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比你想象中多 比你想象中痛苦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在我们身边,与他们同样迷惘、痛苦、绝望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什么会选择死亡?他们永远无法回答了;但有着同样遭遇的人,却知道这样的痛苦,以及战胜痛苦的方法。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内心的故事。
A 被“抛弃”的父亲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刘希(化名)一定会早一点读懂父亲的内心,那样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一天说不了几句话
刘希40岁那年,母亲去世了,63岁的父亲成了鳏夫。母亲走后,刘希觉得父亲太孤独,便把老人从皖南农村接到合肥与他同住。
可父亲远没有刘希想象中快乐。因为他浓重的皖南口音,菜场的小贩,楼下的邻居,小区里的保安,甚至连8岁的孙子,都几乎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这让他在这座城市里变成一个“哑巴”。
他试着和刘希提过,想回农村一个人住,这个提议当然被否决了。好强的父亲不愿意再出门,他固执地每天坐在家里,等着儿子下班回家和他说几句家乡话。
查不出原因的“怪病”
父亲很快消瘦下去,他告诉刘希自己肠胃不适,吃不下东西。刘希第一时间带他去大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可检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
大年二十九晚上,父亲突然不舒服得厉害,那个新年,刘希是在医院过的,还有刘希的姐姐和妹妹,也从外地赶来医院陪着父亲。但让刘希奇怪的是,父亲的检查结果还是一切正常。
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包括“五一”、“十一”这样的假期,父亲的肠胃就会“罢工”。一开始,刘希和姊妹们非常紧张,他们又带父亲去检查了好几次,可总也查不出病因,于是他们只有陪着父亲,坐在床前和他说家乡话,听他一遍又一遍说起他们小时候的趣事。
可时间长了,儿女们便开始厌烦这样的桥段,每一个假期来临前,他们都要担心父亲是不是又要因为那种查不出病因的疾病住院。对他们来说,这无异于一种折磨,但他们无能为力。
74岁的生命终以自杀收场
这种折磨足足持续了11年。直到有一天,刘希无意间和朋友谈起父亲的“怪病”,朋友建议他带父亲去精神科看看。
在精神科门诊,父亲被诊断患上抑郁症,而且病情已经很重了。总也查不出原因的肠胃不适,其实罪魁祸首是“心病”。医生建议刘希让父亲住院治疗,可当时临近过年,加上父亲又强烈反对,刘希表示回家和姊妹们再商量商量,如果情况实在严重,过完年再让父亲来住院。
回家后,父亲的胃口竟好了许多,心情似乎也开朗了些。刘希很高兴,他认为是医生的开导让父亲解开了心结,他甚至觉得父亲的病会慢慢好起来。
大年初八那天,刘希和妻子都去上班了。上午10点,刘希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这是父亲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在上班时间给他打电话。父亲在电话里说:“你回来一下。”
刘希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冲出办公室,开车回家的路上连闯了3个红灯,可这没能阻止父亲结束自己74岁的生命。打开家门的一刹那,刘希的世界崩塌了。
B 曾经黑暗过,才知道光明多可贵。
对于曾经的病,王满(化名)毫不避讳。“我想通了,走出来了。”走出来的意思,就是从持续低落的情绪及满脑子自杀的念头中解脱了出来。
“高考失利是噩梦的开始”
在生命的前18年里,王满尝遍了成功的滋味。全校第一名,全国竞赛获奖,市级三好学生……这样的荣誉对王满来说是家常便饭,他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家长的骄傲。
在王满和周围所有人的期望中,清华、北大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可或许是压力太大,王满在高考前连拉了三天肚子,这让他在考场上如同梦游。
王满没能去清华,但他还是考取了一所旁人觉得差强人意的一本院校。报到那天,他坚持没让父母来送,一个人扛着行李来到合肥。站在校园里,王满看着眼前人头攒动的新生欢迎场面,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一天睡不了两小时”
王满很快出现了失眠症状,“一开始是凌晨4点会醒,后来是3点,再后来是2点,到最后整夜睡不着觉,即使强迫自己睡着了,也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不仅是失眠,王满的身体免疫力也开始急剧下降,平均一周就要发烧一次,感冒更是家常便饭。他的精神状态下滑得很快,他渐渐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他不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不和室友一起去吃饭、打球,连爸妈打来的电话他都不愿意接。在校园里走路,他永远都是低着头。他开始不愿和任何人说话。
“麻木”、“浑浑噩噩”,这是王满提到最多的两个词,“我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活着好累。”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有天王满在没有告诉任何人的情况下,买了张车票跑回家,他告诉爸妈他要退学,“没法再上下去了。”
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爸妈最初当他还在闹情绪,认为他是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想要退学后重新参加高考。他们轮番劝说、安慰他,要他接受现实,以后考研究生时还可以再考清华。
可家人的陪伴没有让王满的情绪好转,他的状况一天比一天差,直到有天母亲看到他偷偷写下的遗书。最终在医院精神科,王满被诊断患有中度抑郁症,需要心理和药物治疗。
经过治疗,王满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休学半年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如今王满已经是一名大三学生,现在的他不再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想到当初患病的经历,他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也好,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经过了那种黑暗和绝望,才明白充满信心地活着有多珍贵。”
来源:市场星报
在我们身边,与他们同样迷惘、痛苦、绝望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什么会选择死亡?他们永远无法回答了;但有着同样遭遇的人,却知道这样的痛苦,以及战胜痛苦的方法。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内心的故事。
A 被“抛弃”的父亲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刘希(化名)一定会早一点读懂父亲的内心,那样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一天说不了几句话
刘希40岁那年,母亲去世了,63岁的父亲成了鳏夫。母亲走后,刘希觉得父亲太孤独,便把老人从皖南农村接到合肥与他同住。
可父亲远没有刘希想象中快乐。因为他浓重的皖南口音,菜场的小贩,楼下的邻居,小区里的保安,甚至连8岁的孙子,都几乎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这让他在这座城市里变成一个“哑巴”。
他试着和刘希提过,想回农村一个人住,这个提议当然被否决了。好强的父亲不愿意再出门,他固执地每天坐在家里,等着儿子下班回家和他说几句家乡话。
查不出原因的“怪病”
父亲很快消瘦下去,他告诉刘希自己肠胃不适,吃不下东西。刘希第一时间带他去大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可检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
大年二十九晚上,父亲突然不舒服得厉害,那个新年,刘希是在医院过的,还有刘希的姐姐和妹妹,也从外地赶来医院陪着父亲。但让刘希奇怪的是,父亲的检查结果还是一切正常。
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包括“五一”、“十一”这样的假期,父亲的肠胃就会“罢工”。一开始,刘希和姊妹们非常紧张,他们又带父亲去检查了好几次,可总也查不出病因,于是他们只有陪着父亲,坐在床前和他说家乡话,听他一遍又一遍说起他们小时候的趣事。
可时间长了,儿女们便开始厌烦这样的桥段,每一个假期来临前,他们都要担心父亲是不是又要因为那种查不出病因的疾病住院。对他们来说,这无异于一种折磨,但他们无能为力。
74岁的生命终以自杀收场
这种折磨足足持续了11年。直到有一天,刘希无意间和朋友谈起父亲的“怪病”,朋友建议他带父亲去精神科看看。
在精神科门诊,父亲被诊断患上抑郁症,而且病情已经很重了。总也查不出原因的肠胃不适,其实罪魁祸首是“心病”。医生建议刘希让父亲住院治疗,可当时临近过年,加上父亲又强烈反对,刘希表示回家和姊妹们再商量商量,如果情况实在严重,过完年再让父亲来住院。
回家后,父亲的胃口竟好了许多,心情似乎也开朗了些。刘希很高兴,他认为是医生的开导让父亲解开了心结,他甚至觉得父亲的病会慢慢好起来。
大年初八那天,刘希和妻子都去上班了。上午10点,刘希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这是父亲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在上班时间给他打电话。父亲在电话里说:“你回来一下。”
刘希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冲出办公室,开车回家的路上连闯了3个红灯,可这没能阻止父亲结束自己74岁的生命。打开家门的一刹那,刘希的世界崩塌了。
B 曾经黑暗过,才知道光明多可贵。
对于曾经的病,王满(化名)毫不避讳。“我想通了,走出来了。”走出来的意思,就是从持续低落的情绪及满脑子自杀的念头中解脱了出来。
“高考失利是噩梦的开始”
在生命的前18年里,王满尝遍了成功的滋味。全校第一名,全国竞赛获奖,市级三好学生……这样的荣誉对王满来说是家常便饭,他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家长的骄傲。
在王满和周围所有人的期望中,清华、北大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可或许是压力太大,王满在高考前连拉了三天肚子,这让他在考场上如同梦游。
王满没能去清华,但他还是考取了一所旁人觉得差强人意的一本院校。报到那天,他坚持没让父母来送,一个人扛着行李来到合肥。站在校园里,王满看着眼前人头攒动的新生欢迎场面,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一天睡不了两小时”
王满很快出现了失眠症状,“一开始是凌晨4点会醒,后来是3点,再后来是2点,到最后整夜睡不着觉,即使强迫自己睡着了,也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不仅是失眠,王满的身体免疫力也开始急剧下降,平均一周就要发烧一次,感冒更是家常便饭。他的精神状态下滑得很快,他渐渐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他不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不和室友一起去吃饭、打球,连爸妈打来的电话他都不愿意接。在校园里走路,他永远都是低着头。他开始不愿和任何人说话。
“麻木”、“浑浑噩噩”,这是王满提到最多的两个词,“我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活着好累。”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有天王满在没有告诉任何人的情况下,买了张车票跑回家,他告诉爸妈他要退学,“没法再上下去了。”
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爸妈最初当他还在闹情绪,认为他是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想要退学后重新参加高考。他们轮番劝说、安慰他,要他接受现实,以后考研究生时还可以再考清华。
可家人的陪伴没有让王满的情绪好转,他的状况一天比一天差,直到有天母亲看到他偷偷写下的遗书。最终在医院精神科,王满被诊断患有中度抑郁症,需要心理和药物治疗。
经过治疗,王满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休学半年后,他重新回到了学校。如今王满已经是一名大三学生,现在的他不再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想到当初患病的经历,他甚至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也好,我现在才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经过了那种黑暗和绝望,才明白充满信心地活着有多珍贵。”
来源:市场星报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
- 渡过专栏【喻东山专栏】之十二:混合性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四:青少年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的福音:氯胺酮快速抗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下):从上中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三(上):从上中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自然康复疗法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三:抑郁症治疗
- 渡过专栏:【喻东山专栏】之九:中学生抑郁
- 渡过专栏:【世界卫生日】多维度认识抑郁症
- 渡过专栏:改变生活方式,摆脱抑郁困扰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二:如何追寻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用积极社交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十:管理压力,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九:充足规律的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八:接触自然,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七:如何做到规
- 渡过专栏:抗抑郁“三问”法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六:打破过度沉
- 渡过专栏:如何合理膳食减少抑郁症风险?
- 渡过专栏:【抑郁症实务】之四:抑郁症有哪
- 渡过专栏: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的本质
- 渡过专栏:抑郁症有哪些易感因素?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诊断标准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应如何用药?
- 渡过专栏: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
- 渡过专栏:谁最容易得抑郁症?
- 渡过专栏;抑郁症是心理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
- 过渡专栏: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
- 渡过专栏:如何识别抑郁症的征兆,防患于未
- 渡过专栏:抑郁症患者的省钱之道
- 渡过专栏:得了抑郁症有什么好处?
- 渡过专栏:亲身经历告诉你,科普抑郁症有多
- 渡过专栏:抑郁症不敢吃药?我来帮你打消疑
- 渡过专栏:抑郁将你拉进黑暗,只是为了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