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多朋友要求我看一看奇葩大会“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节目。我刚刚才抽出时间看了,紧急写这篇文章。
据说高晓松被这个演讲所打动,称“这是我听过最好的演讲”,我相信他是真诚的;我同样相信演讲女孩刘可乐更是真诚的,她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经历,非常非常了不起。
但是,我更想明确指出:这个节目可能会有误导作用的。可乐分享的经历,只是个案;其他躁郁者患者,切勿轻率模仿。
(一)
演讲现场,几位嘉宾频频点头,作“若有所思”和“深有共鸣”状,大概是认可这几段话:可乐在患病期间,苦苦找寻人生的意义,直到一位医生反问她,“那意义的意义是什么呢”?她一下子顿悟:活着本身也就是意义本身,“世界上设置了那么多条条框框,而我们不必格格都入”。
我相信可乐说的都是真实的想法;但我更加确信,可乐的痊愈,绝不只是这么简单。这个节目毕竟只有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除了上述“开悟”,可乐一定还有着非常艰辛的康复历程,没有来得及言说。
时至今日,对于精神类疾病,我们已经有了共识:精神不是独立于肉体之外的无形之物,是和肉体相对应的;精神疾病既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躯体疾病,而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今天已经被全球医学界公认的 “生物-心理-社会” 现代医学模式。
我特意解释一下其中“生物”因素,即:精神疾病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其中“内源性”往往与躯体内部因素相关,带有明显的生物学特点;而即使“外源性”,也很可能有着内源生物学基础。
说得更通俗一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从病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通盘考虑,决不只是 “开悟”、“发掘人生意义”这么简单。
(二)
精神疾病还有一个其他躯体疾病所没有的特点,叫做“特异性”。所谓“特异性”,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亦即多组对象之间对应的选择关系。例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意味着这把钥匙和那把锁之间,具有特异的、排他的对应关系。
简单地说,同一种精神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症状表现。比如抑郁症,有的人是遗传因素主导,称为内源性抑郁;有的人是性格易感,肇因于原生家庭;有的人是环境问题,由经年累月的压力导致;也有人什么原因也找不到,不知怎地就抑郁了。
每一位患者都有着自己的特异性。同一个疾病,不同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一位患者可能表现为其中几种症状;另一个患者,可能表现为另几种症状;相应地,这位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另一位患者的治疗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
具体到可乐的疾病——躁郁症,学名“双相情感障碍”,它比抑郁症更为复杂,至少可以细分为:双相1型、双相2型、双相精神病性型、双相混合型,等等。这几种类型,其症状表现差别巨大,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康复办法也各有特点。
尚不知可乐属于哪一种类型,但无论如何,对于双相患者,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手段;以此为基础,配合心理治疗、运动、社会康复等等,多管齐下,才有可能收到比较可靠的治疗效果。
事实上,可乐也是如此。她看过医生,吃过两年的药——但是,这些内容,在节目中被“开悟”、被嘉宾们和观众们的“共鸣”等等遮蔽了。
(三)
最后我说一下结论:
人类的大脑过于复杂,奥妙无穷,而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在探索过程中,对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和疗效,尚不能完全描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可能是一因一果,也可能是多果一因,甚至是多因一果、多果多因。
因此,精神疾病不是单一的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而有着更加丰富复杂的内容。每种精神疾病的每位患者,都要以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而不能照搬别人的治疗方式。
也就是说:可乐是一个个案,她的康复经验只适合她自己,其他患者不可盲目照搬——更何况很可能因为节目时间所限,她没有来得及全面叙述自己的康复历程。
最后,我想对这个节目的主办人说一句话:科普精神疾病知识是可贵的;鼓励患者增强信心,对精神疾病“去标签化”、消除病耻感,也是我竭力推崇的。但是,鉴于人类的精神领域非常复杂,在做这些正确的事情的同时,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千万不要简单化、浪漫化。
具体到这个节目,我希望观众看完后,千万不要形成这个印象:双相情感障碍没什么了不得的,想明白了,开悟了,就好了。即使不治疗,即使停药,也没什么关系。
我很担心,这个节目会给其他双相患者带来暗示,把自己的病好不了归结为认识不够高,然后自行停药,追求“开悟”。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
- 渡过专栏: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你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