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的防御机制

(一)

从各个方面来说,自我理想化都是一种“广泛病态解决方法”。它不仅要解决一种特定的冲突,而且在暗中允诺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个体身上的内在需求,允诺解决他的那些痛苦而不可忍受的情感——失落、自卑、焦虑,等等。

毋庸置疑,当他相信他已找到了这样一种解决方法时,为了自己获得幸福的生活,他就要依附这种解决方法,力求实现他的理想化形象。可以说,自我理想化既是他早年发展的逻辑结果,也是他将来发展的开始。 

自我理想化需要一种工具:想象。这种工具的作用就是满足患者的特定需要。一个病人回忆,她3岁时,她的一位叔叔抱起她并开玩笑说:“哎呀,你的脸真脏!”此时她感受到轻蔑,又无力反击,于是她就幻想成为一位漂亮的女王。 

比起这种较为明显、容易为个人察觉的幻想,想象力中更为有害的工作是对现实进行精细而广泛的歪曲,而他又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编造。通过想象他在论文中的高见,他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伟大的学者;他在一次考试中技压群雄,使他相信自己聪慧过人,不会有什么他做不到的事;本来是被迫自我孤立,却被他当作卓尔不群……

总的来说,在这些想象中,存在着一些片面性的东西:关注和夸大自己身上的有利因素,忽略或否认自身中存在的不利条件,把它们视为不公平的障碍,力图加以超越。他想当然地认为他能够超越这些障碍,但实际上这只是由于他在心理规律上的无知。 

“心智至上”的信念几乎发生在所有神经症患者的身上,理智、意志力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主宰力量。这种信念在我们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神经症患者不过是将它极端化了而已。我们的文化有一个预定观念,就是每件事情都有一个自然的、可知的原因,我们对此确信不疑。我们的周围是一个服从理性法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对意识作了过高估计。 

我想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我想消除种种“困扰”,我努力去这样做,因为我深信智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实现目标。我以为能够用纯理智来管理生活,能够通过推理分析来消除一切干扰。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不断地面临矛盾、困惑与痛苦,但我开始反省这种方式却是在我阅读精神分析书籍以后。

消除困扰,保持好状态,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这种貌似很有用的追求却具有危害的性质,向这个方向的追求与努力只会使人更加虚弱。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可行性!

(二)

森田疗法认为,不安是欲望的另一个方面。一个人在重要的事情面前,如果无依无靠,而又不确定以自己的能力或健康条件能否克服困难,就会陷入强烈的不安状态。凡是把不安和苦恼当作实现目标的障碍物对待,企图将其除掉,则势必增强症状与精神冲突,陷于神经症。 

一位网名为moonfish的病友总结说:“其实我们发病,完全是性格和心理深层次矛盾的爆发,各种各样的症状也只是一种表象而已。不要去后悔诱发你生病的那些事,因为那完全是偶然的。……”

“我们希望成功,希望超越别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但是恰恰是对症状的关注转移了我们实际的矛盾。就我来说,我是因为头不舒服而怕影响学习,我担心学不好,所以我就去关注头不舒服,如果我腿不好而不是头不舒服,我才不去管他呢。我对学习的担心转移到了对症状的关注,认为是症状影响了学习,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微妙的转移……”

“恐怕我们所有人,很少有人仅仅是关心症状,而是害怕症状对他的某个目标产生阻碍,于是转而去关心症状。认为只有症状好了、障碍没了,才能把事情作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这里就存在了一个很隐秘的内心冲突,只有把这个冲突拿出来,解决掉,症状才能消失。……”

在精神分析中,这种转移是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转移,就是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到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说心理负担)。只要这种压力对他来说还过于巨大,只要他还不能直面自己的困难,他就不会认识到这种转移(或者他理智上认识到了,但还会不自觉地继续使用这种防御机制)。

通过这种转移,他保留了现实目标和理想化形象的可能性,保留了他关于自我的那些幻想,从而使自己免于面对现实和失败的可怕压力。

这种逃避现实、追求成功的努力,虽然有巨大的主观价值,却使得他越来越远离问题的根源,使其困难的解决更加遥遥无期。(待续)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