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姚贵忠。
一位抑郁和强迫症患者曾对我诉说:“我真的太痛苦了,难道我们精神疾病患者 真的无法正常工作,一辈子永远是个废人吗?我不愿做废人,怎样才能正常上班呢?”
这位患者 16 岁患病,治疗多年也不见好转,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抑郁时无法出门,正常人际交往难以进行;上班时也动辄情绪低落,无法长时间坚持工作。单位照顾她,不上班也给她发工资,反让她自卑且自责。丈夫跟她离婚了,一个人生活让她倍感孤独,没有愉悦感。与人交往感受不到乐趣,整天精神紧张不能放松,经常想一死了之。
她在痛苦时向我求助,我深感责任重大,由衷感谢她的信任。听完她的讲述,我试着勾画出她的思维脉络:患病—治疗不见好转—难以正常工作—受人照顾—认为自己是个废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正常、可以理解和令人同情的思维,而且她的表述很流畅,看不出是个患者。所以我没有把她看做病人,而是视为和自己一样有理性的正常人。
问题在于,是她自己在悲观绝望时,认为自己是“废人”。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误区。
其实,疾病只是患者暂时的生理、心理现象,而“废人”作为一个比喻,是指已经不具备承担正常社会角色的能力。准确地说,精神疾病患者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称谓。如果按病程划分,可以分为急性发作期、治疗期、康复期。一般来说,只有处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受到阻碍,才算是病态。但急性发作毕竟是短暂的,多数病人是可以治愈的。治愈之后,完全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即使部分久治不愈的患者,也可以在病情相对平稳的阶段,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所以,精神疾病不等于精神残疾;精神疾病患者也不一定就是残疾人。如果一个人一旦得了精神疾病,就被当做残疾人来照顾,而忽视他的劳动力和创造力,这是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的浪费,也是对患者本人的不尊重。
当然,精神疾病如果长时间不能治愈,或者病情多次反复,对患者也会有较大的伤害。比如,如果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太长会逐渐会出现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阴性症状。此时患者虽然智力正常,却生活懒散,对家人缺少亲情,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打算,整天呆坐不语,丧失了工作和生活能力。这就叫“精神衰退”。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也称“精神残疾”。这是最让人难过的。
做心理咨询时,我常用这句话向咨询者表达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做自己能做的,忽略自己不能左右的。 ”所以每当内心痛苦时,患者可以自问两个问题:我是否在为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烦恼?我是否已经尽力了?如果第一个问题回答“是”,第二个问题回答“否” ,那么这就是痛苦的深渊。
关键在于怎么看待疾病和自己。受人照顾就是废人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受到他人照顾。患病的人享受照顾是名正言顺的。
我在法国巴黎参观那里的精神卫生服务时了解到,一位不能工作的精神病人与一位每天辛苦工作的低收人体力劳动者相比,前者得到的社会福利比后者的工资收入还高。当地官员的解释是,病残人士不是不工作,而是不能工作,他们理所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而健康人是不能不劳而获的。这个例子说明,疾病和服药注定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因而得到他人的照顾不可悲也不丢人。
另一方面,在享受他人照顾的同时,自己是否做了能做的?如果是,那么最需要做的就是心理平衡。要么在现在的单位干,忽略工资和发展;要么就勇敢换新单位,努力要求自己适应新环境。不论选择哪个,都去看积极的一面,自然心理平衡,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废人。
如果自己做决定有困难,找人求助是个好方法。但最终,你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因为你不是个废人。
(作者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本文作者姚贵忠,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