。一句话:他的拯救在于(赢得)别人。(《成长》P130\P224)”
自谦型的人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总是倾向于屈服别人、取悦他们、依赖他们。因为父母对他(后来变成了他对自身)的高不可攀的标准,他带着一种广泛的失败感生活,因此便有觉得低劣、有罪或可耻的倾向。这种失败感所引起的自恨和自卑,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外移出来:别人就坐在那里审判他、谴责他、随时挑他的错;他们不喜欢他、不需要他,他必须取悦他们,满足其期望。他没有认识到的是,他对别人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别人只是他通过外移作用所看到的样子,他更多地是向自己投射到别人身上的东西作反应。
“自卑使得他对别人的批评和拒绝变得过于敏感,有时稍有冒犯(怠慢)甚至毫无冒犯(怠慢),他也认为别人轻视他,不把他当回事,不喜欢与他为伴,或者说事实上蔑视他。这种自卑使得他对自己更无信心,至于别人对他的态度,他就越发难以确定了。由于不能正确善待自己,他无法接受自己,因此他不可能相信那些完全了解他缺点的人,会十分友好甚至略带欣赏地对待他。(《成长》P128)”
“他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则更加猛烈,这促使他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别人在轻视他。这种怀疑会在他头脑中生根发芽,即便他对自己的这种自卑毫无察觉。以下两个因素能将他的自卑外化,其一是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别人轻视他,其二是病人完全不完全地认识到自己的自卑。这种外化对于他与人相处非常不利,会使他将别人的好意曲解。在他看来,赞扬是讽刺性的评论,同情则是屈尊的怜悯,别人要见他是因为有求于他,别人说喜欢他是因为对他缺乏了解,或是因为他们于人无用,或者他们自己也是神经症患者,或是他到目前为止或将来会对他们有用。……他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对他的态度确属此类,甚至会因为自己能面对‘现实’而骄傲。在治疗关系中,他会不经意地说出治疗者对他的轻视乃是不正自明的,在他看来这是如此的显然,以至于他都觉得没必要提它更没必要进一步深究它。(《成长》P128\P129)”
在感受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和喜爱上,“有一个阻碍因素往往存在:他根深蒂固地觉得自己不可爱。在此我指的不是他觉得不被某个人所爱,而是指其信念,一种潜意识的坚信:无人爱他,也绝不会爱上他。或者他会认为别人爱他是因为他的外表、声音、帮助,因为他给予她们性满足。他们不是因为他本人而爱他,因为他根本就不可爱。如果事实好像与这种信念相矛盾,他会以各种理由置之不理。(《成长》P297)”我们将自己的优点、善行与自己分别开来,不认为它们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无意识地以这样的方式贬低自己。
拒斥与自身信念相矛盾的事实,是我们身上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罗杰斯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机体吸收的大部分行为方式是与自我观念一致的(《当事人》P 442)。我先有了如上的理论认识,然后05年秋冬和06年春节发生的两件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我确实并不像我感受中的那么糟糕,那完全是我从自身标准出发的主观评判的结果,在别人眼里,其实我还相当不错。首先是有个女孩对我表示好感,我向她坦承了我的所有情况,但这并没有打消她对我喜爱,甚至在我因为压力而表现出退缩和拒绝后,她还没有放弃。然后是06年春节,之前几个月我都感觉太糟糕了,觉得这样的一个自己是不值得有朋友的——不会有人愿意和这样一个我成为朋友。春节在老家时却有人给我打电话了,一位在社会上认识的朋友——他也知道我所有的情况,问候我春节好,约我节后回北京了聚聚。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联系,却在当时让信心尽失的我感受到极大的温暖与支持。一直到今天,他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也相信他的这份友情会伴随到我生命的结束。被喜爱、受欢迎的感觉,也许是生活中最大的价值之一,它能够极大地提高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信心。
“自谦型的人是在别人的影子底下长大的——漂亮自恋的母亲,或极其专横的父亲(母亲)。这种处境很不稳定,随时都会出现责难,很容易便会引起恐惧;但某种情感还是能得到的,以一定的代价——一种自我居下的忠诚,只有讨好他(她)、取悦他(她),才可得到其喜爱和帮助。于是他压制敌意,放弃战斗精神,变得软弱而顺从,学会去喜欢每一个人,以一种无助的心情去迎合自己所害怕的人。他对敌意紧张而变得高度敏感,必须加以缓和;因为赢得别人成了至关重要的事,他努力培养自己受欢迎、可爱的品质。(《成长》P220)”由于父母极少给予温暖和关怀,他争取温情的各种努力也极少得到回报,一再地以失望告终,渐渐地他便不再对父母抱任何指望了。这种无望的情绪是伤筋动骨的!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世界,他没机会看到其他作风不同、表现较佳的父母,他以为自己父母处事方式是世上唯一的方式。最后他的结论是不仅仅是“父母不可指望、令人恐惧”而已,他会认为“任何人都不可指望、令人恐惧”。无助和恐惧成为他的人生地图,带着他进入青春,进入成年,但心理上他一直停留在无依无靠的幼年阶段。这里的“他”,是我所经历过的!(待续)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
- 渡过专栏: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你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