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了躁狂(或轻躁狂)症状,到底能不能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到底是药物的副作用因素为主,还是病人自带“双相特质”?
众多患者和家属对此深感疑惑,连不少精神科医生都未必能拿得定主意。
我认为,这个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作答。
若药效未尽,不宜草率定论
首先,所服用的药物是否仍在患者体内发挥着生理作用(即未超过治疗的生理效应)?如果是的话,躁狂症状很有可能是药物引起的,不能作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或Ⅱ型的诊断标准之一。
对此,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下简称“DSM-5”)中,在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或Ⅱ型躁狂、轻躁狂的诊断标准处,有明确的定论(见下图)。
那么,超出了药物的生理效应如何定义?DSM-5给出的说法是“药物已经排出体外”。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抗抑郁药(百忧解、赛乐特、舍曲林等)的半衰期都比较长,约需要数天到十多天,人体才能彻底代谢完毕(视药品种类、剂量和个体代谢能力而有所差异)。
不过15天的观察期也仍然太短,不足以下定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并不是安装了机械开关,能够随意关合,而是有连续性和自主能动性的。好比一个轮子,轻轻一推,它会因惯性向前滚出很远。
也就是说,就算药物已经排出体外了,但是药物给病人带来的积极心境是有延续性的,对后续的情绪和行为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在DSM-5的解释章节中,给出了排除药物/物质所致的时间参考:“症状的发作是在开始使用物质/药物之前;或在急性戒断或重度中毒结束之后,症状仍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例如,一个月)”。
因此,如果精神科医生撤掉抗抑郁药后没过几天,发现病人仍有躁狂症状就立刻下“双相”的诊断,也还是不够谨慎的。
自带“双相特质”?有争议
在现实中,有不少精神科医生持有这样的观点:就算仍在药物生理效应期内,只要病人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躁狂,就判定其为双相情感障碍。
这种观点的理由之一,是因为许多研究表明,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服用了同样的抑郁药后并没有出现躁狂,只有小部分出现;因此,这小部分人群被认为本身就具备双相特质,抗抑郁药只是起到了诱导症状早发的作用,并非核心原因。
这个观点很有争议性。因为,有的患者在停掉抗抑郁药后,躁狂症状逐渐消失了,后来也没有再发作过躁狂。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医生也有疑惑,但仍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非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或称之为“软双相”,并仍然按照双相的方法来治疗。
所以,总体而言,对于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躁狂,到底能不能被诊断为双相这个问题,在精神医学领域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不过,在国内,大部分医生的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我总是觉得,很多精神科医生过于容易地得出双相的诊断,并依赖于双相的药物治疗。且不说有的医生对“躁狂”的定义理解得不够准确(详见【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当“激惹”,以及【何日辉专栏】之七:青少年心理疾病诊治谨防“泛双相化”),就算真的达到了躁狂的标准,医生们也往往不关注病人的心理过程。
我认为,如果病人的躁狂行为有一定事实根据,其心理活动的逻辑很清晰,心境的转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也可能不是真正的双相情感障碍。
即使双相也可考虑深度心理干预
就像我在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提及的高材生病例。小张高二就被保送名牌大学,大学期间被诊断为强迫症,带病服药,但效果不佳。在这种不利于学习的状态下,他仍被保送研究生,确实是非常优秀。
后来,医生为他调整药物方案,在三天内增加到两片帕罗西汀(帕罗西汀是抗抑郁药,但也可用于治疗强迫症,这个加药的速度相当快),他的强迫性思维很快消失,欣喜地自认为多年顽症终于治好了;又适逢向暗恋多年的“女神”表白成功,他出现了典型的躁狂症状,认为自己能力超强,甚至无所不能。
医生马上撤药,躁狂症状很快就消失,但强迫性思维又回来了。他意识到自己也没有真正痊愈,再次陷入了抑郁。这个过程给他带来了不少挫折,他也有自我反省,不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可见,他的情绪转变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原因——加药;本身能力确实强;又人逢喜事,就像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给他用药的医生认为他是双相情感障碍,但我并不认可。医生按照双相的方案来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诚然,我这种诊断方式的确有点“离经叛道”,并没有完全按照现行的症状学诊断标准,而是更多地思考和判断病人的心理过程是否属可理解的,甚至是正常的。
或者也可这样说:即使绝对严格、准确地按照现行的DSM-5症状学诊断标准,得出了双相的诊断,只要病人的心理活动是有逻辑性的,那么经过专业的深度心理干预,也是很有可能治愈的,未必需要终生服药。
所以,与其在“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躁狂是否就是双相”上纠结,并总是单一地依赖药物治疗,还不如对病人的心理因素多加重视。即在不排斥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在深度心理干预这条路上另辟蹊径。
作者为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华科大深圳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
- 渡过专栏: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你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