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成长过程中,我曾经遭遇过一系列失败;失败到深感沮丧、无望时,躁动的思维反而平息了下来。却摆脱了患得患失的压力和烦扰,以“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逐渐重燃希望。回想起来,这很类似于森田疗法所说的,“烦闷疑惑出现的时候,是无法忘却或摆脱的,愈想摆脱则愈烦恼。当痛苦到了极点,体会到自己确实无力反抗时,心理冲突就会被冲破。此时,痛苦不可思议地减轻了。”
但是,伴随着希望而来的,又是思维的跃动,是患得患失。我希望保持一种静心的状态,能够专心学习;我不想总受种种疑惑的困扰,但我无法阻止疑惑的出现,它们都是不请自来的。我思考它们,想消除它们,却往往在“想通”一周后又有新的疑虑冒出,并且它常常是由前一个问题的解答引出来的。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心智并非万能”,而“思想的世界囿于悖论之中,思想只能使我们认识到思想不能使我们做出最终回答”;“想从理智上去思考、去想通是永远不可能的”,那只能是“欲拥一波消一波,千波万波相继起” 。
我努力要解决种种困扰,到后来锁定这些困扰是我种种不顺利的根源,更加坚定地去排除“干扰”;结果却使内心冲突加剧,思维越发混沌不清。
2004年10月底,我开始通过纸笔与自己对话,展开自我分析。将思想写下来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帮助思考,二来可以作为日后的参考依据。
所谓自我分析,就是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一个人同时承担分析师和求助者两个角色。精神分析,就是用某些受压抑的冲动来解释神经症症状的方法。精神分析中,分析师会收集线索,向求助者解释“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检验解释的正确性的最终标准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解释是否被求助者体验为有意义的和真实的。通常,双方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讨论某一问题,因为求助人的任何一种态度或表现,都有多种根源,而且随着神经症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如果我要叙述自己身在庐山中的所见所思,把所有的分析一一罗列出来,文章无疑会杂乱不堪。因此我打算从各个角度来揭示自身的主要问题,从庐山之外描绘庐山真面目。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人的内心来理解人,强调人的需要对他的行为的推动作用。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则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个人对体验到、察觉到的领域作反应,知觉域对个体来说就是“现实”。行为是个体的目标指向的尝试,以满足被体验到的需要。这些需要出现在机体紧张被体验到的时候(不一定形成清晰的意识),构成了行为的基础,而行为的目的是减少紧张和维持机体强度(《当事人》P424~P433)。套用弗洛姆的话说:我们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需要所驱使,无论是精神健康者还是精神病患者。
如何对二者做出区分?按照驱力的强度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将人分为自发者和被迫者。前者感受的驱动力相对较小,他行动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对达到满足的办法有选择的自由和辨别力;后者感受的驱动力则相当强烈,他行动是因为他要摆脱某种难以忍受的处境,在强烈的压力下他没有选择的自由。
回过头来看我的经历。刚入高中时认真学习,是因为害怕考不上大学,这是典型的“化压力为动力”。害怕考不上大学,一方面是怕父母责难,一方面是因为有一种“必须考上大学”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根源则是因为父亲常对我念叨:“看你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哦!”似乎考不上大学就等于死路一条。
这种长期的消极暗示和威吓所造成的恐惧,在我的潜意识里聚集形成了深刻的、难以摆脱的对失败的焦虑。第一次中期考试的成绩暂时掩盖了它;高一下学期中期考试严重受挫,再次触发了这种焦虑,以至于人生的天空都显得灰暗。之后我重视分数,探究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通过优异的成绩摆脱这种焦虑。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对此作了很好的描述:他无论做何种努力,都是受焦虑驱使的,意在通过拼命地活动来克服它。
此外,我注重成绩还决定于另外一个需要,那就是赢得他人的重视与关注。实际上,它又决定于另外一种根本的需要——自尊,或者说摆脱自卑之苦。由于丧失了内心的自主性,由于内心深处的无价值感,自尊的提高只有通过在他人眼中提高自己来达到。通过取得成功,通过他人的承认,借由他人的赞美与敬仰,我便能感到自己是个重要人物,能够接受自己。
(三)
上述种种,也正是现代人的通病:现代人对成功的渴求,实际上都是出于对安全感和价值感的迫切需要。一个人的自卑感和焦虑深重到什么程度,他对力量感和重要感的需求就迫切到什么程度。如果由于现实的种种困难,他一时间无法满足这些需要,那么看起来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满足他:通过想象。通过自己特殊的经验材料,在潜在可能性的基础上,他开始推想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赋予自己一种“理想化形象”。
这种形象能给他一种支持,一种对自己的认同,使他感到自己有力量和重要,成功地解除他的忧愁。这种形象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虚幻的可能,而是他实实在在能够成为的样子,成了他展望自身前景、衡量自身的尺度。高三后半段我就经常这样让自己鼓起希望:我的中学这么差,能考上同样的大学说明我比别人聪明,我在大学里学习肯定会比别人好。
这种形象之所以被称为“理想化形象”,就在于它只有在一切因素都如创造者所臆想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然而,它的创造者无意中却疏略了很多现实的因素,忽略了心理规律的必然性和法则,所以这种理想化形象通常注定无法实现。就我自己来说吧,我的错误就在于把智力摆在了第一位,觉得什么都可以靠理智来解决,认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这种“心智至上”的信念,也是很多人所共有的吧!大学时“省悟”自己困难的关键在于被各种困扰阻碍了,认为消除这些困扰“以我的智慧我将无所不能”,同样是自我理想化,同样犯了“心智至上”的错误。
自我理想化总是包含着一种普遍的自我美化,从而满足个体对重要性和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的迫切需求。个体必然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它,否则他只有死于自卑之苦,这是一种他无法选择的强迫驱力。尽管个体通常会认为他的雄心或追求是他想要达到的,但实际上,他是被迫要达到它,对荣誉(/对摆脱难以忍受或不愿意忍受的处境)的需要控制了他。
这种对荣誉的追求不是出于虚荣或任性,而是由于心底深处他感到自己软弱、卑下,必须找出一点东西来使自己感到比别人优秀,必须在自己心中感到某方面比别人强。
这种通过理想化形象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困境的手段,卡伦·荷妮称之为探究荣誉(《成长》P6~P15,《冲突》P62),我称之为贪求荣誉。(待续)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
- 渡过专栏: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你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