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何日辉是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专长于各种成瘾性疾病、抑郁症和学习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高效化干预。他曾为“渡过”撰写过多篇文章,并将持续来稿,故本公号为他开设专栏,以便更好地与读者交流。
成瘾既是生理问题又是心理问题
成瘾行为,从专业上讲,就是成瘾性疾病,又称之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物质成瘾包括俗称的毒瘾、处方药成瘾、酒瘾、烟草成瘾等;非物质成瘾又称之为“行为成瘾”,包括赌博成瘾、游戏成瘾、恋物成瘾、性爱成瘾等。原来行为成瘾被列为冲动控制性障碍,从DSM-5开始,将赌博障碍或者成瘾列为非物质成瘾(即行为成瘾),这意味着关于成瘾性疾病的诊治巨大变化:更关注于心瘾的消除。
所有精神疾病都离不开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成瘾既是生理问题,又是心理问题。
但我十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无论是物质成瘾还是行为成瘾,患病和康复的关键都在于心理;而心理问题的背后,通常是患者的家庭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出了很大问题,如亲子关系恶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严重不畅等等。
这些心理和家庭问题往往让患者非常苦恼,在其它因素的促进下(比如社交圈子、生理疾病等),他们转向通过某种行为或物质寻求快感和慰藉,如滥用药物、吸毒、赌博、玩网络游戏,最终形成强烈的躯体和心理依赖——这就是成瘾。
躯体依赖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如长期滥用曲马多、海洛因的患者,他们的身体已经对该药物产生适应性改变,建立了新的平衡。一旦大幅度减药或者停药,身体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综合症,如发冷发热、大汗淋漓、躯体疼痛、流鼻涕、流眼泪、打哈欠、恶心呕吐、腹泻、失眠、烦躁甚至虚脱和意识丧失等。一旦患者再次服用滥用的药物或者毒品,戒断综合症即身体不适就会迅速消失。
心理依赖指的是患者对成瘾物质或行为强烈的追求欲望,俗称“心瘾”。俗话说,“身瘾易戒,心瘾难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解决躯体依赖已经变得相对容易,但如何消除心瘾仍然处于研究中。
近几年,北大六院院长和北大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陆林教授率领的团队已经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心瘾记忆是可以通过行为疗法【(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消退操作模式】予以消除,相关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封,引起轰动。
而我从多年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心瘾”是患者长期滥用物质或者从事成瘾行为而在潜意识层面形成的病理性条件反射,其运作机制分为三个阶段:刺激唤起;冲动产生;行为实施。
比如,患者产生戒断综合症,或感到心烦、无聊、压力大时,会马上想到滥用成瘾的物质或者成瘾行为,这是刺激唤起的环节;一想到(甚至看到)滥用成瘾的物质或行为,马上产生放松、愉悦、欣快感、兴奋等积极情绪体验,并产生滥用药物或者行为的强烈冲动,这是冲动产生的环节。追求快感是动物的本能,成瘾的物质或行为带来的快感越强,这种冲动就越强烈。
冲动产生后,患者有可能会理性思考,比如想到自己的行为对家人的伤害,想到成瘾的危害等,内心产生纠结。如果冲动占了上风,患者最终还是实施了成瘾行为;如果理智占了上风就放弃了成瘾行为。这是成瘾行为实施与否的环节。
可以看出,“成瘾”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对比起身体依赖,“心瘾”的治疗难度更大。如果没有彻底消除心瘾,成瘾行为很容易复发。
药物戒断第一步
自12年前,我开始进行成瘾行为的临床治疗与研究,逐渐创立了“多维度成瘾快速治疗法”(MDART)。这是整合了普通临床医学、麻醉学、精神医学、成瘾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针对成瘾性疾病,开创的一整套技术体系,简称“5+2”模式。即:“药物戒断+UROD+心瘾消除+人格重塑+家庭重建”+“高效学习(或高效工作)+回归社会”。
我以曲马多(止咳药水、美沙酮、海洛因、吗啡、杜冷丁等类似)成瘾为例,来介绍这种技术体系。
第一步是药物戒断。
患者入院前,要经过详细问诊及检查诊断,确定是否包括抑郁症、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以及继发精神障碍如人格改变。然后开始用药物(一般是非成瘾性药物)控制患者的戒断综合症。如果患者其他精神障碍比较严重,还需要其他药物治疗,比如用抗精神病药物控制患者滥用药物之后的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同时,心理医生开始接触患者,建立信任关系,详细了解其患病经历和成长经历,了解家庭关系状况以及原生家庭的问题,开始初步的心理干预。
在戒断综合症减弱、入院一周左右时,还可以利用UROD技术,去除躯体依赖及其带来的心理依赖。
UROD全称“全麻下超快速脱瘾”(Ultra-rapid opioid detoxification undergeneral anesthesia)。该技术最初主要针对阿片药物成瘾(如止咳水、曲马多、美沙酮和海洛因等),在短时间内(3到4个小时),迅速把体内残余的成瘾药物排出体外,令患者的阿片受体系统快速恢复正常。躯体脱瘾成功率高达100%,而心瘾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我现在将科学催眠术整合到UROD以后,心瘾消除效果更加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的状态,感觉不到戒断反应的痛苦。现在,这种方法经过我多次的改良,已经运用于非阿片类物质成瘾治疗。
消除心瘾:成瘾性疾病治疗的核心和关键
刚才说过,“心瘾”是潜意识层面存在的病理性条件反射。依此,我研发出“深度催眠下程序植入技术(PITDH)”,高效消除心瘾。通过科学催眠,可以让患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完全跟随催眠者的语言和引导,把大脑运作的“长路径”(即理性思考层面)屏蔽掉。这时候,大脑处理信息的短路径(潜意识层面)就开始运作了。
然后,催眠者开始“植入程序”,把患者原来关于成瘾物质或行为的病理性条件反射逐渐削弱,用新的、健康的条件反射取而代之。比如,患者心烦时,首先想到听音乐、运动等;想到成瘾物质或行为时,觉得恶心、恐惧。就算看到成瘾物质和行为,应该掉头就走,并为自己的克制感到高兴、自豪。
有研究表明,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大脑的学习和记忆效率是意识层面的30到50倍。也就是说,每一次“植入程序”,相当于患者理性思考了30到50次。经过多次“植入”,直至患者对成瘾物质和行为产生本能般的抗拒。
这个治疗过程,如果是相对简单,约需要5到10个小时;如果进行得非常深度、系统的话,大概需要30个小时左右。
消除了心瘾,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要想彻底摆脱成瘾行为,还需要解决患者深层次问题,包括人格重塑、家庭关系调整等等,最终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人格重塑:物质或行为成瘾,往往继发人格改变,甚至部分患者共病人格障碍。人格重塑是疗效得以保证的重要方面。如果是成瘾行为继发的人格改变,在躯体依赖解决和心瘾消除后,人格改变的大部分会自动基本恢复正常。如果是没有恢复正常的,也可以通过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迅速消除。
对于人格障碍,重塑是一个难题。在临床中,首先引导患者对自己的人格障碍有所认识,在其产生治疗纠正的动机后,也是通过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进行重塑。当然,花费的时间更久。更深入的治疗,还涉及“三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重塑。
家庭重建:大多数成瘾性疾病背后,通常是家庭系统和社会支持体系出现了问题。前者是“症状”,后者才是“大病根”。因此,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要有家属陪伴,进行家庭治疗,解决家庭冲突,以及深层次原生家庭问题。
很多患者家长在教育孩子和家庭沟通上有过错,但缺乏反省,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和家庭矛盾。而且他们对成瘾性疾病的认知有很大偏差,总以为是道德和意志力的问题,一味责怪患者。
因此,对于成瘾背后和导致的心理、家庭问题,还要做进一步处理。利用深度心理干预和家庭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家庭,心理恢复健康。
高效工作(学习):对于成年人来说,在康复后如何从工作中获取快乐和成就感,也是康复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尚在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帮助他们消除学习障碍,高效、快乐地学习,顺利重返校园,更为重要。否则,他们可能会因为内心孤独和自卑而重新回到原来的成瘾行为中。
回归社会:上述高效工作或学习,就是在为回归社会做准备。另一方面,成瘾性疾病也会引发很多精神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抑郁综合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身边的“小社会”也蕴含潜在危机。如果康复期患者还经常跟同样滥用毒品和药品的人混在一起,有可能受不良影响。所以,要与家属一起,重建患者的“小生态系统”,建立起对其有利的社会支持体系。甚至需要结合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患者找到其人生方向或目标。
我经常用自创的“五环理论”(即感兴趣;力所能及;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整合团队或者被团队整合)引导他们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一些社工组织的介入等。
何日辉曾任武警广东总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和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专长于各类成瘾性疾病、抑郁症和学习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高效化综合化干预。2013年离开体制,现创立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任华科大深圳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开发了“多维度成瘾快速治疗法(MDART)”以及“深度催眠下程序植入技术(PITDH)”。
本文作者何日辉,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