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抑郁症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诊断标准
【编者按】从今天起,本公号将陆续刊载一组抑郁症科普文章。作者管弦,是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四川光华社工服务中心高级督导,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获得社会工作博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发育发展和精神健康。近年来,她举办了多场公益讲座,讲授预防和抵抗抑郁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单位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实务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渐写成这组系列文章,专供“渡过”公众号,希望借此帮助更多的人们。敬请关注。

“抑郁”这个词大家已经不再陌生,但正因为听得多了,很多人会狐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抑郁,为此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恐惧。

这一讲主要介绍抑郁症的几个诊断标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主观感受,让大家对自己的精神健康有所警惕;二是诊断的客观依据,以排除“假抑郁”带来的无谓紧张。

一、主观感受

◆ 精力下降,倦怠无活力。抑郁的对立面不是不快乐,而是活力的丧失,觉得做任何事都很困难,甚至包括日常的起床、用餐,尤以早晨更为明显。

◆ 睡眠质量下降。表现为难以入睡、夜醒多次或者早醒,起床后依然疲惫不堪,没有得到好的休息。

◆ 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尤其体现在短期记忆上。

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学习效率随之降低,自我效能感进一步降低。

失去兴趣和享受的感觉。对于之前的爱好或者其他往往能带来愉悦感受的活动,慢慢失去兴趣,即使勉强自己去做,也享受不到之前的快乐。

丧失爱和体会到爱的能力。由于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感受里,不再有能力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对于他们的需求视而不见,又或者把他们的关爱和帮助视作打扰,接受不到甚至与迁怒于人。

大脑极度疲惫,慢慢地失去工作、学习的能力。

◆ 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

二、客观诊断

 

目前抑郁症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e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目前更新到第5版;二是由中国卫生部资助的41家精神卫生机构联合编写的《中国精神疾病障碍和诊断标准》,目前使用的是第三版,CCDM-3。

请注意,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这两个标准在诊断结果上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经过培训的医师使用其中一个,都可以用来判断是否存在抑郁症。

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两个诊断依据都有时间上的规定(症状的出现连续2周以上);同时也都要求有若干症状同时发生,才能确诊为抑郁症。因为生活中的意外和重大挫折或损失导致的短期情绪波动,不能作为抑郁症的诊断依据。

当然,因为这些原因而导致长时间情绪低落,的确可能诱发抑郁症。这时候就要意识到自己可能处于高风险状态,或者抑郁的前兆阶段,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要警觉,采取行动预防进一步加重症状。

 

同时也要明白,单一症状比如睡眠障碍,即使是长期性的,也不能作为抑郁症的诊断依据。需要排除其他的因素和疾病,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和治疗。

以下具体介绍这两个诊断标准:

美国DSM-5:连续2周出现以下5项以上,可诊断为抑郁症——

◇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心境抑郁,主观体验感到悲伤或空虚,或他人观察到流泪等。注意: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也表现为易激惹。

 

◇ 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的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者愉快感显著减低(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到)

◇ 没有节食而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明显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或几乎每天都有食欲减退或者增加。注:儿童要考虑体重没有得到预期增加。

◇ 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 几乎每天都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者迟滞(不仅主观感到坐立不安或者迟滞,而且别人也能观察到)

◇ 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者缺乏精力。

◇ 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无用,或者有不恰当的过分的内疚(可以达到罪恶妄想的程度,不仅是为患病而自责或者内疚)

◇ 几乎每天都有思维能力或注意集中能力的减退,或者犹豫不决(主观体验或者他人观察到。)

◇ 反复出现死的想法(不只是怕死),反复出现自杀的意念但无特定的计划,或有自杀未遂,或有特定的自杀计划。

中国CCDM-3:连续2周出现以下4项以上可诊断为抑郁症——

◇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 性欲减退。

 

三、自测量表

自从抑郁症成为一个大众的热点之后,各种良莠不齐的抑郁指数的自测量表层出不穷。这里提供一份抑郁指数自测量表,是经过标准化测试,信度和效度都经过了检验,可以每周进行一次自我测评和跟踪。

 

请按照表中的内容,根据过去一周里你的这些情况,在每行中圈出一个数字,最终得分就是圈出的20个数字的总和。

一般来说,如果得分在20分到30分之间属于警戒状态,30分以上在临床上可以诊断为抑郁症。

 

不过要提醒大家,结合上面诊断依据中讲的内容,抑郁症的确诊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切不可因为一次的得分让自己虚惊一场。

 

还有,跟任何其他的测量工具一样,不能盲目地执着于具体数字,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就像大家所熟悉的体温计,37度是正常,那么37.2度一定是发烧吗?还要考虑到早晚的时间、当时的身体活跃度等。

 

提供给大家这个自测量表,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家更早地掌握自己的精神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也希望尽可能避免大家因为自测受到不必要的惊吓和担忧。

在过去的一周里……   

很少或者一次也没有出现

(<1天)

有时

(仅仅出现几次)

(1-2天)

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会出现

(3-4天)

几乎总会出现

(5-7天)

1.  我受到某些事情的困扰,但通常我是不会被这些困扰的。

0

1

2

3

2. 我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胃口很差。

0

1

2

3

3. 我无法摆脱抑郁的情绪,即使有人帮助我。

0

1

2

3

4. 我感觉和其他人一样健康。

3

2

1

0

5. 我感觉自己在做事时很难集中精力。

0

1

2

3

6. 我感到自己抑郁了。

0

1

2

3

7. 我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吃力。

0

1

2

3

8. 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3

2

1

0

9. 我认为我的生活是失败的。

0

1

2

3

10. 我感到害怕。

0

1

2

3

11. 我睡得很不安。

0

1

2

3

12. 我很愉快。

3

2

1

0

13. 我变得不那么爱说话了。

0

1

2

3

14. 我感到孤独。

0

1

2

3

15. 我感到人们变得不那么友好了。

0

1

2

3

16. 我热爱生活。

3

2

1

0

17. 我总是不由的哭起来。

0

1

2

3

18. 我感到悲伤。

0

1

2

3

19. 我感到人们并不喜欢我。

0

1

2

3

20. 我无法“采取行动”。

0

1

2

3

 
本文作者管弦,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