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别危机状态
前面说过,抑郁症会大大增加人的自杀风险。而曾经有一个调查说过,在自杀完成的人群中,只有极个别的人是冲动自杀。而几乎所有自杀完成的人,都有过深思熟虑,而在自杀之前,都有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求救信号。
只是我们作为他们身边的人,无论是恐惧、慌张、或甚至是善意,错失了救助的良机。
所以,当一个人告诉你,说他觉得生命无趣,觉得死亡是种选择的时候。请你一定,停下来,认真地去询问他的感受,询问他是否有自杀的计划。不答应替他保密,24小时监护,寻求专业机构(自杀危机干预中心附相关机构联系方式在文章最后、医院、警察局)的救助。
倘若你去倾听,去提问,去讨论死亡,无论你是否真的改变他们的意图,他们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他们内心的声音,伤痛,是被人听到了的。而你的“不保密”(明确告知你会和帮助他和专业的危机干预机构、重要他人取得联系),也对于他们来说,敞开了一条和外界联结的可能性。
你的关注,和承认他的绝望,这不一定足够,但是能够带来希望。
(二)做个温暖的朋友
我讲了这么多理论。大家也都听累了。休息休息,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一个成人,也觉得老爷爷的丧失太沉重,不知该如何安慰。
小男孩说:“我骑车路过老爷爷家,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哭,我于是把车子放在一边,爬上老爷爷膝盖,跟他一起哭”。
这个小男孩是个天生的治疗师。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只是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习到这样那样的道理,有了这样那样样的价值观。我们每每要感受情绪的时候,大脑便跳出来,指手画脚: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那样想是消极的,你看你拥有这么多东西,你看你有那么多人关心你。你不该再难过了。
于是我们就生生给别人/自己,加之一条罪名,你不该难过这么久,你该快快好起来。
而小男孩做的,是特别天然的“Empathy/共情”:我懂得你难过,而不指手画脚;我陪你哭,而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而“Empathy/共情”(也作同理心)这个概念,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在长成的过程里面,要经受大量、大量的训练,才慢慢能够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最喜欢的,关于共情的描述是:你从TA的眼睛里面,去看TA的世界。
我在做学生的时候,看岳晓东老师的《登天的感觉》,自序里面写了大概这样的话:说,年轻的时候觉得理解一个人是多么容易一件事情,而做咨询越久,越发现,一个人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像登天的感觉。
后来我也开始经受共情的训练,开始尝试去理解我的来访者。我愈发感受,“理解”之不可能。因为你就是没有经历过TA的经历,没有感受过TA的感受。无论你如何用力,另一个灵魂之处,你终是无法到达。
可是我们能尽力地去共情的目的,并非去完成这个不可为之事。我们与他人共情所带来的陪伴,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去理解他自己。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是1970年左右的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有程序员根据人本主义治疗流派的理论,做了一个程序,叫Eliza。这有点像现在的Siri。
这个程序能够跟你对话。TA说话的方式,是提一些很概括的问题,或是将你说的话,重新组织一下,重复给你听。
比如你说,我今天很难过。Eliza就回复说,噢,今天你很难过。
你说,我不喜欢吃巧克力,它让我发胖!Eliza就回复说,巧克力会让你发胖,你不喜欢。
看起来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却有着出乎意料的作用。
实验者让一些人来使用这个程序,收集反馈。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坚信,这台冰冷电脑后面一定坐着一个,这个世界上最理解他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小小放下我们内心的评判、价值观,仅仅用些小的方式,给对方陪伴。这就足以让对方感觉温暖,找到自己力量了。
所以,回来我们的主题。
1)当你身边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请你:
* 理解TA的感受,承认TA的痛苦
* 不“期望”TA按照我们的方式和速度快快好起来
* 帮助和鼓励TA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们特别擅于给朋友打些鸡血,说,你看你拥有这些拥有那些,你还有这么多好的东东,不要难过了;说其实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睡一觉明天就好了。
抑郁症的来访者往往本身很聪明,又擅于假装自己“很好、没问题”。在生病的状态下,盲目的乐观鼓励,只能让他们雪上加霜。相比“打鸡血撒阳光”式的开导,他们更需要身边的人来承认他们的困境,关注他们的内心苦痛。
若你真的希望TA好起来,请你,帮助TA来表达TA真实的感受。
2)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做自己温暖的朋友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当自己脆弱无助抑郁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小男孩”,不评判不期望地陪我们哭。不幸的是,我们并不能要求身边的朋友个个都变成“小男孩”。
可是,有幸的是,即便我们可能没有这个“小男孩”,但是我们都有我们自己。
我们学了这么多如何爱别人的方式,我们亦可以,像爱别人一样,来疼爱自己。
当我们自己抑郁的时候:
* 寻求好的支持(信任的朋友家人)
*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 做一些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
* 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
很久之前,我在一个工作坊上听到过一个女孩子分享的“333”。每天散步30分钟,每天晒太阳30分钟,每天三顿饭和人一起吃,能够有效地改善自己心情。
结束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相互之间还手写书信。每次信的开头都说,最近好吗?信的结尾都说,祝你快乐!人们都有单纯的愿望,祝你天天开心。可是越长大,越觉得这分明是种奢侈。没有谁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开心,没有谁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顺利。
“当痛苦敲你家门的时候,你告诉他这里没有他的位子,他会回应你,不用担心,因为他自备了板凳。”
幸运的是,尽管我们无法改变痛苦,却可以增强爱自己的能力。我们学了这样多如何去温暖他人,关爱别人。请你像关爱别人一样,来疼爱你自己。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四:创伤记忆如何
- 渡过专栏【喻东山专栏】之十二:混合性抑郁
- 渡过专栏:如何做靠谱的心理科普?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四:青少年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的福音:氯胺酮快速抗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下):从上中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上):从上中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自然康复疗法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三:抑郁症治疗
- 渡过专栏:躯体症状障碍,你能识别吗?
- 渡过专栏:【世界卫生日】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 渡过专栏:改变生活方式,摆脱抑郁困扰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二:如何追寻
- 渡过专栏:【喻东山专栏】之六:家属如何对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用积极社交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管理压力,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九:充足规律的
- 渡过专栏:【喻东山专栏】之五:如何处理焦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一:成瘾行为如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八:接触自然,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七:如何做到规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六:打破过度沉
- 渡过专栏:如何合理膳食减少抑郁症风险?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四:抑郁症有哪
- 渡过专栏: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本质
- 渡过专栏:抑郁症有哪些易感因素?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诊断标准
- 渡过专栏:精神障碍患者如何走出“旋转门”
- 渡过专栏:我是如何识别并预防躁狂的
- 渡过专栏:病愈后如何重返社会?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应如何用药?
- 渡过专栏: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