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杨永信网瘾治疗早被叫停,还在作恶?
本文作者何日辉。

据报道:8月16日,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通过官网对外发布“严正声明”,斥责互联网上出现的针对该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报道,认为其缺乏事实依据,是对杨永信的人身攻击,将适时依法追究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

此前几天,网上曾出现题为《关于杨永信的网戒中心》等相关文章,称网戒中心涉嫌非法拘禁、非法行医等问题。文章还质疑治疗仪器(低频脉冲电子治疗仪)存有猫腻,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

我震惊了!

早在7年前,央视就曾披露杨永信采用残害身心的手段治疗孩子,他使用的电击疗法早就被卫生部叫停如果不是此事提醒,我还以为这个杨永信早就离开医学界了。

万万想不到,杨永信开办的所谓“网瘾戒治中心”仍然办得如火如荼;而且,面对媒体的揭露,居然还要追究报道者的“法律责任”!

那个被网瘾青少年誉为“杨叫兽”,那个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杨永信大夫,为什么还在办戒网瘾机构?

 

杨永信其实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2006年1月,杨永信成立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那里有一间治疗室,无论孩子网瘾多么严重,多么不听话,接受治疗出来后会立刻向父母道歉认错。这奇迹般的治疗,让杨永信成为拯救网瘾少年的救世主。

但来自媒体的质疑和抨击接踵而至。有报道称,杨永信的网瘾戒治机构是否有资质收治网瘾患者在法律层面存在争议;而所谓的“治疗”手段,其实是电击、捆绑、限制人身自由、个人崇拜和洗脑等非常手段。孩子们被折磨,迫于恐惧,不得不对杨永信顺从。

2009年,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叫停网瘾电击疗法。从那以后,杨永信淡出公众视线,我还以为这种残忍的“治疗方式”就此消失。

事实大相径庭。根据近日媒体报道,2009年后,临沂“网戒中心”每年接收数百名青少年,仍然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治疗,孩子一旦违规就要接受电击,受到摧残、虐待和折磨。用被治疗者的话来讲,“这简直比监狱还监狱”。

根据已披露的公开信息,我认为杨永信其实是个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据报道,他在用电击治疗网瘾孩子的时候,孩子痛哭流涕,他竟然在笑!没有丝毫同理心和自我反省,这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病症之一,他本身就需要被治疗。

被奉若神明的杨永信,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甚至要把他的电击疗法推广到各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如此自恋又残忍,还会伤害多少网瘾青少年!

 

“问题”少年背后是“问题”家长

说完杨永信的劣迹,再来说说所谓的“网瘾少年”。

每个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贪玩,沉迷于一些游戏当中。我们那一代人,游戏可能是拍烟牌、丢沙包;如今孩子们沉迷的是网络游戏。很多孩子其实只是爱玩的天性流露,远未到“成瘾”的地步。

判断是否属于网络成瘾,有两个核心标准:一是是否沉迷网络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比如辍学、无法正常工作等;二是当事人明确知道这种行为对自己是有害的,但无法自控。

真正网络成瘾的孩子,跟他们的性格缺陷、所受教育有关,问题往往源于家庭成员沟通不畅。孩子们在现实中得不到心理满足,才转而到虚拟的世界中获得平衡。“问题”青少年的背后实质是“问题”家长、“问题”家庭。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健康的引导和控制。

可是,那些把孩子送往临沂网戒中心等类似军事化管理机构的家长,大多都抱着“想让孩子吃点苦而戒除网瘾”的想法,交一大笔钱,把他们扔进各种所谓“训练营”。仅对青少年进行强制性、粗暴性干预,不对家长进行干预,孩子的改变往往是暂时的,而且又多了二次伤害。即使有所谓好的改变,只不过是用暴力的手段制造出一个短暂听话的孩子而已。

这种改变只存活在“围墙之内、管教之下”,当孩子们回到现实中的网络时代,固有的生活模式并无扭转,原来的恶习怎么可能不卷土重来?

   

治疗成瘾性疾病必须综合干预

一直以来,关于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鱼龙混杂,学术界争议很大。

原因有三:首先,“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尚存在很大的争议;其次,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第三,网络成瘾属于成瘾医学的范畴,而成瘾医学属于新兴学科,给青少年冠上“网络成瘾”的帽子时一定要谨慎。

据我多年来治疗成瘾行为的经验,要治疗成瘾性疾病,必须综合干预:第一要对成瘾者本人进行心理治疗;第二要进行家庭治疗,加强家庭成员间的良好沟通;第三是对患者的微环境,如患者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同伴进行干预。其他治疗如行为矫正等,如果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加稳固。

网瘾的高效治疗,往往需要从家庭治疗开始。解决家庭的冲突,然后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现实,用高效技术消除他们对于网络游戏的心瘾。

对于学生,还需要高效解决他们学习障碍的问题,让他们顺利回归学校,必要时还要通过心理干预解决社交恐惧症,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至于如何看待药物治疗?我认为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尤其是当事人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时。但我还是建议慎用,只有在患者出现明显精神症状如幻觉和妄想等,再考虑使用抗精神病药,否则长期服用会导致明显的副作用。

 

作者何日辉为深圳华科大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专长于各种成瘾性疾病、抑郁症和失眠症等精神障碍的高效干预。

本文作者何日辉,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