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清华博士生偷窥女子裙底被抓”的新闻在网络热传,相关微博也迅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校方暂时未有对此进行回应,但不少网友按捺不住愤怒,直斥该博士生品行低劣、道德败坏,甚至质疑“清华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的博士生?”“身为博士生为何有此癖好?”
偷窥成瘾是心理疾病而非道德问题
从专业角度来看,上述言论是不正确的。这位清华博士的行为虽然触碰了大众的道德底线,但并非道德问题。其偷窥女性裙底,是偷窥成瘾性心理障碍,属于一种心理疾病。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性心理障碍发病率一般为3%—5%之间,常见表现形式包括恋物成瘾、摩擦成瘾、偷窥成瘾、SM成瘾、露阴成瘾以及异性症。比如恋物成瘾患者,喜欢偷女性内衣内裤,往往家里藏有大量女性内衣内裤;对于摩擦成瘾患者,媒体报道里通常会将其形容为色狼,认为这些人下流,龌龊等,这实际上是对这类疾病的误解。
随着人们对心理认知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专业人士逐渐意识到性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将其形容为“性变态”。不过,我不赞同将其称之为“性变态”,甚至认为用“恋物癖”,“偷窥癖”来形容也不太合适,因为这些词语本身都带有一定的贬义,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患者的歧视。
性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性唤醒偏差
从专业角度看,这位清华博士偷窥成瘾,是一种潜意识层面的病理性条件反射。换句话说,患者每每在烦闷无聊时就会想到偷窥女性裙底,每念及此,就会马上感到兴奋甚至产生欣快感。而追求兴奋和欣快感是人类的本能,于是患者便会有冲动去偷窥女性裙底。
事实上,在进行偷窥前,患者会紧张和焦虑,深知一旦被发现报警便会名誉扫地。但是由于有强烈的冲动,一旦偷窥成功,其偷窥前的紧张焦虑与偷窥后的兴奋快感,便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其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越来越难以摆脱冲动的控制。所以这也可称之为一种冲动控制障碍。
一般来说,正常的男性在发育时应该会对女性的第二性特征产生正常的性唤醒,而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多数是在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出现性唤醒偏差。如偷窥成瘾患者,他们性兴奋的刺激点是女性裙底或者女性洗澡或者上厕所,导致其心理甚至是人格方面的改变。
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患者小时候受到不良的性刺激所致。比如患者小时候可能偶尔见到一个女性的裙底,产生了一些好奇,或是有一些开心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便有可能逐渐强化,如患者或会不断在网上浏览相关图片,且还可能结合了相应的自慰行为,从而使得这种条件反射更加牢固。
从性格因素来看,这类患者通常性格偏内向,不太善于表达情感,尤其面对女性时难以表达爱慕之情,与女性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如此一来,其性冲动无法释放,便会转移到偷窥裙底或是浏览相关图片来引起性兴奋。
深度心理干预可治愈性心理障碍
需要强调的是,我一再重申清华博士偷窥裙底是患偷窥成瘾症,并非是为其行为洗脱罪责。他因为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接受相关惩罚是应该的。
不过,我认为,对偷窥成瘾患者进行单纯的惩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应同时推荐引导其接受专业的治疗。从医学上看,包括恋物成瘾、偷窥成瘾、摩擦成瘾在内的性心理障碍,都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就拿偷窥成瘾来说,患者的潜意识层面存在病理性条件反射,我们在治疗中,会在患者深度放松下进行程序植入,将其原有的条件反射消掉,建立一个新的条件反射。即让他一想到女性裙底内心会非常平静,然后马上想到以前虽然有这种行为,但是现在不能再去做了;同时在心烦和无聊时选择健康的释压方式,而不是去想到女性裙底。
父母应避免孩子受到不良性刺激
最后也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在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避免给他们带来一些不良性刺激。如母亲在孩子面前的穿着不要过于暴露,夫妻在进行性生活时应避免让孩子看到。尤其要注意,男孩子在三四岁时性别意识已经萌芽,母亲切记不要带其去女洗手间或女性澡堂。
现在网上的黄赌毒信息非常多,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尽量避免让孩子上网,即使要上网也最好能安装相关软件,让孩子绿色上网;到了初中高中,父母便应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不要因为怕难为情而避而不谈,否则孩子因身体发育而产生好奇,或许会从其他途径获得性信息,以致误入歧途。
假如发现孩子出现性心理障碍问题,父母也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勇敢地面对,积极寻找专业的机构进行系统化治疗。国内目前治疗性心理障碍的专业机构非常少,且多数机构还停留在药物治疗和简单的心理咨询层面。对于性心理障碍疾病,药物治疗和简单的心理咨询都几乎是无效的,希望公众对此能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
本文作者何日辉,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十:如何修复严重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三:如何应对强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二:强迫是怎么
- 渡过专栏:【科普强迫症】之一:如何准确识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三:每个孩子
- 渡过专栏:如何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的心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二:氯胺酮快
- 渡过专栏:【武雅学专栏】之一:回到“此时
- 渡过专栏:分门别类,战胜焦虑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九:今天的孩子为
- 渡过专栏:用“吃”来对抗抑郁症——浅谈“
- 渡过专栏:对“90后躁郁症女孩治愈之路”的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八:女性因婚恋失
- 渡过专栏:【他病】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的宿命
- 渡过专栏:为什么强迫症患者有最深刻的孤独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八:双相患者如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六:生命的复苏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七:成为真实的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一:服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十:莫把“激越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二:吃药,还是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一:重构童年经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七:如何寻求心理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二:生命的重建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十 自我分析记录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九 尝试自我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八:我们意识不到
- 渡过专栏:面对抑郁,我如何理解“追求完美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六:走进精神分析
- 渡过专栏:【浴火重生】之五:游走在地狱天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六:如何改善抑郁
- 渡过专栏:【王智雄专栏】之一:孩子得抑郁
- 渡过专栏:【何日辉专栏】之九:有持续暴食
- 渡过专栏:“剥洋葱”,找到导致焦虑的“内
- 渡过专栏:【王骏专栏】之五:“抑郁共病偏
- 渡过专栏:“活在当下”的正念疗法
- 渡过专栏: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工作场所
- 渡过专栏: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图文咨询
- 渡过专栏:【咨询笔记】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
- 渡过专栏:【渡过 · 周末版】作为疗愈的摄
- 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七:臆想往往是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八:彻底的治愈
- 渡过专栏:【抑郁症的逻辑】之七:治疗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六:没有“最好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五:抑郁症是一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四:抑郁没有分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三:抑郁是一连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二:认识抑郁,
- 渡过专栏:【抑郁的逻辑】之一:区分几个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