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天,3 架飞机,458 人空难离世。珍惜眼前人吧! 飞机,飞着飞着就丢了;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人,活着活着就走了……世界多彩,人生无常,珍惜生命!”近日,这条微博转发率极高,被称为预防抑郁症的“夏季清凉贴”。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条洒脱的“ 生死告别”,是2012 年3 月20 日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大四女生“走饭”自缢身亡前发出的,消息传出后,一度震惊国内。告别花季年华离别的背后,积淀了怎样的苦痛?
抑郁症,一时成为惹眼的话题。
事件:媒体成为抑郁症重灾区
两个月前的5 月8 日,杭州《都市快报》副总编辑徐行自杀。在此之前的短短10 天内,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宋斌在办公室自缢,湖南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上吊,深圳报业集团晶报广告部总经理张敬武身亡。这些媒体人,均工作出色,年富力强,有的年仅30 几岁,却离开了这个世界。消息读来,至今令人嗟叹扼腕。
“ 痛惜、震惊”,短短时间内,国内4 名媒体人因抑郁症自杀,对世人尤其是众多媒体从业人员产生了极大触动。有业内人士说,在媒体工作的艰辛和报业转型的巨大压力下,可能很多媒体圈都患上了集体抑郁症,传统媒体已经成为抑郁症的一个重灾区。
石河子一附院心理科主任张桂青说,在很多人看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这样的疾病才是头号杀手,实际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疾病,预计2020 年将跃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2000 年前,石河子一附院心理科日诊量不到10 人,现在已经达到30 多人。抑郁症患者数量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今年发布数据称,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 万人。”张桂青说。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新进展》提供的数据表明,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最高可达3.5% ,10% 至15% 的抑郁症患者最后选择了自杀。
探因:压力、彷徨和疲惫挥之不去
“ 怕周一,怕上班,老提不起精神,一有任务就本能地从心里抵制;动力不足,总是开心不起来。”“常失眠,半夜里会突然想起工作中有哪些失误,会惊觉文章里面的错字病句。”
“ 一紧张就会焦躁、头痛、颈椎难受,浑身不舒服,也检查不出身体有什么毛病。”经了解,不少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重负和不适反应。
对此,张桂青主任说,在办公室工作8 到10 小时的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在农田耕作的农民承受的心理压力高出1.6倍。心理压力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失眠。从行业来看,新闻工作者、医生、教师、软件研发员、警察、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等都是失眠高发人群。
“ 过久失眠会造成人身体不适,精力不集中,强迫症逐渐出现,快乐感降低,极易患上抑郁症。”张桂青说。
认知:微笑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是看不出来的,很多人都是微笑的抑郁症患者。”
张桂青说,不少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他们内心压抑,有很多烦恼和痛苦,但在单位和家庭中,却常带着微笑,甚至非常健谈,让人觉得开朗乐观。
“ 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已经‘ 感冒’了,怕影响他人,抑郁感受一产生就压抑下去,强撑着没事儿的样子,抑郁症就这样一点点地深入肌肤了。”张桂青说。
而长期抑郁,会令人心律不齐、头痛耳鸣、肌肉酸痛、肢体无力、内分泌失调,这个时候,患者才会来到医院就诊,他们会告诉医生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但很少有人会说自己情绪不好。
“ 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只是这一庞大群体的极少数人。更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患病,还有些人怕被戴上‘精神病’的帽子而不敢去。”张桂青说。
调查资料显示的结果印证了张桂青的说法。据查证,在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 的人寻求帮助,其中一半到医院看病,这其中又只有2% 至3% 的人到精神科就诊。
“当一个人身体不舒服,且难以从医学角度来做解释的话,就要警惕是否已经患上抑郁症了。”张桂青说。
防范:凡事要抱积极乐观的态度
抑郁症是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其病因至今还没有完全破解,一般认为由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相互作用引起。
“一旦得上抑郁症,生活就没有了乐趣,工作失去动力,10%至15%的抑郁症患者会在无望中结束自己的生命,非常可怕,不可小觑。”张桂青说,“对于抑郁症来说,防范更胜于救治”。
首先,要知道抑郁症高发人群是哪些。抑郁症多集中在高学历脑力劳动者,如媒体从业者、医生、教师、政府部门的某些领导岗位。从事危险工作的人如警察、消防队员也易得抑郁症;一般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且以生产后、更年期患病者居多。
其次,要知道抑郁症初发症状有哪些。兴趣减退、精神压力大、恐惧、无助、自责,长时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失眠、乏力、食欲减退、便秘、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就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了。
该如何预防抑郁症呢?张桂青说了3 个字:“放松些。”她说,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不易,都会有挫折和失意,放松心情,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整对预防治疗抑郁症有明显成效。
要有意识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规律、安定的生活习惯,学会稳定自己的情绪。听音乐、散步、聊天、看书等方式,都可以保持身心愉快。
对于新闻工作者、医生、教师、警察等抑郁症高发群体,张桂青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问题科普教育,引导进行心理体检,让保障心理健康与保证身体健康一样成为习惯。
对于判断自己是否真的患上了抑郁症,张桂青建议可以根据专业心理测试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测。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
- 渡过专栏【喻东山专栏】之十二:混合性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四:青少年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的福音:氯胺酮快速抗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下):从上中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上):从上中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自然康复疗法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三:抑郁症治疗
- 渡过专栏:【喻东山专栏】之九:中学生抑郁
- 渡过专栏:【世界卫生日】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 渡过专栏:改变生活方式,摆脱抑郁困扰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二:如何追寻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用积极社交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管理压力,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九:充足规律的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八:接触自然,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七:如何做到规
- 渡过专栏:抗抑郁“三问”法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六:打破过度沉
- 渡过专栏:如何合理膳食减少抑郁症风险?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四:抑郁症有哪
- 渡过专栏: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本质
- 渡过专栏:抑郁症有哪些易感因素?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诊断标准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应如何用药?
- 渡过专栏: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
- 渡过专栏:谁最容易得抑郁症?
- 渡过专栏;抑郁症是心理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
- 过渡专栏: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
- 渡过专栏:如何识别抑郁症的征兆,防患于未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的省钱之道
- 渡过专栏:得了抑郁症有什么好处?
- 渡过专栏:亲身经历告诉你,科普抑郁症有多
- 渡过专栏:抑郁症不敢吃药?我来帮你打消疑
- 渡过专栏:抑郁将你拉进黑暗,只是为了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