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到我家附近大学的图书馆看书。我随意找了个空位子坐下,周围的人我都不认识,不用打招呼。我在图书馆静静地看了一个下午书,离开时内心平静而满足。我想了想,是独处,我才可以这样放松、不疲惫。
为什么会时常感到疲惫和精力不足?仔细想想,工作虽然有点难度,但只要沉下心来认真研究,也能很好地完成;领导和同事很关照我,环境已经很宽松;家里,爱人开始分担家务,照顾女儿,与我多交流,女儿也爱着我;朋友,也是常来往的,没有言语冲突;网聊的大多是熟悉的郁友,每周去看望爸妈,妈妈性情比以前柔软很多,让我陪她散步、说话。
周围没有让我过于烦恼的事情,我为什么会经常精神紧张和疲惫不堪?
觉察焦虑的原因
我经常是焦虑的。这份焦虑从哪里来?
为了找到焦虑的源头,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觉察。遇到一件事或某一个时刻,只要出现不舒服的感受,我就去体会那时的想法和情绪。有时候,想法和情绪闪动地太快,经常还没有等到我去察觉,它就不见了,只留下内心的波动。
打个比方,这就像有个人在外面砸碎了我家的玻璃,等我跑过去,人早跑得没影了,只见到一地的玻璃渣,我能做的就是赶快扫除玻璃碎片,补好玻璃。而随着我捕捉意识的加强,慢慢地我能看到他的身影了,接着是他的面容、他的动作及捣乱的全过程。
我就是这样,来一点点觉察引起我焦虑的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的来源大多与外界无关,它是我在面对一件事或某个人时,在脑子里自动呈现出来的。大概就是类似这样的话语:
“大白天的,躺在床上睡觉,太懒了!”
“这点事都干不好,还能干什么?”
“屋子里乱,怎么不好好地收拾一下?”
“越来越不上进,总是向后退缩,这样任性地放任自己,这是逃避!”
“我说错话了?他/她好像生气了?”
“他/她沉默了,估计是烦我了。”
在现实中,我脑子里闪过这些念头,总是要先于别人说话。但实际上,他们说的与我想的并不一样,只是由于我脑子里闪过这些话,惊扰了我的心,让我情绪起了波澜;所以,即使对方没有伤害我,我也需要用很多能量和时间,去平复由想像引发的情绪波动。
精力消耗,因此疲惫。这符合了那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分析恐惧的原因
恐惧来自我心,恐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问我心,它答:“你怕别人不喜欢你,嫌弃你,讨厌你,丢下你。当你处于一个环境,或面临某个群体或某个人时,你想很快融入环境,融入群体,与对方友好,所以你会小心言行。当发生的结果与你期待的不同,你就开始从自身上寻找原因,怀疑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没有到位,是不是冒犯了对方,是不是没有达到对方的期待。”
是的,我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结果就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我从小到大接触的“别人”太多了,父母、亲戚、邻居、老师、同学、朋友、领导、同事、爱人、孩子。他们每个人都不同,对事物的标准和态度也不同,每当面临一个,我都需要透过感觉去猜测对方的期待,然后再去满足。
交往的人越多,需要切换的频次也越多。有时即使很努力地做,也不一定都能达到别人的期待。那时我的内心会不舒服,就像做错了事,反复想问题出在哪里。会自责,也想去重新修复。这样时间一长,原本的“自己”模糊了,就没有了自己的行事标准和方式。
为什么会“自我”模糊?
我为什么会对“自己”模糊呢?为什么会在生活中把“自己”弄丢?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正版”。所以弄清楚“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没有正视这个问题,一定有原因。
首先,我没有思考“我是谁”的意识。不知道思考“我是谁”,也就不知道这个问题对自己重要,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已经独立。
这可能与我的原生家庭观念有关。我的爸妈是对孩子完全付出的那种,经常告诉我,他们这么劳累就是为了能供我们上大学。妈妈说,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就算报答他们了。
爸妈不是说说就算了,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他不舍吃穿,辛勤劳作。我从小就懂事、听话,看到爸妈为我们这样辛苦,确实想好好学习。只要有一次考不好,我就会自责,觉得对不起爸妈给我的饭钱。每当我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因头疼看书效率低时,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爸妈顶着烈日在地里劳作的景象。那是我在初中、高中是,抵抗焦虑也抑郁时唯一的动力。
我知道我是爸妈的希望,如果我退学,爸妈会倒下。那时,我没有把学习看做是为自己而学,而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学。在家里,爸妈爱我们太多,我也特别心疼爸妈,认为实现他们对我期待是我唯一能够报答的。这样完全为对方考虑付出的爱,太沉重,我们彼此缠绕,都没有要为自己而活的意识。
其次,焦虑抑郁让我不喜欢自己。我青春期就陷入焦虑、抑郁,身体所有的能量都用来学习、工作,还时常觉得应接不暇,疲惫不堪。这种低能量、低活力状态一直持续到去年。因而,我没有多余的力量对“自我”进行思考。
另外,我对自己的状态是不满意的。,从以前的日记中看到,我记录的自己都是消极的、负面的,很少描绘希望和未来。
可能是不自信、不喜欢自己,所以一直逃避不去思考“自我”。
第三,没有建立好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每一步的成长都是按着时代大潮流前进,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时代的目标。虽然上了很多年学,但独立思考的思维没有建立起来。我学了很多知识,但没有把知识揉碎、消化,变成营养吸收,这也是我遇事经常没有独立见解的主要原因。
不独立思考,就会思维懒惰,思考力也得不到锻炼。更糟糕的是,对自己思考和判断力会更加失去信心,“自我”意识更加模糊。
认识“自我”,加以肯定和接纳,是降低焦虑的根本。像剥洋葱一样,我对自己的焦虑问题一层一层内剥,自认为找到了“洋葱核”——我习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忽视自己的需求,不够自信。不会思考;没有为自己而忙,动力会不足,感受不到快感和满足感;一旦感觉不到快乐和满足,就会想哪里不对,就会焦虑。
比如,上初中、高中时,我学习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将其视为回报父母的方式。一旦没学好,就非常自责、愧疚。如果我把学习看成为自己而学,而不是为父母的期待而学,学好学坏都自己承担,压力就会小很多。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有了这些认识,该怎么调整?
首先,弄清楚现在的我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长期生活目标是什么?
其次,理清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在各个角色中秉承的理念、态度、底线。
再者,在人际交往中,慢慢克服以往优先考虑和满足他人期待的惯性思维,练习把自己的思绪拉回现实,思考自己真实想法,觉察自己的感受,锁定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想法,逐渐在脑中建立起自我意识。
还有,要清楚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我,人与人是要保持距离的。有距离不是坏事,这是保持情感的方式。所以,不要怕失去朋友,不要猜测他们是否生气。要相信自己。在交友这件事情上,要放平心态。人以类聚,一切随缘,不作强求。
我知道,我不自信,有很多消极想法,就是因为认知扭曲。比较突出的认知扭曲有“非黑即白”、“以偏概全”、“读心术”、“罪责归己”等。我会按照《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书中的方法,记录自己的错误认知,然后再一一反驳,改变自己的认知,提高自信。不随意指责、怪罪自己,提高自尊。
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都是不容易的,但这是我想去了解和努力的事情。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慢,可能先快后慢,也可能快三步退两步。无论怎样,我都接受这个过程。即使自己做了努力,还仍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要,改变也不多,我也不会后悔有这样的过程,也不会责备自己不会思考。
我也相信,努力都不会白费,可能只是是收获的结果不同而已。
本文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
- 渡过专栏: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你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