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理自助历程

(一)

 

陷入焦虑、抑郁症状三年多后,我开始了心理自助的旅程。


所谓“心理自助”,说白了,不是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而是自学。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也很简单:缺钱。想找个水平高的咨询师,找不起;找个资质差一些的,对他没信心,自然不可能有效果。
 

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学,即心理自助。我在读大学时,选修过心理学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再买些网上评价不错的心理自助书籍自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我看的第一本心理自助书是《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刚开始,我对书中的内容半信半疑。因为缺少直接实践经验的支撑,即使理解再深入,也觉得隔了一层,感觉像“精神胜利法”。

 

但是,按照书中讲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每天自我训练,做家庭作业,大概过了两三个星期,思维训练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消极思维反驳法”、“利弊权衡书写法”等方法组合使用,让我的消极思维和情绪得到了有效的舒缓。


此外,贯穿整本书的还有这么一些思想 :


让你抑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改变情绪和行为先从重新塑造思维开始”;“想要改变自己抑郁状态,主动意愿大大增加了痊愈的可能性”……这些思想不仅形成了我的思维惯性,甚至可能在我大脑中形成了沟回。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四遍,旅游时我也喜欢把它带在身边,困惑时翻一翻、练一练。最近我由买了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准备慢慢读,从一个新的侧面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


(二)

 

第二本书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身心灵修行书籍,以一个人的心理历程来、身份认知、身体联接(冥想),最后到真我的挣扎。这本书让我多出一个维度,来了解自己抑郁的形成原因和合适的应对方法——

事情都是中性的,让你产生情绪的只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张德芬在再版时,提到自己写完这本书后,还经历了一段痛苦极了的抑郁期。她说,她当时没法用自己写出的东西拯救自己,这让我很吃惊。但后来,我想到一句话;医者难治己。顿时觉得没那么难以理解。

 

所以呀,要彻彻底底地将思想应用到行为之中,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快速的。

 

第三本是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露易丝的独特经历让这本书尤其耀眼,她让我能够将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她的笔下,几乎每一种消极、过度的情绪都对应着躯体症状。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维度。


(三)

 

我觉得,自学心理学是一种最简单、并能感受心理学强大力量的方式。它切切实实地提升着我的幸福感,几乎无时无刻,渗透到我的每一个思维之中。
 

在我看来,抑郁症状至少分为三种:思维的抑郁、情绪的抑郁、行为的抑郁。一番折腾下来,我觉得自己思维和情绪的抑郁好了很多,虽然还会不时出现,但应对起来比较自如;唯有行为的抑郁(无为状态)还会规律性地持续,大概每过两三周我都会出现躁动的征兆,不想按平常的学习生活方式去“出牌”,易冲动,易懒散。
 

行为的抑郁(无为状态),主要是由长期形成的习惯或者说是潜意识所控制的。这些消极被动的潜意识很少显现,我也很难觉知到。它控制我的行为时,甚至可能没经过大脑就已经开始行动并完成了。也就是说,当我产生无为状态的时候,我需要用意志力对抗的是顽固的隐形惯性思维(潜意识)。
 

形象地说,我在跟一个“隐形的消极自我”争辩甚至对抗。通常是“他”赢,原因大概是:
 

1.    行为的抑郁对我来说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提示,它提示我需要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舒缓一下;

2.    我被长期形成的消极无为的思维惯性所引导;

3.    很可能也有意志力的问题,我的意志力会规律性地起伏。

 

如今,我能寻找到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在行为抑郁出现征兆时,出去走一走。一般是到另一个城市找同学朋友聊聊天、散散心。我喜欢这样,这总能重新燃起我的激情和动力。

我知道,也许这份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契机。慢慢地,尽管浮浮沉沉,但我越来越相信这会是生命轨迹中一个难得的契机。

而我,主动捕捉到了它。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