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躯体化障碍”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作者宋崇升。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与患者接触基本上都是在门诊或病房,和他们基本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也有例外:我曾经和一位患者做过邻居。确切地说,是做了邻居之后,才知道他有心理疾病。
 

我曾有一位患心理疾病的邻居

那是多年前,我脱产读研,为了读书方便,暑假期间我租了一个房间,是三居室中的一居。搬进来之前,听房东说隔壁是位老师,30多岁,单身。因为身体不好,一直在家休养。我当时想,邻居是位老师还不错,明事理,好相处。可没几天,这位老师的表现就让我大吃一惊。

这天晚上,我出去应酬,回来后刚进屋,这位邻居就迎了上来,急不可耐地说,自己一直神经衰弱,睡不好觉;接着就抱怨我昨天回来太晚,开门关门的,影响他睡觉了。还引经据典,称中医说午夜子时睡觉最“进补”,要求我以后在这个时间以前回来。

我当时有些不悦,自己确实回来晚了一点,可邻居也不能这么管着我啊!

恰好第二天我有事没有回租房睡觉,原以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冲突了。可次日回去,邻居依旧迫不及待地迎了上来,说自己昨天晚上又没有睡好觉。我说,我昨晚根本没回来,怎么会影响到你呢?邻居说:我不知道你不回来啊,我就等你开门的声音,所以一直睡不着啊!他还反问,你没听说那个靴子的故事吗?

我听了哭笑不得,和这样的人做邻居太累了!同时也在暗自揣测,这个人不会性格有什么问题吧?

 

他的疾病是“躯体化障碍”

后来,他知道了我是精神科医生,态度立刻大变,主动找我聊天。我慢慢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

他是孤儿,是养父母将其养大。他打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一直与养父母关系很差,已经多年没有来往了。言谈间还流露出一些不满,似乎养父母欠他很多。

大学毕业后,他去私立学校当老师,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也不融洽,对很多事情都看不顺眼,经常挑剔单位和同事的毛病。在单位几乎没有朋友,后来干脆没有人和他说话了。渐渐地,他总觉得胸闷,一呼吸就感觉背部的肌肉酸痛不适;有时候感觉气短,喘气不够用;有时候觉得胸部的皮肤有刺痛感;睡眠也越来越差,情绪也经常不好。在北京各大综合医院进行了各项检查,都没有发现确定的病变。最后只好辞职休息了。

我又问了一些情况,发现这个邻居确实有心理疾病,专业的诊断叫躯体化障碍。

在众多的心理疾病中,这算是一种相对比较轻的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多个器官。比如腹痛、恶心、腹胀、胀气,嘴里无味,呕吐或反胃,大便次数多、稀便等;或是胸闷气短,胸痛;或是排尿困难或尿频;或为皮肤症状;以及疼痛症状如: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刺痛感等。

患者常存在一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经常伴有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方面长期存在的困难或障碍。而体检和化验检查等不能发现存在躯体障碍的实际证据。

对上述症状,病人不断求治,或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但检查结果往往没有发现异常,医生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却难以打消患者的疑虑。

 

所谓“心脏病”,其实是“惊恐发作”

邻居接受了我的初步诊断,也接受了我的一些建议,每天坚持进行锻炼,并和朋友保持一定的交往。我们的关系明显改善,他主动把行军床、晾衣架等东西借给我。

很快暑假结束了,我的租期也到了。于是暂别了这位朋友,但有时也会互相发发信息。

两个月后,他突然告诉我:住院了!我立刻赶了过去。他躺在病床上告诉我,昨天他突然感到心慌紧张,四肢发抖,出汗,心跳得快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当时他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立刻让旁边的人打了“120”。送来之后就安排住院了。

我问他心电图怎么样?他说没发现什么大问题。我立刻想到了这很可能是一种急性的焦虑发作,专业叫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而不是心脏病。

医生建议他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那需要花费1万多元,而他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我询问了他的主管医生,并以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告诉他,我这邻居可能不是心脏病,而是焦虑症。医生反问我,你又不是他的亲属,真有问题你负责?我无语。

我反复劝说这位邻居,让他要求医院请精神科专家会诊。可他在内科医生面前却乖得不得了。别说提这个要求了,连有了疑问,也要我找自己内科的同学询问,不敢问主管医生。

一周后,他发来短信,兴高采烈地说,经过检查,发现没大事,以后要开始新的生活。又过了两个月,他来到了我的门诊,精神倦怠,情绪低落。检查后,我确定了他目前处于抑郁状态,就给他开了抗抑郁的药物。

 

 躯体化障碍缘于消极情绪

天无绝人之路。一段时间后,他打电话告诉我,“我有钱了!”原来他的经历被一位大姐知道。那位大姐是个善人,觉得这个老师太可怜了,主动收留了他,给他一间屋子,每个月给他几百元的零花钱,还给他买了个理疗仪。我告诉他和人家好好相处,以后还得要出去工作,自己才三十来岁,别总依赖人家。

一个月后,他又打电话说,人家对他不好了,不给钱了,只允许住宿。我建议他出去找份工作,别总是闲着。他口头答应了。

转眼到了年底,他给我发了条信息,抱怨朋友们知道了他是心理疾病而不是躯体疾病,都不愿意再借钱给他。他责怪我给他做了“躯体化障碍”的诊断,并对我进行了恶毒语言攻击。我回复他,我没有把你当患者,而是把你当朋友,我们不只是医患关系,更是朋友关系!

和这样的患者近距离做了“朋友”,让我对疾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有些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在患病之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自我中心,以及人际关系障碍。就像这个邻居,在他幼小的时候,与养父母关系不好,也就是说在人心理发育的早期,他就没有学到如何与他人建立、维护一些良性的人际关系,而认为身边的人都是有敌意的,苛刻的,不友善的,不安全的。因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就会把与养父母那种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带到新的人际交往中。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内心深处他看谁都像他的养父母,都觉得别人亏欠他、对不起他或者不够好,因而容易挑剔、指责、抱怨别人,让人觉得很难相处。而恶劣的人际关系又让他的内心孤独、郁闷、烦躁、愤怒。于是他的内心不再和谐,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压抑了很多不良情绪。这些情绪由于缺乏通畅的人际关系而难以排遣,于是积聚下来就会转换成身体的各种不适感,形形色色,游移不定,似有实无,难以摆脱。

中医有个说法,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原意指的是如果身体的气血不通,则会出现疼痛的症状。这个观点也同样适用于心理症状。

一个人在人生早期与父母建立的人际关系,会内化成为其人格的内部关系,并会投射到外在的人际关系当中。如果人格的内部关系是不通畅的,有冲突的,有阻塞的,那么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也会是矛盾重重、疙疙瘩瘩。如果这种关系持续处于阻塞的状态,当事人无法化解,就会转变成躯体的疼痛症状,即躯体化障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幼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人际互动模式,改变起来并非朝夕之功。最主要的是,患者需要有改变的动机,否则医生再努力也是徒劳。

(作者为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

 

本文作者宋崇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