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我当年所写“科普抑郁症”系列第三篇,分析了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旨在说明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症不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我一直认为,“抑郁症”这个名字不科学。“抑郁”是对心境的描述,是心理名词。很多人望文生义,就认为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包括有些患者,也宁愿接受这个判断,不去看病,幻想着换换环境,调整一下,病就好了。
有这样的幸运?有。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时靠患者自身的生命力量也能自动中止病程。据经验统计,约有三分之一患者不治疗,耗个一年半载,也会逐渐痊愈。但是,这样做非常危险。因为这一年半载日子难熬,生存质量低,自杀风险大;而所谓“好了”,只是不发作而已。它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不知道哪天还会落下。
时至今日,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在人类早期,古希腊人认为,抑郁症是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不平衡导致的。这个说法当然不科学,但它把抑郁症和生理因素联系起来,是一个天才的猜测。
到了公元前3世纪,对大脑的研究出现突破,发现大脑掌管思考,小脑掌管肌肉运动,神经系统理论由此建立。后来,更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精神障碍即为脑疾病”,如果大脑有个风吹草动,精神障碍可能因之而生。
20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科学进步时代。抑郁症的研究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研究人员收集并解剖了一些抑郁症自杀者的脑部标本,发现大脑内三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即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浓度低于常人。由此确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寻找抑郁症和这三种神经递质浓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神经递质。我们知道,人脑中有几亿个脑细胞,称为神经元。两个脑细胞之间,有一个间隙。人脑传递信息时,前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就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其使命是载着信息,跨越间隙,像邮差一样把信息传递下去。这个化学物质,就叫神经递质。
大脑的神经递质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就是上述三种: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这三种神经递质,其功能不完全一样。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如果这三种神经递质失去平衡,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减弱或改变,人体就会出现失眠、焦虑、强迫、抑郁、恐惧等症状,表现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大脑疾病。
抗抑郁药物就是在上述理论指导下,针对这三种神经递质研制出来的。比如,现在最常见的SSRIs系列,全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其功能便是专门抑制大脑对血清素的回收,从而保持血液中血清素浓度的平衡。
最早抗抑郁症药物异烟肼的发现,纯属偶然。那时异烟肼是抗结核病药物,在做药物实验时,意外发现结核病患者服用异烟肼后会出现欣快情绪。沿着这个路径,第一代抗抑郁症药物被研制出来。如今,抗抑郁药物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第四代。这些抗抑郁药物的有效性,充分证明抑郁症和这三种神经递质存在着确切的对应关系。
近年来,中国对抑郁症病理的研究,也偶有进展。川大华西医院放射科、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龚启勇、贾志云博士,和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况伟宏等专家,利用先进的影像医学技术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等脑区的特征性异常和神经通路受损,可能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
这些专家还募招16例自杀未遂者和36例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术,对他们的大脑灰白质体积和白质纤维的完整性进行研究。通过大脑影像对比,发现这些自杀未遂者大脑内左侧内囊前肢部分各项异性值明显降低,提示该区域白质破坏导致额叶纹状体通路受损。
不过,这仍然只是对现象的描述。相关性确实存在,但为什么相关?机理尚不清楚。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目前仅有一些假说,这些假说都有一些研究结果来支持,但这些假说有时互相矛盾,甚至互相否定。
现在倾向于认为,抑郁症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的异质性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它们各有其发病原因和机制,无法用一种病因和机制做出解释。
至此,结论很清楚了:抑郁症不只是简单的心理病变,同时还是一组功能性病变。最初,尚无法观察到大脑是否受到损伤,但如果病程太长,造成患者大脑海马区体积缩小,这时功能性病变就会转化为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此时救治,为时晚矣。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认为,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由于大脑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他遭遇意志无法控制的精神障碍和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居高临下甚至带有一丝优越感地同情、开导或者指责他们,是不科学、也是不公平的。
和身体其他疾病相比,抑郁症还不易被自我察觉。如果得了疾病,如感冒,因有外来病原体入侵,身体产生免疫反应会发烧、流涕;如果受了外伤,伤口会发炎、肿胀,从而发出警讯。而大脑病变是悄无声息的,患者直到情绪严重低落,认知发生偏差,才觉得不对劲。这时,还经常自以为只是心理问题。
写到这里,你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认为“抑郁症”这个名字不科学。也许应该称它为“脑功能失调症”。不过,既已约定俗成,名字不改也罢。但我们不能受这个名字的误导,把抑郁症简单等同于心理问题,从而错失药物干预的最佳时机。
(作于2014年5月9日)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