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七:如何做到规律性有效锻炼
本系列上两篇,我们从对生活整体关注以达到身心平衡的视角,介绍了抵抗抑郁的两个办法:自然健康的膳食和打破过度沉思。
这一篇,介绍第三个办法—-规律性的运动。
运动是基因的内在要求
快速便捷的现代生活,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免去了很多无谓的体力付出,科技的发展更是进一步改变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存方式。远程工作、网络课堂、电话订餐、送货上门……一个人完全可以足不出户,躺在床上就可以应付生活、工作、学习的所有需要。
但与此同时,由于发自我们基因的适度劳动的要求,因快速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受到阻遏,运动便不再成为生活中一个自然存在的板块。这种生活方式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度社交,也给过度沉思创造了完美的条件。对于运动的限制,是现代生活方式导致抑郁症的第三大原因。
为什么?这是因为,人类基因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短短一两百年的工业改革,极快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的基因还滞后于石器时代。以体力为主的生存方式在便捷的现代生活中已经逐渐消失,由此导致的身心失衡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还原到与基因相匹配的生活状态,以期达到身心健康。
一个为期八个月的实验性研究发现,服用常规抗抑郁药的控制组,抑郁症复发的比例,比依赖于常规性运动的实验组要高3倍。另外一些对比性研究也发现,一个常规运动组,也比其他对比组,如心理疏导、冥想、父母支持等的抗抑郁效果更好。
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导致精力下降,而能量水平跟运动量是直接相关的。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是抵制抑郁的关键激素。
保持规律的日常运动可以使大脑处于比较高的能量水平。人陷入抑郁的时候,没有精力、能力,不愿参与任何活动,即使是过去很享受的活动;相反,当从抑郁恢复的时候,精力也恢复到正常水平,更乐于参与更多的活动。
如何达到好的运动效果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怎么做才能达到好的运动效果。
这里强调两点:一是规律性运动;二是有效运动。
规律性运动:是指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让运动成为每天的日常。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归原始的、以体力付出为主的生存方式,来解决基因滞后问题,但应该尽可能让有意识的运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规律性的运动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偶尔的情绪发泄。如果要让运动发挥长期、稳定的作用,就必然要让它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除了每周定期的运动,还应该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空档,比如步行买菜,提前一站下车去上班等等,在兼顾便利的同时,加入碎片的运动板块。
有效运动:只要不过度、能达到保持精神健康的效果,就是有效的运动。各种程度的运动量或多或少对身心都有裨益,它们能产生足够的血清素,对于抑郁不仅有预防作用,还有治疗的效果。
大部分的有效运动是有氧锻炼。有氧锻炼是指运动时的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90%之间,比如慢跑、骑车、游泳、各种球类等。散步也是一种有氧运动,但是从心率上来说是达不到上面所说的有效运动,所以不在我们讲的范畴之内。
至于运动量,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3次(不包括每次5分钟的热身时间)。
选择和坚持
大家在选择一种运动的时候,总是要想养成一个长期的运动习惯,因此需要选择能够给你带来真正乐趣的、有很多正向体验的项目。
下面这些建议可能会帮助你开始并坚持一项运动:
▲ 承认运动现在已经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有改变的愿望;
▲ 应对运动恐惧:承认运动的困难,但一旦开始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而且适应以后会变得更容易;
▲ 讨论怎样按计划完成运动安排:个人教练、同伴、APP、分享……
▲ 拟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记录自己当前的运动水平,找出自己过去几个月参加的运动类型;
▲ 对自己负责:主动锻炼,寻找伙伴。找一个和几个喜欢人作为伙伴(伴侣、朋友、家人等,或者宠物);
▲ 找一位私人教练监督和指导;
▲ 在运动过程中使用音乐或有声读物;
▲ 一开始就设置相互比赛,让运动更要成就感,同时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 让锻炼具有目的性:设定明确的运动的目标,列举几个有氧运动,每次锻炼预留一个小时,两次运动之间可以拉开间距;
▲ 具体且灵活地展开锻炼:强调每次锻炼带来愉悦的感受;
▲ 尝试不同的运动类型;
▲ 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循序渐进;
▲ 完成阶段性的计划,及时奖励和分享。
在运动中,要注意心率和运动水平。要了解心率监护的重要性,正常心率在60-90之间。一般需要5分钟让心率开始变化,运动后2分钟再慢慢下降。
最后,还要特别监测身体的一些预警信号,如轻微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或消失、胸口剧痛、呼吸困难、关节剧痛等。一旦出现这些迹象,要及时调整。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四川光华社工服务中心高级督导)
这一篇,介绍第三个办法—-规律性的运动。
运动是基因的内在要求
快速便捷的现代生活,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免去了很多无谓的体力付出,科技的发展更是进一步改变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存方式。远程工作、网络课堂、电话订餐、送货上门……一个人完全可以足不出户,躺在床上就可以应付生活、工作、学习的所有需要。
但与此同时,由于发自我们基因的适度劳动的要求,因快速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受到阻遏,运动便不再成为生活中一个自然存在的板块。这种生活方式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度社交,也给过度沉思创造了完美的条件。对于运动的限制,是现代生活方式导致抑郁症的第三大原因。
为什么?这是因为,人类基因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短短一两百年的工业改革,极快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的基因还滞后于石器时代。以体力为主的生存方式在便捷的现代生活中已经逐渐消失,由此导致的身心失衡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还原到与基因相匹配的生活状态,以期达到身心健康。
一个为期八个月的实验性研究发现,服用常规抗抑郁药的控制组,抑郁症复发的比例,比依赖于常规性运动的实验组要高3倍。另外一些对比性研究也发现,一个常规运动组,也比其他对比组,如心理疏导、冥想、父母支持等的抗抑郁效果更好。
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导致精力下降,而能量水平跟运动量是直接相关的。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是抵制抑郁的关键激素。
保持规律的日常运动可以使大脑处于比较高的能量水平。人陷入抑郁的时候,没有精力、能力,不愿参与任何活动,即使是过去很享受的活动;相反,当从抑郁恢复的时候,精力也恢复到正常水平,更乐于参与更多的活动。
如何达到好的运动效果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怎么做才能达到好的运动效果。
这里强调两点:一是规律性运动;二是有效运动。
规律性运动:是指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让运动成为每天的日常。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归原始的、以体力付出为主的生存方式,来解决基因滞后问题,但应该尽可能让有意识的运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规律性的运动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偶尔的情绪发泄。如果要让运动发挥长期、稳定的作用,就必然要让它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除了每周定期的运动,还应该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空档,比如步行买菜,提前一站下车去上班等等,在兼顾便利的同时,加入碎片的运动板块。
有效运动:只要不过度、能达到保持精神健康的效果,就是有效的运动。各种程度的运动量或多或少对身心都有裨益,它们能产生足够的血清素,对于抑郁不仅有预防作用,还有治疗的效果。
大部分的有效运动是有氧锻炼。有氧锻炼是指运动时的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90%之间,比如慢跑、骑车、游泳、各种球类等。散步也是一种有氧运动,但是从心率上来说是达不到上面所说的有效运动,所以不在我们讲的范畴之内。
至于运动量,每次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3次(不包括每次5分钟的热身时间)。
选择和坚持
大家在选择一种运动的时候,总是要想养成一个长期的运动习惯,因此需要选择能够给你带来真正乐趣的、有很多正向体验的项目。
下面这些建议可能会帮助你开始并坚持一项运动:
▲ 承认运动现在已经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有改变的愿望;
▲ 应对运动恐惧:承认运动的困难,但一旦开始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而且适应以后会变得更容易;
▲ 讨论怎样按计划完成运动安排:个人教练、同伴、APP、分享……
▲ 拟定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记录自己当前的运动水平,找出自己过去几个月参加的运动类型;
▲ 对自己负责:主动锻炼,寻找伙伴。找一个和几个喜欢人作为伙伴(伴侣、朋友、家人等,或者宠物);
▲ 找一位私人教练监督和指导;
▲ 在运动过程中使用音乐或有声读物;
▲ 一开始就设置相互比赛,让运动更要成就感,同时也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 让锻炼具有目的性:设定明确的运动的目标,列举几个有氧运动,每次锻炼预留一个小时,两次运动之间可以拉开间距;
▲ 具体且灵活地展开锻炼:强调每次锻炼带来愉悦的感受;
▲ 尝试不同的运动类型;
▲ 不要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循序渐进;
▲ 完成阶段性的计划,及时奖励和分享。
在运动中,要注意心率和运动水平。要了解心率监护的重要性,正常心率在60-90之间。一般需要5分钟让心率开始变化,运动后2分钟再慢慢下降。
最后,还要特别监测身体的一些预警信号,如轻微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或消失、胸口剧痛、呼吸困难、关节剧痛等。一旦出现这些迹象,要及时调整。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四川光华社工服务中心高级督导)
本文作者管弦,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