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亲朋好友患了精神疾病,你该如何了解他们的感受,学会与他们和睦相处,并肩战斗?
精神疾病患者该如何战胜心中的梦魇,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下面4本书的作者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他们分享了自己与疾病抗争的经历,带你走进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生病绝不是美好的经历,但你将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
友情提醒:
如果你被确诊患有相关的疾病,以下书籍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请谨慎阅读;
如果你怀疑自己有相关的症状,不要根据书中描述对号入座,请到正规机构及时就医。
1. 《我的那条叫做“抑郁症”的黑狗》
视频《一条叫抑郁的黑狗》【点击观看】
抑郁症是最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它如同一个黑洞,吞噬所有的光和热,但这本描述抑郁症的绘本却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马修·约翰斯顿(Matthew Johnstone)既是一位资深广告人、插画家,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在妻子的陪伴下,他渐渐走出了疾病的阴影,并创作了《我的那条叫做“抑郁症”的黑狗》。根据绘本改编的动画被世界卫生组织选为宣传抑郁症的公益视频。
2.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如果你在街头看到一个流浪汉,神志不清,总是尖声呼号或喃喃自语,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原本也可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
艾琳·萨克斯(Elyn Saks)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曾经几次住进精神病院,但她最终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目前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古尔德法学院担任教授。萨克斯呼吁人们用客观、同情的眼光看待精神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疗和关爱。
艾琳·萨克斯(Elyn Saks)在TED上关于她自己及精神疾病的演讲:
艾琳·萨克斯:一段精神疾病的传奇
3.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躁郁症又叫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和抑郁交替发作,患者如同在烈焰与寒冰间徘徊。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既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躁郁症研究的顶尖专家,也是一位躁郁症患者,从15岁起就饱受疾病的折磨。
《躁郁之心》出版后,杰米森失去了担任躁郁症治疗师的资格,但这本书改变了美国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更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了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杰米森本人也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医界英雄”。
4. 《住在我心里的猴子:焦虑那些事儿》
面临重要的考试、面试或婚礼,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焦虑。但是,在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Smith)的头脑中,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一连串恐怖的后果,最终让世界轰然坍塌。
不过,作为一位知名撰稿人、英文系教授,史密斯用幽默的文笔忠实记录了自己的感受,结合文学、科学和哲学,把与疾病斗志的经历写成了一场冒险。这本书曾经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来源:郁今香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五:治疗精神疾
- 渡过专栏:儿童和少年期精神疾病为何要特别
- 渡过专栏:【世界卫生日】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一:精神科为何
- 渡过专栏:精神科就医防骗指南
- 渡过专栏:精神障碍患者如何走出“旋转门”
- 渡过专栏:治疗精神疾病如何恰当用药?
- 渡过专栏:精神疾病患者如何对待停药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的省钱之道
- 过渡专栏;世界预防自杀日,你应该关注的问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一份研究报告警
- 渡过专栏:有种家庭暴力或是精神分裂
- 我们是“精神疾病大国”?
- 专业救治率仅5%,中国精神疾病防治现状堪忧
- 何谓精神健康
- “倾听”可解救想自杀的人
- 精神健康与工作的关系
- 关于精神疾病,领导者需要知道的四件事
- 抑郁症:精神上的癌症
- 国人精神为啥这么脆弱?与社会发展进步等因
- 【自杀干预指南】假如,你遇到一个不想活的
- 南方周末:精神疾病中国现实
- 患了抑郁症越劝越糟糕
- 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
- 内心平衡 远离抑郁
- 精神卫生法为何鲜为人知?
- 常纠结易焦虑?了解让你不开心的4件事
- 老年人精神疾病需要加强关注
- 每天漫步半小时 摆脱抑郁烦恼
- 拥抱健康,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 精神健康小常识
- 劳逸结合远离职场抑郁症
- 高温天年轻人小心情绪中暑
- 如何预防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 抑郁症警示远超凄美娱乐价值
- 宅男宅女更容易患抑郁症
- 防抑郁,来一次心里体验
- 获得身心健康,最好的方法
- 认识抑郁症
- 如何为心灵减重
- 他们抑郁了,患者怎么办
- 六剂良方 让你充满“正能量”
- 警惕微笑抑郁症
- 培养积极情绪,体验幸福人生
- 抑郁症:自救与拯救
- 关爱精神健康,预防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