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很多人得了抑郁症,会把原因归结为完美主义,性格好强、要面子,对自己要求苛刻,精神压力过大等等。

精神分析学派卡伦•霍妮认为:我们要放下对完美主义的追求(理想化自我),接纳真实的自己——这种说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落到实处,就不那么容易了。当我们离开校园,走上社会,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对于很多抑郁症患者来说,能否接纳现状,接纳程度如何,与很多问题相关,比如怎样维持生计,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如何承担家庭的重任等。 

关于“接纳”一词的定义,我的理解是:接纳抑郁焦虑所带来的症状,失眠、恐惧、绝望、反应迟钝、兴趣丧失等等,而不是接纳所有的一切。要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行动才是最好的治愈。    

初识完美主义 

第一次认识完美主义,是我刚得抑郁症不久,求助于一位心理咨询师。他告诉我,一切症结的根本是:“过于追求完美,又害怕失败。”于是,我开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自己的完美主义思维,运用系统脱敏来磨练意志,摆脱恐惧失败的心理。

第一次咨询,他对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表演自己?”我归因与对自己要求高,这些道理很明白,却做不到。主要是无法坚持写心理分析日记,纠正自己的思维;不能有规律地运动;焦虑、自卑使我很痛苦。 

有时,甚至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和师傅们一起在食堂吃饭,害怕自己吃饭速度慢让他们等待。干活时,担心自己动作慢而被批评。和喜欢的女孩交往时,担心自己不爱说话、缺乏情调被她拒绝。特别是与女孩单独在一起时,双方都不说话,会觉得尴尬,于是费尽心思找对方感兴趣话题;又担心说错话,让她反感,所以每次约会后我都筋疲力尽。 

根据我的描述,他接着向我提出:“为什么过于恐惧别人的否定,在意别人的看法?”我说,希望超越身边比我有能力的人。 

他又问:“为什么一定要得第一?”我谈到以前我的很多同学在学业上都比我强,我想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超过他们。得了第一名后会有一种超越他人,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优越感,会得到家人和亲戚的肯定和关注。

他问我:“这些要求靠谱吗?”我承认我是想集身边所有人优点于一身,希望获得身边所有人的肯定(特别是优秀的人)。这种想像会让我愉快,成为一种习惯,所以会让我比别人更加害怕被否定。 

于是,这位咨询师作出结论:我是过于追求完美导致害怕失败,两者互为因果而非并列关系,从而否定了我大学时期磨练意志的治疗方案。 

这位咨询师曾经写到:“……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他会在一生当中尽量维系自己的这种优越感,不断寻求高人一等的感觉,无法面对他人的否定及不认同,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及缺点……当这种只有做得好才能接受自己,只有比别人出色才能肯定自己,只有一直维系优越感,才能快乐的人生信条一旦形成,他就会力图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一个完美的自己。整个人就好像成了一个超级演员,生活就是舞台,所有人都是观众,他无法接受自己的一点瑕疵及不完美之处。当这种病态的自负及优越感无法维系,当真实的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当他无法继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当他不能成为一个神,又无法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现实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 

我仔细回想,在现实中,当我完成任务A时,我就开始担心B;当我完成B时,又担心C……我仿佛希望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事情很明显了:因为我想凌驾于所有人之上,高人一等,所以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而人总有犯错的时候,总有自己不擅长的事。因此我的这个梦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实现。 

认识到这种完美主义,我开始了“放下”的努力。要想全部放下,先从局部解放开始。两年多来,我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有太高的要求;接纳现状,做一个平凡的人。

但是,另一面出现了:我整个人却变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迷茫。 

追求完美没有错,但需要弹性 

突然有一天,一位心理医生反问我:别人也追求完美,为什么他们没有问题? 

这句话把我从自以为是的治疗中惊醒。的确,这种完美主义的追求,别人也会有。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向往比周围的人更出色,这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这本身没有错。 

也许差别在于,当完美实现不了时,他们能够适时调整期望值,而我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的追求是有弹性的,而不是偏执地去追求自己能力达不到的目标。 

这么说来,我的追求是一种逼迫。而且,即使是单一的、某一方面的完美主义,这种追求的内在动力也会有不同。

那么我们该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放弃呢? 

后来我读到一篇文章《什么是科学有策略地坚持目标》,其中谈到:坚持与放弃,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极端,而是一个连续的谱。 

在这个连续的谱中,坚持可以表现为:1.从一而终的追求和持久不变的努力;2.面对相同的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努力实现它;3. 我们仍然可以坚持以某种方法实现某个目标,但对所期望的目标程度或时间期限等可以被调整。 

弹性如何把握 

尼布尔曾说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那么智慧从哪里来?我想应该从日常的实践中来,通过不断的尝试来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从而调整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要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当压力大时,或陷入偏执时,写进步日记,列出最近取得的成就,防止对自己过度苛刻。

要避免完美主义导致思维反刍。完美主义会使我们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那么如何解决?我的经验是:首先考量这个事情解决的的难度,确定思考的时间;然后在本子上列出来,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的办法。在这个时间内想不通就不再继续。由于人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有局限性,很多问题现阶段无法解决,当自己的知识与阅历到达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解决。 

更重要的是,让完美主义与自我实现相结合。马斯洛把自我实现定义为“自我实现就是不断实现潜能、智力和天资,完成天职、命运或禀性,更充分的认识,人的内在天性,个人内部不断地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他谈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完全自由的,支配他们行为的因素是来自于主体内部的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人在其所非常喜爱的工作中显出其巨大的潜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摒弃了自我狭隘观点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的创造性的最终体现。” 

所以,当沉溺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之中,完美主义已经没有对错之分。这种全心的投入,才使一个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而这,也才能最彻底地摆脱抑郁。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