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31日,“渡过·抑郁症互助小组”开展活动,主题是抑郁症药物治疗。我结合此前写过的一些文章,和群友分享了一些看法,现整理如下。
抑郁症药物治疗是每一个患者都绕不过去的问题。从确认自己患病开始,患者就会纠结于到底选择哪一种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或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管用吗?能根治抑郁症吗?服药是否会上瘾?出现副作用怎么办?总共要服用多少时间?
针对这些疑虑,我尝试作一些解答:
一、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吃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为什么患者普遍对吃药如此疑虑?我设身处地想一想,大约因为吃药有以下“坏处”:
1.吃药不一定总能见效。确实有部分患者,尤其是内源性抑郁症患者,无论怎么换药,都不怎么管用。其原因,往往深埋于基因之中,无可奈何。
2.吃药有副作用。精神科药物作用于大脑和中枢神经,副作用比其他药物要大一些,这是事实。很多患者不能接受副作用,不愿吃药。
3.吃药见效较慢。过去,抑郁症用药起效需要6到8周时间;近年来,随着药物的改进,时间有所缩短,但也要20天左右。很多患者没有耐心等到药物起效,中道而废。
4.吃药不去根。吃药只是解除症状,但不能根治。相当一部患者即便通过药物治疗改善了情绪,复发的隐患依然存在。
5.吃药周期太长。这确实是精神科用药的一大特点,即见效后不能立刻停药,往往需要维持治疗一年以上时间,甚至更长。很多患者一旦见效,就迫不及待停药,造成复发。正因为此,很多患者以为吃药会“上瘾”。
6.吃药有病耻感。很多患者在吃药前,会细细研究药物说明书,然后觉得吃上药,自己就成了精神疾病患者,无形中产生抗拒心理。
鉴于以上六个原因,很多患者不愿意吃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能不能因此就拒绝药物治疗呢?我认为不能。
原因是,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能够全面取代药物疗法的方法。比如,运动治疗更多用于轻度抑郁症的缓解和临床治愈后的康复,心理治疗适用于轻度抑郁症和长期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的重整。这两种方式不需要吃药,而且疗效长远。
但问题是,这两者需要时间。如果患者抑郁症急性发作怎么办?抑郁症患者程度加重怎么办?当患者躯体状况恶化,无力运动怎么办?患者找不到对路的心理医生怎么办?
这几种情况,除了药物治疗,别无他法。
没有人愿意吃药,但是,对于许多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一个不得而已的选择。
而且,相对于运动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相对可控、可把握、可实行。它不像前两者,对患者有过高的素质要求。只要你坚持服药,把自己交给科学就行。从现实中看,世界上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靠药物治疗临床治愈的。
二、既然吃药是一种不得而已的选择,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趋利避害。
1. 关于“根治”。
其实,在很多时候,治标和治本,差别不是那么大。医学上本来就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说,并无高下之分。对于很多疾病,缓解症状足矣。比如感冒,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加治疗,一个星期左右也可自愈。治疗感冒,只要能缓解头疼、鼻塞、咽痛症状就行,何须治本?
再者,药物治疗不排斥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可以先用药物治疗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后两者赢得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标本兼治”了。
2.关于副作用。
副作用确实存在,但也没那么可怕。因为副作用的概率非常低,并不总是出现。副作用的大小,和患者本身关系很大,也与他服药时的内环境有关。无论如何,副作用和精神疾病对人的摧残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在疾病和副作用之间,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3.关于复发。
精神类疾病治愈后确实容易复发,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经验证明,只要在规定时间段内,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锻炼身体,辅之以心理调适,则复发的可能性并不大。
4.关于上瘾。
其实,“上瘾”之说,是一个误解。药物研究证明,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之所以要长时间服用,是因为保持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暂时离不开抗抑郁药物。
我多次对病友打过一个比方:就像一个人,本来能直立行走,患了病,站不直了,要往后倒;这时,需要有一只手(药物),撑住他的后背,让他能够站直并继续往前走;这只手不能轻易撤,要等他恢复了自然直立和行走的功能后,再慢慢地、一点点地撤除。一旦发现他有些摇晃,就要立刻再次撑住,不然前功尽弃。
三、概括而言,当下抑郁症药物治疗确实不够理想,但暂时没有别的疗法可以全面替代。它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最不坏的选择。
如上所述,我很支持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这体现了人类的自主意识和较高的素质,也往往能收到长期的疗效。
但是,鉴于此两者需要太多的适应性条件,不那么容易把握,所以,尝试药物治疗,必然是大多数患者的现实选择。
接下来,患者需要做的,就是相信科学,保持信心,坚持到药物起效的那一刻。并继续维持治疗,直到疗效充分巩固。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