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专栏:【苗国栋专栏】之二:分门别类应对拖延症
 如今“拖延症”似乎成了一个时髦话题。不时听到有人感叹自己得了拖延症。我不太认可“拖延症”这个说法,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医学诊断;但我觉得精神科患者的拖延行为是一类很常见的现象。
在此,我对患者拖延行为做一个大概的梳理,以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拖延症,并分门别类找到应对的办法。 
我认为,“拖延症”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最常见的拖延行为主要是由养成方式决定的。 
许多青少年患者的拖延行为,在幼年和儿童期就已经形成,并非在患了精神疾病之后才发生。原因有可能是父母或其他成年家庭成员,对这些孩子采取娇生惯养和越俎代庖的养育方式,使这些孩子自幼缺乏自理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这样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数没有真正给其子女练习自理生活的能力。一方面,他们总是觉得孩子还小,怕他们吃苦受累;另一方面认为“船到桥下自然直”,待孩子长大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自理生活。他们甚至认为,与其孩子做不好,家长再“返工”,不如直接替孩子们做了,让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效率更高。
在这样养成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其是否患精神疾病,都会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虫”。一旦面对要求高效率完成的任务,就可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拖延行为自然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常见的拖延行为,是由抑郁症的畏难和逃避行为方式造成的。
无论是重抑郁还是轻抑郁,患者对以往本可胜任或应付裕如的任务,也常感到力不从心,总是高估任务的难度,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敢迎接本非难事的挑战。一旦接到任务,他们既怕因拒绝而被人鄙视,又自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只能以低效率的拖延状态来应对,以至于恶性循环。 
三、常见拖延行为也与抑郁症有关,只是造成拖延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动力、精力缺乏所致。
这些患者在接受任务前,可能处于“正常状态”甚至“超常状态”(如轻躁狂发作期),也可能处于抑郁较轻、动力或精力相对正常的状态。而随着抑郁所致的动力和精力不足日益严重,被延宕下来的任务越来越困难,就更难进入高效工作状态,拖延就成为必然选择。 
第四种拖延行为主要是与社交恐惧相关。
患者怵于与他人社交性接触和交往,总是回避启动或完成那些理应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尤其对待那些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并合作的任务,患者的拖延行为最为突出。 
例如,一个不太敢与男同学接触的女生,当需要她与男生密切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时,她以拖延行为掩饰其回避社交的缺陷,就是顺理成章的行为反应。 
第五种拖延行为则是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患者的拖延行为,无论其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的病理心理体验,都是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强迫怀疑与强迫核查两种行为的各种组合。
有的患者对完成前一个行为的精确程度甚至是否能完成都不确定,即不能启动紧接下来的行为或活动;有的患者无法摆脱繁杂的强迫核查行为,只能以极低的效率从事必要的活动;还有患者以极为复杂的排序或摆布行为为核心症状,对微不足道或微乎其微的顺序或位置变化极为在意,消耗大量时间,以致忽略了正常的生活和时间观念。
在儿童少年强迫症患者中,还偶有由奇特的超价观念引起的“拖延症”。如他们认为睡觉与死亡相似,能对抗早睡就能对抗早死,因此每天晚上都会以各种名目的行为极力抗拒入睡。尽管他们在这种病理心理支配下不早睡,但睡前所从事的活动仍然是低效率的,也体现为“拖延症”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拖延症”表现在精神科患者中是相当常见的,值得引起关注和处理。我们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准确识别拖延症的不同类型,以便有针对性地找到对抗拖延症的办法。
作者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苗国栋医生个人工作室主诊医生。 

本文苗国栋,转载自张进老师的精神健康公号——渡过,这是由《渡过——抑郁症治疗笔记》作者张进发起的精神健康公号,旨在科普知识,记录案例,联合患者、家属,以及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共同打造的精神疾病患者互助康复社区。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此公号。


 

 

 

◀扫描关注


相关文章